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过写读后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共振,要想写出引人入胜的读后感,我们需要在文字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思维,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风筝与线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1
最近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书名是《追风筝的人》,受到这本书名的启发,我想到这篇日记的题目《牵着风筝跑的人》。
昨天晚上7点左右,妈妈正躺在床上敷面膜,我正在专心致志地画“ 秘密花园”,家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当中。霎得,我觉得有些口渴,起身准备去厨房喝杯水。突然,我看到了一只特别像老鼠的小东西从钢琴那边,“嗖”地一下,跑进了沙发底下。我愣了一会儿,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我回过神来,立即紧张地大叫起来:“妈!有老鼠!”
于是我和妈妈,为了确认到底有没有老鼠,马上展开了一次大扫除。一个小时后,家里焕然一新,沙发上终于可以坐人了!呵......你是不是想,我这句话说得很有问题吧,但如果你见过之前我家沙发的模样,就能明白了。以前的沙发上堆着书啊,玩具啊,衣服呀.......根本无法坐人,还好还好现在的沙发已经抛头露面,重新做回沙发了......看着这个熠熠生辉,整洁无比的家,却仍然没有看到小老鼠的影子。我想这只小老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吧,上帝认为我的家太乱了,所以才派来这只小老鼠,告诉我们:”该收拾收拾一下家里了。”
这只小老鼠,仿佛是一个人,是一个出现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的人;这一只小老鼠就像是那位改变了海伦.凯勒一生的家庭教师——莎莉文;这一只小老鼠,就像仿佛是《苏菲的世界》中那位暗中给苏菲上哲学课的神秘先生;这一只小老鼠,就似《卡尔夫和旅行娃娃》中那位给小女孩写了整整十二年信的卡夫先生.......
不论是那只小老鼠,还是莎莉文老师......他们都像一个牵着风筝跑的人。一面风筝在空中游荡,突然刮来一阵强风,就在这面风筝即将飞远的时候,风筝线的那头传来了一双手的温暖,他牵着你带着你奔跑,带着你去寻找那片属于你的天空——他就是牵着风筝跑的人。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2
“我追。”短短的两个字后,这个故事迎来了结局。《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温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全篇充斥的复杂情感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故事里,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不同的是,阿米尔是一个小少爷,而哈桑只是一个仆人的儿子。但,“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
哈桑很擅长追风筝,他甚至不必抬头看着风筝下落的轨迹,他知道风筝将会落在哪里。也没有为什么,他就是知道。同时他也是个勇敢忠诚的孩子,他纯真,他善良,他坚强,他也知道为了他的小主人,他会拼命地把风筝追回来。
所以在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结束后,当阿米尔要求哈桑帮他追回风筝的时候,哈桑对获胜的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他转身,他追。
但悲剧紧接着发生了。阿米尔去寻找替他追风筝却久久未归的哈桑,他最后在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找到了他——和几个常常欺负他和哈桑的不良少年。他看到他们把哈桑堵在角落里。但他却躲了起来。懦弱的阿米尔从不敢在强权面前奋起反抗,所以在哈桑无数次站在他身前保护他后,在哈桑最需要他的帮助的时候,面对强权,他退缩了。
从此以后,面对哈桑,阿米尔有了一种负罪感。于是他想尽办法,他诬陷他,希望能够赶走他。也许看不到哈桑,能让他心里的负罪感减轻。
阿米尔的父亲曾试图挽留,但哈桑还是和他的父亲一起离开了。当后来战火终于烧到了阿富汗,阿米尔也与他的父亲一起迁到了美国。
多年后,在美国,阿米尔考上了本科学院,还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但他终究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于是他离开了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重回土——战乱后惨不忍睹的阿富汗。他找到了哈桑的遗孤索拉博,在阿塞夫——当年欺凌哈桑的不良少年的领头人——那里。他要把索拉博带回美国,他渴望消除自己心上那背负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悔恨。于是当他再一次面对强权,他终于站了起来。
他给予索拉博温声细语的宽慰,以求消除这个可怜的孩子心中那层厚重的屏障。他和他的妻子带着索拉博去放风筝,并用风筝线勾断了另一只向索拉博挑衅的风筝。在风筝下落的时候,他问索拉博:“你想让我为你追回那只风筝吗?”男孩看着他什么都没说,但他轻轻点了点头。
阿米尔笑了起来,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他转身,他追。
也许在这一整个故事里,风筝代表的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光明与希望。它可以代表勇敢、忠诚、纯真、善良、坚强……希望我们都能追逐心中的风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希望我们在追到风筝的那一刻,能仰望蓝天,告诉自己,这一生,我活得无怨无悔。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3
