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桥梁,指引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在写读后感时,不妨思考一下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与启示,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写读后感五百字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读后感五百字篇1
读《西游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走上了一条修心之路。读完此书,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光明,充满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认为自己在世上毫无用处,可是,我们未曾想过:自己不正如书中的石猴,正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才演绎出了一场奇幻的故事吗?要相信,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天赋异禀,只是有些人的天赋还未曾显现罢了。同时,我们应时时“紧张”,去期待时机的到来。
朋友,是分真假的,真朋友是在彼此之间产生很大矛盾时也会及时化解的,而假朋友是只会依靠你,在你失势时便会弃你而去的。
在我读到“三打白骨精”这一章节时,不知不觉间,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一般来到了现场。我看到师徒四人正在跋山涉水,便想上前问候,不想却从他们身体中穿过,才知,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既然他们看不到我,便随他们一路前行。
突然,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推到了白骨精的洞府,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先后幻化成一个老奶奶、一个老爷爷和一位姑娘,狡兔三窟般地伪装自己,一环接着一环,让唐僧误会了孙悟空。此时,我真想为悟空辩解,却又不能,只好旁观,继续跟随。而唐僧在被抓住后才追悔莫及,却又无法逃脱。在他将被吃掉时,悟空又一次及时出现并大战白骨精,大捷。
此后,唐僧和悟空师徒二人的感情愈加深厚,最终“五圣成真”。
虽然这次只是重“读”了一遍《西游记》,但是却比之前有了新的感悟:人生就是一条修心之路,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一路追求完美。
写读后感五百字篇2
草房子,就是用草搭成的房子。在草房子里,发生了许多有趣、富有寓意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草房子,探索其中的意义。
这段时间,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草房子》。这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秃头的陆鹤、善良的纸月、英勇救人的秦大奶奶、坚强的杜小康、领养的孩子细马、异想天开的桑桑……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桑桑了。
桑桑是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校长桑乔的儿子。他调皮、捣蛋、聪明、善良,经常做出一些不平常的事情,比如他看见人家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拿走做网,结果受到父母的一顿责骂,他发现冰棒在棉被里不会融化,就穿着棉衣在校园里到处跑,结果引得同学哈哈大笑。他把记载着爸爸荣誉的笔记本毁掉,换来爸爸的一顿狠打,就在晚上桑桑脖子上的肿块严重了,问了很多家医院,都是同一个残忍的结论:桑桑将不久于人世。但他的家人、老师、朋友不放弃一丝希望,一直在他的身边鼓励他,爸爸带他到处求医,纸月一直默默的帮助他,老师温幼菊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别怕”。最终奇迹发生了,桑桑的病医治好了。
这本书不愧是中国版的《爱的教育》,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美的情感,触动了我柔软的心灵。
这本书让我懂得很多:面对朋友,我们要互相帮助,面对疾病,我们要学会坚强,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
写读后感五百字篇3
高尔基,年幼时常听大人们提起,却不知道他是谁,欲知他的身世,柯达人们总是说你还小不懂的。初中时了解到了他,他的身世如此悲惨,但也获得了许多名号、荣誉。并且他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童年》也正是他写的一本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讲述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看完后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童年,我的童年包括大家的童年估计都是充满了快乐的,然而高尔基的童年如此残酷,他也成为了如此了得的人,我感到很是敬佩。高尔基早年丧父,一直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过着贫困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抱怨过,而是努力的学习,长大后想要孝敬妈妈,这点我也是很佩服的。此书记载了高尔基凄惨的童年的故事,里面夹着一些苦涩,和做人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充满人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没有伤人的鞭子,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这里的人们善良、团结、充满爱心。走进书香四溢的校园,成为一名莘莘学子,开心的迎来充实的一天。校园里老师们热心的传授给我们知识,我们如同一个个树苗在这个平和的社会里渐渐长大。让我们珍惜现在吧,珍惜每一秒,长大后回报这个人道的国家。让书中亲人朋友间勾心斗角的事永远不要变成现实,让这个人道主义的国家一直延续吧。
我们也将要向高尔基学习,古人说的好:“见贤思齐焉”。
写读后感五百字篇4
看了《今世的五百次回眸》,我猛然想到,如果我有五百次回眸,我会干什么呢?
