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自己的教案,需要要时刻进行创新和修改,写教案是教师们的成长必学之路,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九年级历史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九年级历史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1

拜占廷帝国和-

重点:-会的演变过程

难点:-会的演变过程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参见第9课图片。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引入本课主题。

一、拜占廷帝国

本目属于阅读教材,教师只按照教材讲清楚以下三点既可:①拜占廷帝国的出现及其疆域;②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上述内容可以参看"扩展资料"部分。

二、-

1、-的产生

关于-的产生,教师首先简单介绍-产生的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2、-会的出现

关于-会的出现,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会开始出现时,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3、-的传播和-会势力的扩大

关于-的传播和-会势力的扩大,教师首先简单介绍-的相关教义,然后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应内容,再提问学生:-会是穷苦人的组织,罗马帝国皇帝对其也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可后来为什么转而承认-会的合法地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4、-会的第一次大分裂

关于-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5、-会的第二次大分裂

关于-会的第二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最后要求学生按照先后顺序列举-的三大派别(派别名称、出现时间、主要流行地域、代表的阶级利益)。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会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和教师对于学生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2

上周我们结束了所有新授内容,本周起初三历史教学进入复习阶段。在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结合今年的历史复习工作,和大家谈谈备课组的复习计划。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1月8日-5月10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考标》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5月11日-5月27日,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考标》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考标》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七年级第二、三、五、十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四、复习进度

二十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二十一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下学期复习任务和进度另行安排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突厥、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

2.总结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3.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交流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学习重点: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

学习难点: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充分准备(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

(一)隋唐和吐蕃的关系

1.吐蕃是的祖先。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都城。

2.时,公主入吐蕃,嫁给。

她入吐蕃的作用:。

3.8世纪初,唐朝又将公主,嫁给。吐蕃和唐朝已经

“”

(二)隋唐和回纥的关系

1.回纥是的祖先,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

2.时,封其首领。

(三)隋唐和靺鞨的关系

1.7世纪末,首领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史称“”

(四)隋唐和南诏的关系

1.六诏居民,是和的祖先,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后来,

统一了六诏。

2.时,封其首领。

三、小组讨论,知识擂台(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四、课堂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阅读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①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②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③唐太宗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书或背诵)

六、当堂训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

a.靺鞨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2.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a.吐蕃 b.靺鞨 c.回纥 d.南诏

3.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a.彝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4.体现南诏建筑艺术水平的是()

a。大昭寺 b。千寻塔 c。布达拉宫d。渤海石灯塔

5.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

a.吐蕃 b.回鹘 c.突厥d.靺鞨

6.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哪一项叙述是不确切的?()

a.唐太宗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来源:学|科|网]

b.唐太宗先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成公主嫁到吐蕃

c.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d."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在给唐朝皇帝的上书中的话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请回答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

②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3分)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对东方的向往,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两个欧洲国家。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迪亚士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抵达美洲,麦哲伦及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3.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归纳“新航路开辟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知识。

2.通过阅读《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新航路开辟》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通过评价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影响,初步培养学生从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钦佩欧洲航海家敢于创新和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精神。

2.体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对他们学习世界历史是很有帮助的。如中古史学习了丝绸之路等内容,了解了传统的中西方商路,在学习本课时与之联系,就容易理解新航路的路线的“新”。

由于主课的学习压力,学生不能对历史、地理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中大多数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较弱,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3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教学难点:评价欧洲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评论(0)学时重点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从很早的时候起,一条条陆地和海上商路就把欧亚两洲联系起来,例如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请同学说出马可·波罗向东进发路线。东西方传统商路以地中海东岸为中心。

15—16世纪西欧的航海家从大西洋沿岸出发,向东或向西,向着茫无边际的大洋深处远航,努力寻找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他们前仆后继,终于开辟了环绕地球的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路。让我们来学习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活动2【活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去东方追求财富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新兴的资产阶级很想从东方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财富。长期以来西欧就从东方进口胡椒、肉桂等高级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之后,更激起上层社会对东方的向往。

(2)客观条件

技术的进步也促成了远洋航行。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图绘制的改进,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针的应用,都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3)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新兴国家,濒临大西洋。12世纪中期和15世纪晚期,葡萄牙、西班牙王国先后形成,它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必备的装备,热衷于探寻新航路。

活动3【活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内容和《新航路开辟图》)

(2)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上世界地图的简图,让学生画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重大地理发现(教师在投影上展示航海路线图)

