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细致规划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写教案时,教师应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与预期成果,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窗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天窗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慰藉)
②的确,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么谁给“慰藉”找一个近义词? (安慰、抚慰、安抚、宽慰)
③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时,给了你快乐、安慰和无尽的温暖,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老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 ,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②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慰藉,还是一块神奇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不一样的神奇。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 无” “有” “ 虚” “实” (精炼)
(丰富)
天窗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入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透过天窗想象的乐趣,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想象,培养一颗发现生活美的眼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第二部分4―7自然段内容,在读中展开联想还原生活从而感受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体会他们“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之余都是玩什么?听得出,同学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可是在几十年前,科技不如现在发达时,小朋友们在家都玩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去感受他的童年。看看作者童年的乐趣从哪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天窗》。(板书、齐读)
2、感悟课文。
a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1、在大人的眼里,天窗是什么?
2、对孩子们来说,天窗又是什么呢?
生汇报,
1、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2、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b、“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两次的这时候分别又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夏天阵雨时,晚上被逼休息时。
c、 1、为什么在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唯一的慰藉?
2、ppt出示第四段,男生读,女生评再读。
体会心情:无奈、沮丧、失落……
3、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一填。并把你觉得美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ppt出示第五段和表格。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其他人评价试读。再全班学生带感情齐读,ppt标示出重点词句。
体会心情:愉悦,快乐……
d、1、还有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ppt出示第六段。女生读,男生评再读。
体会心情:意犹未尽……
2、这个时候,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一填。并把你觉得美的地方画上波浪线。ppt出示第七段和表格。
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想象是写作中一个重要的手法,如何使想象大胆合理呢?参考作者的想象,从数量、形状、生活习惯……
体会:屋子禁锢了他们的身体却放飞了他们的心灵。孩子们通过想象忘记了之前的无奈和失落。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快乐得到了安慰。
所以作者说―――――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其他人评价试读。再全班学生带感情齐读,ppt标示出重点词句。
比较:哪些是真实看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仿佛看到的?
抓住时机引导,难怪作者要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们能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出示ppt)
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天窗仅仅是给孩子们慰藉的一个小方洞吗?让学生领会“天窗”不仅指房屋上的天窗,也指孩子们的想象之窗。
3、拓展延伸。
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被关在这样地洞似的屋子中你又可能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仿照作者的写法,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ppt。
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_______________,想象到这也许是_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
4、感情升华。
有想象力的人一定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天窗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说说你对天窗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过渡:天窗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指名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齐读课文第一到三小节。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自学生字词。藉、霸、宙。
2、理解词语。(说说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新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默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1—3)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第二段:(4—7)夏天阵雨来了时,晚上,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段:(8—9)天窗是神奇的,想象丰富的孩子会因此产生种种联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名篇《天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内容?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
二,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2、交流汇报。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2)“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3)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4)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5)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些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其它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梳理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二、三部分,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交流汇报,深入理解。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读第二段中的两个事例。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比较句子: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是慰藉。
(读一读,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老师引读第4、6节)
2、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1)(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2)教师引读:我们把孩子的所看所想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3、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小组讨论,交流。
4、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齐读。
那是不是有了天窗,我们人人都能看到种种事情呢?
5、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到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的世界。实际上,我们周围有许多机会,文章最后一节中加引号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主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
五、体会文章中的想象。
1、怎样才能想象得好呢?我们来看看文章中的孩子们是如何想象的?
我们先来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
“雨脚”是怎样形容的?(卜落卜落跳)
“卜落卜落”写出了什么?(声音)
他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观察仔细)
还从哪些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带子似的、一瞥、掠过)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想象得好,首先要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呢?
孩子通过天窗看到了雨脚和闪电,又怎样会想到雷和风呢?(因为两者有联系。)他不仅想到了雷和风,还想到了什么?
个别读,齐读。
他怎么会从“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从数量上展开想象。)
还有什么?(从“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齐读。
为什么从“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从黑色的颜色、大小、形状想象,而且这三种动物都是夜晚出来活动的。)
男女生比赛读书。.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象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
4、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5.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六、总结课文。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拓展阅读:《童年,再这里留下脚印》、《月光饼》
八、板书设计。
来历
天窗唯一的慰籍(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神奇
天窗的教案篇4
【内容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看外界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课文先写天窗的特点,接着重点讲述雨天和夜晚,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脚落跳、闪电划过、星云流动的情景以及由此展现的美丽而神奇的想象世界,最后赞美了天窗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夜晚,蚊帐里的孩子探出头,仰着脸,透过天窗看星星、看云朵的情景。插图与课文第六自然段相符,引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了解天窗的样子与特点,让学生对天窗的概念从抽象变具体。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虽然《天窗》中描写的天窗是当今学生陌生的,那“被逼着去睡觉,屋里黑洞洞的,屋顶上小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蔚籍”的生活离学生较远,不易理解,但这篇文章所体现的孩子们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和小读者是相通的,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共存的。所以课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激发兴趣,沟通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实现有效的对话;能从中品味并欣赏散文的文采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他们主动参与读、想、说、写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丰富的形式中,进行了多功能、大密度的语文活动,提高了质疑的能力、积累的能力、感悟的能力、品味的能力、评价语言的能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也因此充满了活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天窗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体会文中想象内容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辅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2个要求认读的字,会写5个生字,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天窗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体会文中想象内容的作用。
【教具准备】
有关天窗、云雨星空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由“窗”契入,理解“窗”的内涵,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1)教师板书“窗”字,请学生认读,并用“窗”字组词。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学生先组成的词语可能多是有关窗的名称,如:窗户、窗口、窗帘……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的窗,如:纱窗、木窗、铁窗……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围绕窗发生的动作,如:开窗、关窗、擦窗……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如:窗明几净、窗花、窗口学校……
(2)说说你对窗的理解。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谈话的基础上可及时提示,让学生对窗的外形、材料、作用、引申意义等方面有所感悟。)
(3)教师小结:窗打通室内外的联系,把空气、阳光、外面世界的精彩无私地奉献出来。
2.导入新课,激起阅读期待。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是与窗有关的内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窗?有什么奇妙的作用,或非凡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自学提示:(1)认识生字的字形、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利用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2.充分读书,感知内容。
3.汇报自学的成果。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及断句。
4.整体感知课文,交流初读的收获。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答案见《教参》)
(2)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答案见《教参》)
(3)交流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们可能从课文中获得的表层信息谈收获。如:了解天窗的样子、作用。结合看图,认识天窗,了解乡下的孩子
雨天、夜晚百无聊赖,只有把小小的天窗当作是唯一的慰藉。了解到作者由天窗而引发的丰富想象。了解到作者对天窗的感情以及对发明天窗的人的感谢……
三、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1.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提出疑问,标注在书上。
2.提出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
(1)学生质疑大多局限在词语上,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用互助的方法解决,一边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
(2)还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问题;
(3)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梳理问题。
(1)词语类有:慰藉、宇宙……
(2)其他归纳为:
①为什么题目是天窗,却用大量的文字写想象?
