观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电影中的情节线索和剧情发展,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渲染和情节推进的深入思考和领悟,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同桌的你》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1
甜蜜的情感也不会一帆风顺,随着那时间总是会让很多曾经美好的梦想成为泡影。或者当相爱的两人天各一方,爱情会否被现实打败?当十年后的重逢却是在女孩的婚宴。
在其影片中,故事里的事件与事件之间毫无关联,前一秒中还处于堕胎手术的生死时刻,下一秒立刻烟消云散。电影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于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就好像是得了失忆症,根本不记得前一秒发生了什么。前一晚刚刚迈过了禁忌的界限,第二天却依然还在讨论每天能当几分钟的男女朋友。这种单纯甚至透漏着那么一点儿诗意。
或者说,从影片《那些年》到《致青春》里,不知道还有多少荷尔蒙喷满荧幕,又有多少眼泪浸湿纸巾,但哭过之后几番感慨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有条不紊。而电影《同桌的你》在今年的青春电影中有些不一样,男主角摆在讲桌旁的座位,或许你犯错时也被罚坐过;女主角爬到三楼砸破玻璃让男主角逃出隔离楼,或许你也这么明知是错却义无反顾过;你或许没有遇到和兄弟一起追的女孩,没有遇到过青梅竹马至成年的发小,但你总会有一位同桌,帮你削过铅笔,也刻过你的橡皮,给你传过纸条,也打过你的小报告。
故事结束了,伸手悄悄的抹掉眼角的泪水,一起去的朋友说,为什么,结局为什么不是想象中那样,用那些年里的一句话,柯景腾说:看见你喜欢的女孩,真正的幸福时,你会真心的祝福她的……
想起了自己那些青葱岁月,那些陪我一起同笑,同哭,同青春的你们,我想你了……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2
一部电影《同桌的你》勾起了我的丝丝回忆和感慨、暂且不说演员的演技如何、电影情节是否新颖、但相信一定会引起不少经历过青春岁月的人的共鸣———青春真好!
爱情
青春期、我们也许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当自己喜欢的女孩被人欺负时、你会挺身而出:你会时不时偷看对方几眼:对方生病的时候、你会担心等等……如何认识和面对青春期的爱情?那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之一。无可否认的是、中学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面对爱情、有的人会像电影中的男女主角那样、把对对方的爱慕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互励互勉、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比较内敛、他们会选择把这份爱慕埋藏于心底、通过写日记、找人倾诉等方式进行疏导:也有的人因为爱情而耽误了学业、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不管哪种方式、我们必须把这种爱慕表达或疏导出来、长期的压抑或不正当处理会造成心理的障碍。到了大学时期、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现在大学生只要达到适婚年龄可以结婚生子、这无疑是更人性化了、但在我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经济能力和面对及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的能力、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要多些、所以、在你们作出决定前、一定要慎重考虑、理性对待。相比参加工作后的看电影﹑吃饭﹑购物、大学时代的爱情要简单些﹑纯真些、不一定要有鲜花礼物、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踩单车也会很快乐、相信很多人都会回味大学时单纯与浪漫的爱情、它将成为很多人心底的美好记忆、被永远埋藏于心底。
梦想
记得电影的开头、女主角在台上作自我介绍时、她说她的目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当时连老师都愣住了。男女主角互相勉励、不断地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进步、就是追逐梦想的印证。有梦想的人、是清楚认识自己的人、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是对人生有追求的人、有梦想就有前进的动力、所有有梦想有追求的人都值得被尊重。相反、没有梦想就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生活茫然。
责任
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在读大学期间不小心意外怀孕、男主角得知消息后不知所措、最终女主角自行决定把孩子打掉。男人该有的责任何在?对生命的尊重何在?大学生充满激情而不是冲动、大学生应该是有思想有责任的群体、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考虑、理性对待。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承认、勇于担当、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和推卸责任。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3
看这部电影很长时间了,刚刚又把观后感翻出来,虽然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忘记,但是写的观后感有时候比故事情节更加珍贵。
