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衔接,提高课堂效率,教案应包括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客至杜甫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客至杜甫教案篇1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五、总结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六、作业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习”。)
客至杜甫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黄昏的孤独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
二、知人论世:你所知道的杜甫?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 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34岁始困守长安求仕。44岁才获得参军(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采纳)一个月后,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 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课文约是这个时期作。)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9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湖南耒阳、平江各有一座杜甫墓。)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1、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2、解诗题:你了解“登高”这一习俗吗?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王维曾在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对这一习俗的描述,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亲人团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
然而杜甫登高,主要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本来约好一位友人一起登高,可是友人有事没有来,他只好独自一人强打精神登高。那么,这位伟大的诗人,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诗人,他这次“登高”会是一种什麽样的心境呢?他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
三、初步诵读感悟:全班齐读;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视频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播放《登高》音频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1-2名学生朗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轻重;
(4)读出感情。
四、赏析诗歌:
1、整体感知:全班齐读后提问,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感情基调)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写了哪些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b、它们有什么特点?传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迅疾的秋风——寒冷;高远的天空—渺小无助;哀鸣的猿啼—悲凉;冷落的小岛——凄清;水落而出的白沙—苍凉;低飞盘旋的水鸟—孤独无依)
(感情:孤独凄凉、渺小无助)
c、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苍凉雄浑,又肃杀凄清的意境;)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a、写了哪些意象?(落木、长江)
意境如何?(意境)寥廓萧瑟苍茫悲壮
暗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年华已逝,壮志未酬)
总结: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
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
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孤独凄凉,贫病交加]
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南宋诗人罗大经就这一联分析出的八层意思,找一找,你能分析出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
即八可悲:
1、他乡作客;
2、常作客;
3、万里作客;
4、正值萧瑟的秋天;
5、年已暮齿,一事无成;“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6、亲朋亡散;
7、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8、身患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伤时、消愁无门]
a、“苦恨”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艰难”二字?
(“苦恨”:极度遗憾-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遗憾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艰难”一词双关:不仅指个人艰难,还有国家的艰难;)
b、“新停”怎么解释?诗人为何“新停浊酒”?
(刚刚停止。杜甫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如今他有满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全诗小结:思考:诗歌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后两联呢?前后两联是怎样的关系?
诗歌情景交融。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用字的精妙。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五、理解诗意后再次深情诵读:
a、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b、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六、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4)品味诗歌意境。
七、个人体悟:
(1)个性化阅读:自由朗读诗歌,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不过,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八、全诗小结:
1、知人论世
2、诵读感悟
3、细品内涵
4、分析技巧
5、想象联想
6、熟读成诵
九、布置作业—能力迁移训练:
1、背诵本诗;
2、根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客至杜甫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背景介绍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简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早期的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中后期作品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2、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3、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客至杜甫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客至杜甫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诗歌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xx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xx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
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3)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可见,三、四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3、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
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的哪一方面?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明确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5、此诗写诗人在诸葛亮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有何深意?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6、内容小结: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7、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客至杜甫教案5篇相关文章:
★ 认位置的教案5篇
★ 足球体育教案5篇
★ 中班雪的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