初读这本书,觉得作者塑造的哈桑这个人物有点蠢,尽管阿米尔少爷背叛了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拿起这本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心思纯洁,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时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拿起了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又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人心思纯净,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受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殴打和侮辱,而正在找哈桑的阿米尔正看到了这一幕,可她却以为自己的胆怯和懦弱不敢站出来帮哈桑,而哈桑出来后恰好看到了阿米尔,他知道了这一切,阿米尔的内心分非常的自责与痛苦,他用一切办法来干哈桑走,以免自己看到哈桑后饱受内心的煎熬。最后,哈桑和阿里走了,过了好多年,他们都长大了,可是在给阿米尔的信中却并没有显现出来半点的生气,反而说自己是阿米尔最忠实的朋友。
哈米尔让哈桑做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反抗过,反而在阿米尔用石榴打他时,他也只是伤心的哭而已,并没有还手。
心思纯净的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永远都是最后考虑自己,他们不懂的伤害别人,更不懂得为什么要伤害别人。现在的社会,有一些人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职位,甚至不惜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
现在,我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哈桑的品质为标杆,做一个内心纯净的人,当一个心地干净的人。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4
读了风筝这篇文章,使我感触很深.这篇文章以作者强强、微微等少年朋友的理想为基点而制做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深刻揭示了"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一主题思想。
他们做的风筝以自己的理想为基础而不是人云亦云,照猫画虎,那样既没有个性和特点,也没有创造力.比如芳芳就是一个糊里糊涂的少年,我不能向她学习。没有理想的人就是胸无大志,没有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只能,昏昏一生,到了最后一事无成。但一个人的理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来确定。我也有理想,那就是长大想当一个音乐家,如果要我做风筝,我要做一个“钢琴”风筝。
有了理想,就要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胜,来不得半点虚荣和骄傲,如果不是这样,理想只能成为泡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刻苦训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每一个人的童年也像是一只风筝.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可千万别让手中的线断掉啊!”'如果你的理想风筝断了线,风筝就会摇摇摆摆,左碰右撞,失去方向,风筝就会摔个大跟头,你的理想就不会实现,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方向,我要在学校.老师.父母的陪养教育下,展开理想的翅膀,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总之,《风筝》这篇文章寓意深刻,读后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啊!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5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时年鲁迅先生44岁。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使鲁迅先生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儿时因不许放风筝而扼杀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长。
文章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由眼前景回忆起儿时江南放风筝的境况。而写北京的风筝只是一笔带过,却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从时间和季节入手,写出了风筝的姿态颜色、形状。虽然“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周围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温和”。文章的一二两段构成了一个层次,引起了下文对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一事的具体描写。
由于我的“不爱”甚至“嫌恶”,便也将这一心情转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反对弟弟去做。我是兄长,当然有着兄长的威严,弟弟也就只好“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看着小兄弟因风筝的落升而惊喜的情形,我却只有感到“可鄙”。
这一段是后面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鲁迅先生一方面写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写出了“我”的“强大”,兄长的“威风”和小兄弟的.“无奈”的强烈的反差,为后文的发展和结果埋下了伏笔。
因而,当“我”发现小兄弟在偷偷地瞒着自己去做风筝的时候,便以兄长的威严毫不留情地折断了风筝的“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于是,我似乎是得了胜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里。这一段叙写很具体很细致。这是由上一层的原因而导致的必然的一种结果。