1.现实打败了理想。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林一和周小栀起初都梦想着在美国能有彼此的二人世界,梦想着一场在教堂举行的特别的婚礼,憧憬着一片光明的未来,但是只因周小栀没有被斯坦福的录取、没拿到美国签证而使一切化为泡影。
2.同窗之情的可贵。
同窗,在我们的生命中应该是有重要一笔的,应该是一起疯过,一起坦诚相待过,最后到老了一起追忆往昔时,还能再次一起笑、一起哭。
3.至终将逝去的青春。
青春终将逝去,没有因为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青春如歌,悦耳而欢乐;青春如酒,香醇而醉人;青春如戏,终有曲终人散。
4.心有一片天,地有一条路。
当心中有一个能让你有欲望去实现的梦想时,就应该去寻找通向梦想的那条路,而不是马上去追求梦想。我始终反对盲目不理性的行为。
6.光鲜的外表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处。
当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未来时,可能大家都打扮的外表光鲜,但光鲜的外表下面其实可能隐藏着还在滴血的伤口,不要揭穿,也不要害怕。
7.在人的骨子里,就应该有一点血性,只是什么时候会激发出来的问题。
血性每个人都有,它与理性并不矛盾。当血性被激发出来会使理性的效果成倍增加,血性和理性通常上是协助作用。但是当血性泛滥的时候,很可能那就不是血性而是借以血性之名的痞子行径。
8.爱情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林一因为从初中情窦初开之时,就对周小栀有爱慕之情,这成为他的奋斗的动力,使他成功实现了从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到拿到美国签证的蜕变,而周小栀因为放弃了北大去追随爱情的脚步而离她最终的斯坦福梦越来越远。也许,从林一高中的那次选择之后,就注定他俩不能在一起。
在那凤凰花开的路口,几度花开花落后,可能再也不能并肩而行,但是希望我们带着对方的祝福,伴随着自己直到永远。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4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本来应与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临时缺席了。好吧,还是来谈谈观感吧。
一开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桌的影子:用纸阻着流鼻血的鼻子,从理科生转文科生,甚至突如其来为配合剧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国合伙人》的影子。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为什么总和美国扯上关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国的是多数还是少数。为什么分手总在大学毕业,既然要残酷现实,那可知真正的现实是,不是每一次久别重聚双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误会,错过的真正原因说的一清二楚。也许用镜头语言表达要比从嘴里说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个让我感觉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乐。怀旧歌曲再次被滥用。如果说开头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让人倍感贴切和亲近,那后来的《champion》就显得太过矫情,最后又来一遍《champion》更是让人鸡皮疙瘩。中国电影人,可否用心原创电影音乐,当这些怀旧老歌都被用过来时,你们还有什么借口打怀旧牌呢?胡夏注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线了吗。其实我觉得采用原版也未尝不可。你想怀旧,又想创新,结果搞的不痛不痒。当然我也相信,喜欢费翔的那个年代,或说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的时代,还没有“我靠”“苦逼”这些词汇。更别提借反话“后浪”“校外”替“新浪”“校内”打软性广告及硬说“facebook”是中国人的idea。
当然,在“周小栀”酒后吐真言一段,我周围有女性抽泣的声音,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指着这儿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来,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种误会都有机会说清道明,用镜头拍出事件过程远比用一张嘴讲来的张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为有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事情,才成为人心上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一种残缺的遗憾之美。
现在想想,如果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电影,或者拍自己当年经历的与同桌故事的电影,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最惊喜的是看到王啸坤在里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见,瘦了啊。但是很放得开,很好,加油,啸坤!希望以后电影主题曲是你唱。哈哈。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5
这部电影一出来就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人说它矫情,有人说它做作,也有人说它真实。假做真时真亦假,这世间的真真假假有谁能道得出几分?