②为什么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个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两次,是否重复罗嗦?
③最后一段里的“天窗”为什么加引号?“无”“有”“虚”“实”为什么也加引号?
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四、回顾课文,解疑存疑。
1.反思归纳的共同问题。想一想,哪些问题自己也不懂,哪些问题有价值。可以猜想问题的答案。
2.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存疑”。
3.请你用铅笔把问题批注在自己的书上。
五、积累与运用词语。
1.抄写生字词。
“藉”“霸”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书写时要注意这两个字上下两部分所占的位置的大小不同;“藉”字还要注意横画之间距离均匀;“霸”字更要注意“雨”字头的横折钩变化以及四点方向、轻重和位置。努力把字写匀称、写好看。
2.摘抄优美词语。
3.用词造句。提示:“也许”表示不确定。学生造这个句子要同时符合三种不确定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聚焦问题。
1.听写生字。
2.快速浏览课文,并回忆课文内容。天窗的样子作用是什么?作者与天窗有什么关联?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天窗?
3.回忆上节课的问题,按学生提出的顺序一一解决。
二、潜心会文,探究问题。
出示语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一)抓词语理解句子。
1.抓重点词,理解意思。
(1)找出有关“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的内容,读一读。思考。
“慰藉”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安慰?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天窗”怎么会是慰藉?带着这些问题读这一段。如果还不理解,可以继续存疑,随着阅读的展开,你们会慢慢地理解。
(2)“这时候”指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
学生在反复读书中能陆续找到答案。“这时候”是雨天,是夜晚、是被迫关在黑洞似的屋子里,是想在雨里跑跳,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玩耍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忽视“这时候”是大人们不让他们玩,“逼”他们上床去休息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
(3)欣赏词语,感受语言的魅力。
①“关”什么意思?“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中的两个“关”字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关”字意思是:使开着的物体合拢;第二个“关”字意思是:放在里面不让出来)换一个近义词读一读。比较用哪个词语好,为什么?从“关”这个字中你体会出什么?
②“逼”什么意思?(逼迫,给人以威胁。)请把这个词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哪个句子好,为什么?从这个字中你体会出什么?
③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有关的段落。
2.理解内容,练习说话。
①联系1—3自然段内容、对窗的理解以及生活实际,想象“这时候”屋里是怎样的情景?
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a.大雨来了,我们兴奋、欢呼,在雨地里尽情地
b.夏夜,我们在草地河滩上
天窗的教案篇5
一 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 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出示:
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慰藉”,安慰。也就是说当孩子们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急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心灵寄托。只能透过天窗去观看下雨的情景,这为孩子们透过天窗想象外面下雨的世界埋下了伏笔。)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理解孩子们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失去的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 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排解不愉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1。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2。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1。选字填空。
慰 蔚 历 厉 蝙 偏
蔚蓝 慰藉 历史 严厉 偏心 蝙蝠
2。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 。
3。换一换句中的加点词,但句意不能发生变化。
(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安慰)
(2)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欢跃)
(3)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种种事件!(如果)
(4)这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确切)
(5)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奇特)
4。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 作者资料库——茅盾
茅盾(1896~1981),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 童趣诗——宋杨万里《船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 童趣诗——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 中国的窗文化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窗”是一种极其有代表性的空间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的宇宙观的特色了。
天窗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 誊写佳段佳句。
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天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相信大家学习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
(2)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心质疑
1、完成练习,出示填空:
乡下人在屋间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时,时,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小朋友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学生讨论、推荐,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2、 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四、学习重点段,解疑
1、 看看插图,结合课文内容,为什么说天窗是小朋友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读4~6段)
3、通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看到想到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
带子似的闪电一瞥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我们把小朋友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 讨论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推荐。
五、学习想象的方法
1、 看文中小朋友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
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齐读)
男女声对读。
3、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出示:合理想象
4、 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六、总结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有发明力的人。希望大家能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天窗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小班钻的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