(3)让学生填写《新航路开辟表》(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新航路的含义:区别于从巴尔干到小亚细亚的东西方商道,15—16世纪开辟的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美洲由远洋航行到达东方的商路叫做新航路。远洋航行、东西方交通是两个基本要素。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新航路还包括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

(4)印第安人和西印度群岛的由来

哥伦布认为欧洲和亚洲隔大西洋相望,四次到达美洲,却认为到达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indian(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的居民;称加勒比海域的岛屿为westindies(西印度群岛),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american(亚美利哥)也航行到美洲,他认为这里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这块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5)麦哲伦——“英雄”还是“恶魔”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一块石座铜碑。

正面碑文写着: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的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反面碑文写着: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纪念碑正反面对麦哲伦持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结合史实进行评论。

麦哲伦是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也是欧洲殖民主义者。

活动4【活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水平,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被发现了,世界从分散到统一,从地区到全球。

商品种类增多,动植物扩散,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贸易范围扩大,欧亚贸易走向全球贸易,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这一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2)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贸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国家,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3)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等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新航路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开始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之路;同时又是一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之路。

活动5【测试】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反宗教神学、反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基??

新航路开辟:世界走向整体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

活动6【作业】比较中西方航海

(课堂作业)比较哥伦布的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从时间、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表格在投影上展示)

活动7【作业】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回家作业:完成p63活动与探究第2题)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不同评价

(参考答案)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1)革命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破坏和掠夺,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2)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4)现代化史观:资本主义扩展,落后地区开发

(5)社会史观: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教学难点: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

学生: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教师:上述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学生: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课本中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学生:厄瑞斯忒。

教师讲授:“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讲授新课: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教师:希腊的早期文明为什么被称作“爱琴文明”?

古代埃及

教师展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强调指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教师: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

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教师:爱琴文明发祥地在哪里?爱琴文明的中心在何地?

学生:克里特岛、迈锡尼。

教师: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古代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

学生:斯巴达和雅典

教师: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斯巴达: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

教师:斯巴达崇尚武力的历史原因是什么?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斯巴达境内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需要用暴力镇压反抗以维持统治;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外开放对内民主的政治模式。

教师: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

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教师: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教师: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教师:请根据19页“自由阅读卡”回答:怎样认识奥运会的作用?

学生:奥运会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祭神活动和健身娱乐的需要,形成了“神圣休战”等“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教师: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教师:那么谁给大家讲一讲罗马的建成故事?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并组织大家共同朗读16页的英文谚语。

学生:台伯河畔,公元前509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rome masn’t built in a day、 转意为: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教师接着讲述:罗马共和国建立后,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__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那么,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的?

学生: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教师出示动画:布匿战争。

教师向学生介绍布匿战争:迦太基城是古代地中海沿岸一座著名的商业城市,位于今天的突尼斯境内,后被罗马人所毁。罗马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后,向外扩张,与迦太基发生冲突,于是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由于罗马也称迦太基为布匿,所以历史上把他们之间的战争记载为布匿战争。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布匿战争先后爆发了三次。古迦太基国不断被削弱并最终被灭亡,罗马尽占其地,在其领土上设置了阿非利加省。今天英语中的非洲 africa 即源于此。

教师:指导学生对照16页“意大利半岛”和17页“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感知罗马领土变化情况。同时强调:汉朝丝绸之路的西端“大秦”指的就是古代罗马。

教师: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但罗马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危机。那么大家想一想:在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中爆发的大规模奴隶起义是谁领导的?此次起义被镇压后,谁建立了独__统治?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斯巴达克,凯撒

教师讲述: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了政权,在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__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__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弱。由于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后来凯撒的亲戚打败对手建立帝国。那么大家想一想: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谁?他在哪一年开始独揽大权?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屋大维,公元前27年

教师接着指出: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后来罗马帝国在395年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其中的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公元前475年进行比较,两者数字几乎相等,但是却有公元前、后之别,中国进入封建时代实际上比西方早了近千年。

由于这一部分知识点较多,讲述完之后,让学生整理罗马发展的历史线索: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课堂小结:学习了本课的知识你受到哪些启示?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等等,要尽力地去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

九年级历史教案5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工作总结8篇

九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6篇

九年级班主任半学期工作总结8篇

九年级上起班主任工作总结优质7篇

九年级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通用8篇

九年级数学下教研工作总结8篇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组学期工作总结7篇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