它刚上映的时候,我焦急地寻找可以一起去观看的同伴。男朋友首先被排除,第一因为我们是异地,总不能让他为了一场电影大老远跑过来吧;第二,这是个不在一起的结局,我不希望我们一起看这种伤感的片子。所以,我把目标瞄向了我的男闺蜜。可惜,那时候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对方,我的暗示他没有懂。于是我放弃了搜寻。一个半月之后,优酷上有了免费观看的版本,我男闺蜜下了一个超清版的过来和我一起看。
那天晚上感慨颇多。他们的感情故事不算轰轰烈烈,却让经历过的人伤痕再现。曾经,再怎样努力的付出,再怎样刻苦的记忆,再怎样痴心的等待,如今,那也只能叫曾经,我们都回不去的曾经。当初的爱人,曾经的缠绵,如今早已破碎,不得不看着她架作他人妇,不得不看着他搂别人在怀。我们痛苦,我们心碎,我们怀念过往,可过往终究变成了过往,抓不住的过往早已变成了破灭的泡泡。看着她穿上婚纱成为别人的新娘,看着他穿上新装成为别人的新郎,我们再也没有当年为爱情可以奋不顾身的勇气了。我们身上装满了世俗的眼光,我们会做的,能做的,仅仅是忍着疼痛的伤口,跟彼此道一声,祝你幸福。
每部电影自有它的做作之处,但是难道生活不做作吗?生活是一个大染缸,它才是做作最肥沃的土壤。这部电影已经将大学时代的生活挺真实的展现出来了。
那天,看完电影,我和男闺蜜出去走了好久,也谈了好久,但是内容我现在却没什么映像了。不经意的生活,可能有时候就是这么容易被淡忘。
昨天晚上他突然跟我说,他最不喜欢靠近我的时候便是那天看完电影之后,他说,那天我整个人感觉都很冷。我很惊讶,因为我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一面。我也只能笑笑而已。
生活让我们懂得了太多,经历过这么多打磨,谁也不可能回到当初那样天真无知的时候,岁月早就将我们推向了一条没有回头的道路上,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纵使遍体鳞伤。
当我们整个人都被各种幸福所包围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丰满,很充实。就像那些无邪的小姑娘谈着浪漫的爱情,享受着恋爱的甜蜜,贪恋着恋人的怀抱,甚至你会觉得他们的周围会有一道幸福的光圈。
然而当挫败来临,他们又是怎样,像一只只惊恐逃难的小鸟,然而却逃不出猎人的牢笼。生活瞬间骨感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6
身处巨大的山寨王国,《同桌的妳》一身的山寨气息并不令人意外。前半段复制《那些年,我们一齐追的女孩》的嬉闹,中途嫁接了点《社交网络》的桥段,结尾接的是《毕业生》的逃婚戏。用创造力基本为零的技艺,粗暴地将使馆被炸、9.11、非典等时代事件拼贴起来,只因刹不住热衷宏大叙事的惯性,回望青春小鸟时,按捺不住与时代出双入对的欲望。熊抱煽情时,猛撒一通残酷现实的底料,电影被熬成一锅浓浓的青春感伤汤。
青春有太多维度,疯狂、迷惘、冲动、情爱、梦想、颓废、压抑、忧伤,哪个维度都能够光芒四射。《同桌的妳》沿着每个维度的边口打转,哪个维度都没实质性进入,它的青春不纯粹,掺杂着太多中年人的世故、不甘、失落。它不是监制、编剧高晓松自己的青春,但它打量青春的眼光、姿态,都带着高晓松的印记。他的影子覆盖了电影里的青春,电影中的青春成为他的青春影子。
所谓荷尔蒙喷溅的青春,听起来挺诱人,实际上只是一个冷笑话,一个提炼过度的骗人伎俩。简单点说,这是在逗比。如果片中林一(林更新饰)和周小栀的21分钟感情、一点旅馆戏,以及一帮宅男窃听女生宿舍聊天的桥段,也称得上荷尔蒙喷溅银幕,那必须喷的是兑水的牛奶。
在密集时代符号里诞生的纯真初恋,被时代窃走了纯真,林一与周小栀的感情像个样板故事,没有一点属于他们的独特光彩。学渣爱学霸,同上一学校,45岁的高晓松,还在搬弄16岁时的韩寒故事。故事老套不要紧,而流水账式的叙述,让老套子散发着刺鼻的馊味。
正如山寨别人的产品容易,核心技术却难以模仿,《同桌的妳》山寨了一通电影,但山寨不来它们对青春、对人物某个维度的通透呈现。密密麻麻的时代符号构成的中国特色,没锻造为故事的坚实零件,只像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为赋时代质感强添时代事件。林一参加抗议被批评,周小栀、林一等人的“非典大逃亡”,传递的意味多半是幼稚,仅勉强地推进、强化了一点感情。好点的青春片,一般都比较深情,它们只爱青春,爱青春的美,爱青春的痛。青春之外的元素,它们根本没有精力关注,即便是时代大事件,它们也是匆匆穿过洪流,不会驻留太久。《同桌的妳》像个吸了时代毒粉的瘾君子,注意力宽阔而涣散,集中不到青春的焦点。
执导过《李献计历险记》的郭帆,技术没有什么改善,以比高晓松靠谱一点的活,履行了导演任务。片中的搞笑,大概是综艺节目水准,一些和国情暗通款曲的桥段,比如中国式的开房初体验,很容易让人会心一笑。生于80年的他,炮制的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校园生活,还算没有走样。高潮时刻的煽情,硬生生靠配乐提升气氛,时间上也不节制。