如果我要五百次回眸,那我看的,宁愿是今生。是的,“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是啊!如果余生看不到高山、绿草、人群……这固然很悲哀,可是如果今生只在东张西望中、无所事事中、一无所成中“赤裸裸地来,转眼间又赤裸裸地回去”,那才是莫大的九泉之下的哀叹。曾几何时,多少对恋人痛苦地说出:“我们下世再做夫妻”的海誓山盟,可是却有更多更多的`人们为今生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着、反抗着;曾几何时,多少忠良无辜为奸人所害,不得不大声说出“死后变成厉鬼也来报仇”的可怕咀咒,可是却有更多更多的人们为自己的清白四处奔走……是的,不看虚无飘缈的来生,只看实实际际的今世。
如果我要五百次回眸,我会以1:3:1的比例来看过去、现在和末来。是的,只活在过去的人,看不到生活的新希望,只醉于美丽而虚幻的旧日;只看现在的人,可能无处寻找生命的航标,只在一日日的匆匆中疲于奔命;只看到未来的人呢?他们只幻想于那个大而空的像一个贴满光纸的气球一般的未来。只有同时注目于过去、现有和未来的人,才会走在前头。泛黄的日记固然要时时翻看,旧日的照片固然要时时记忆,固然要召集同学聚会回忆旧日的点点滴滴;固然要时常描绘自己的未来,固然要时时回忆自己毕生的追求……可是,过去的早已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只有现在才可以弥补旧日的遗憾,才能够创造出想要的未来——是的,用更多的精力,注视现在。
如果我要五百次回眸,我宁愿注视内涵。“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拔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是的,别人的一次批评,可能会使我心灵受伤,可是,却包含别人的一片赤诚的关心,“大义灭亲”固然残忍,可是,却含着一颗火一般的报国之心……是的,透过的是现象,看到的是内涵。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给了我莫大的启发,而这些启发结合了我的粗浅的人生经历、经验、阅历,以及我的信念和追求,从而变成了我的人生观:不看来世,只看今生;三时皆重,最重现在;透过现象,直视本质。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写读后感五百字篇5
最近几天,我十分热衷于“名人”,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名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了一套书,其中就有一本《名人传》,我一看,立刻被它吸引了,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尤其是《贝多芬传》更使我爱不释手,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
人生以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一七五0年,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但就在贝多芬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
贝多芬的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未来的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人们又可以窥探到他未来的悲剧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该用多大的毅力呀!
贝多芬的种.种事件都能告诉人们深刻的真理。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临的是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幸福,他对付未来充满着希望!那么想想我们这么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何心里不装满阳光,非要悲观行事呢?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后的岁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点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那么我们也该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它可以挽救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当然也可以教育我们助人为乐。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人类中最优秀的分子与我们同在!
写读后感五百字篇6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写读后感五百字篇7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是指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忆自己童年是发生的事。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描写无常的片段了。
这故事是鲁迅童年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见到的无常的形象,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鬼。因看见母亲因儿子去世而哭得天昏地暗心生怜悯之心将其“还阳半刻”却被顶头上司阎罗王重打四十大棒。也从无常也有老婆孩子看出无常富有人情味。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弹在当时那个豺狼当道的社会,是没有公正可言的。所以,在舞台上那个“鬼而人,理而情”直爽公正的无常形象颇受民众喜爱,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吧,因为公正的裁判只在阴间。因为恶人得不到恶报,那些打着“正义”,“公理”名号的“正人君子”们便更加地肆无忌惮,民众们是敢怒不敢言,倘若是说了“错话”恐怕就要身首异处了。
在鲁迅先生刻画无常形象的同时,也包含着对那些“人格”不如“鬼格”的“正人君子”们辛辣的讽刺。在当时那个乱世,国家有难,鲁迅先生因为体弱多病,无法冲锋陷阵,报效祖国,但这并不能阻挡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义愤填膺,坚强地拿起笔与敌人战斗着。在他笔锋下的文章,仿佛倾注了万千老百姓的愤怒在对这个世界不公的控诉!祖国腐败无能,洋人在我们的领土上趾高气昂,欺压百姓,就算撞了人也全是我们中国人的错。每个中国人都义愤填膺,却又不敢吭声,只能仰天长叹:“公理何在!”于是,那公正而富有人情味的无常便成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公理”几块钱一斤?在鲁迅先生那看似诙谐的话语中,字里行间却藏着一把尖锐的匕首向敌人刺去,向那所谓的“公正”刺去。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来说,这把“匕首”却像一盏明灯,照亮心中无尽的黑暗,给他们带来希望。正如龚自珍的诗句所述“九州生气恃风雷”在那样一个没有公正可言的乱世,在神州大地上能挺直腰板的,也许只有风雨雷电了。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为什么呢?因为人间的裁判若是公正,恐怕就得去阴间待着了。
回想起那屈辱的历史,那不公的乱世,也许才能懂得今天平等、公正的难能可贵,当时“公理何在”的无奈。
写读后感五百字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