年少时爱幻想,成年时仍爱意淫,残酷现实赋予逃婚戏的正当性并不充足,这只是怀旧中的怀恨在作祟——世界上自己之外的事物都是丑陋的。20来岁时写歌,到40多岁拍同名电影,纯真与才华在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对成功与财富的渴望一向未变。鲍勃·迪伦早年写出《答案在风中飘扬》,25岁后却不怎样唱了;高晓松的“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飘了半辈子,仍想飘出个商业炸弹。青春在空洞、在意淫中飘扬,不空洞的似乎只有物质,“踏踏实实地赞助下奥运”,踏踏实实地搞部卖座电影。有时,走多少路,都没用,一个男孩可能永远也变不成一个男人;有些人,在创作上一辈子都停留在青春期。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7
又到一年毕业季,缅怀过去伤感青春的电影,开始狂轰滥炸起来。但是,像2013年青春派那样纯粹的校园电影,已经屈指可数,更多的,都将视线拉的更远,影片重心更多的是情感和毕业以后的际遇。即使是全篇99%时间都讲校园生活的追爱大布局,最后,还是要提到主角们毕业多年后的境况。这似乎成了同类影片的一种固有模式,似乎你不这么干,就不能叫做青春缅怀片。毕竟,这种影片,不是给在校学生或者毕业未久的人看的。期望缅怀青春的,更多的是岁月流去多年,却妄图重头来过的人。
这种影片,笔者认为是不应存在的。回忆校园生活是好的,十几年的校园生涯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完美的年华。即使发生了很多苦事儿,回忆起来总是甜的。所以影片的前半部分,真的是相当精彩。
尤其是将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同时代大环境下的重大事件交织在一齐,更是趣味横生。比如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高三的男主角就公然跑到大使馆去参与抗议活动。又比如,非典的时候,主角和哥们儿女友一齐逃离隔离医院最后被处分。这些行为,也许你在看电影时会觉得荒诞夸张,但实际上,这都是你在学校中很可能会干的事情,青春就是这样荒诞,不是吗。当然,好玩的事情还不只这些,坑爹的舍友,窃听女生宿舍,考试作弊,为争女人在澡堂喝牛奶比拼最后大打出手,这些都让笔者捧腹。最逗的,还是要数那个和主角争女主的一口地道北京腔的混血儿。但是,经历非典一事,他竟然与主角一帮人化干戈为玉帛,成了最后不离不弃的哥们儿挚友。笔者还是想感慨一句,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真的只适用于校园啊。但是当主角儿们离开校园,剧情便开始逐渐落入俗套之中,电影也从校园喜剧,渐渐发展成为感情杯具。
原本一心想去美国的女主被拒之门外,而只是去美国帮女主打前哨的男主却留在了美国,一呆就是十年,直到接到女主结婚的请柬,才回到祖国。女主的婚宴变成了同学聚会,但早已物是人非。同学们的境遇其实都比较惨淡。
这一段剧情夹杂着超多男主的记忆。正如他所说,人的记忆是会添油加醋的,你所记得的,不必须就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一齐去了美国并在一齐快乐的生活。之后还有男主想象中,哥们儿一齐帮他抢婚的经历。这一幕与十年前逃离非典医院时的场景惊人的相似。笔者不禁感慨,什么是哥们儿?哥们儿就是即使过去很多个十年,你一句哥们儿帮我,他们依旧会为了你挺身而出!青春是荒诞的,现实是冷酷的。回到现实,女主一句我愿意,为男主和她的感情彻底画上句号,也为影片拉下终幕。
女主问男主,如果当初她告诉他她不去美国,他还会去吗。男主回答,会。结果已然大白。他们都不是以前稚嫩的自己,他们都已经输给了现实。不好说,女主用台词将这一点点出来,是落俗还是剩余。
但是,这样倒也清楚明晰。这似乎是在警醒各位观众,变化已经发生了,一味缅怀过去只会徒留伤感。还不如就单纯的追忆一下校园,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天真无邪,那时的生活是那样荒诞搞笑,那时的感情还未应对现实,那时的青春是如此热情洋溢。
同桌的你啊,你此刻在哪里。无论ta给你带来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情还是惊心动魄的友情,在此献上一杯酒,致我们以前荒诞的青春和那些再也回不来的人。
《同桌的你》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第一日观后感7篇
★ 誓言观后感7篇
★ 真爱观后感7篇
★ 入团课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