鲁迅先生虽然淡淡写来,但我们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懊悔和悲哀。儿童的天性是纯洁的,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玩具则是儿童的天使。当鲁迅先生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已是中年以后的事情了。
接下来的,文章有了很长的篇幅,写出了我的懊悔和补过。但当我想了若干的方法终于可以得到这补过的时机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长大之后,早已将这一切忘记了。时间和生命永不会给我这一赎罪的补偿,“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过往的错误或许永无改过的那一天,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6
这是一个关于阿富汗少年心灵自我救赎的故事,这是一场关于人性真理的探讨。它是一个悲剧,一个宽恕,一个救赎。
人之本性虽是虚无,然万物生于一,归于一,在这份虚无中难免会滋生出一些原罪,他们分别是:贪婪,色欲,贪食,妒忌,懒惰,傲慢,暴怒。人们只熟知“饿”是一种本能,“ 渴”是一种本能,却没有意识到罪恶也是一种本能。在《追风筝的人》这种书中,所有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无一不是起源于人的原罪。每个人或多或少,手上总沾有一部分鲜血,也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行为,又或者,被伤害者已经宽恕了这一行为,然而我们终将无法逃过自我良知的谴责。有的人或许怀着这份自我谴责煎熬的度过一生,而有的人,会走上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比如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
并非有所作为后才造成了罪恶,有时候“不作为”也是一种罪恶,阿米尔看着自己的同伴阿桑惨遭种族歧视之痛,受人侮辱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与其说是他的懦弱,不如说是他没有克服“恶”的勇气。他认识到这一种背叛,然而他自认为无能为力,甚至为自己的懦弱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来证明自己的“正义”。
人性就是这样,人们往往太以自我为中心,心安理得的在内心制定着道德的法则,所谓社会公德,人们只认同与自己内心道义相符合的那一部分,我们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里,活在“大多数人认为”的世界里,活在苍白的话语和苟且的文字里。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7
成年之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在叔叔拉辛汗的请求下再次返回久违了20多年的故乡,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命运总是捉弄人,阿米尔的到来偏偏晚了那么一步,哈桑和他的妻子已经被人杀害,独留10岁的儿子索拉搏在恤孤院。为了赎罪,阿米尔踏上了寻找索拉搏的路。
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反而极其坎坷,童年时发生的事情在索拉搏的身上再度重演。索拉搏被阿瑟夫侮辱,失去自由,阿米尔前去交涉被打成重伤,生死关头索拉搏用弹弓射瞎了阿瑟夫的眼,救了阿米尔。也是从这时起,两人的距离变得亲近起来。阿米尔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真相告诉了索拉搏并决定收养他。
回美国的签证却极其困难,阿米尔的失诺让索拉搏陷入绝望而自杀,虽然成功抢救过来但从此变得沉默,一言不发,希望时间能让伤口愈合让索拉搏的心里能够再次充满阳光。
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拉辛汗,他是心灵最通达的人,作为阿米尔父亲的朋友,他为他保守秘密,细心的照顾好阿米尔的虚荣心也同时赢得了哈桑的信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真相还给阿米尔,也为阿米尔提供了一条宽恕自己的路。他是善良的人,敏感细心周到地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人。
阿米尔则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就是阿米尔这样的人,或多或少的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犯下一些错误,大的小的,别人知道的或者只有自己知道的,处理好的的或者没有处理好良心不安的。我们没有哈桑那样的绝对忠诚与绝对宽容,我们只有一个普通的心灵,时而勇敢,时而懦弱,会为自己的懦弱感到不安和自责,也会在某一天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成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的教育,个人的修养,生活的阅历都会将我们塑造成独一无二的人,希望那些因为年少无知犯的错都能够得到救赎和宽恕,无论以怎样的形式。
哈桑和他的儿子索拉搏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们的善良始终如一,即使是对待伤害自己的人。面对曾经受到的伤害,他们默默承受却表现得云淡风轻,依然怀有希望,依然热爱生活。被迫伤害了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却担心自己是否会下地狱,这般信仰与善良令我肃然起敬。只是最让我感到失望的是:好人并不能得到好报,他们从来不针对任何人,却总是受到莫名的欺侮。难道真的是人善被人欺?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高估了真相的杀伤力,也更是低估了谎言的影响力。也许,坦白并不是一个糟糕的决定,至少,知道真相后做出的选择不会让亲情,友情,爱情因为善意的谎言而失之交臂,反而让彼此的情谊因为懂得而变得更加珍贵。
风筝与线读后感篇8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遍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始终在追寻,到底触动我的是什么?那柔软细腻的笔触,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描写,那关于童年的跳动,那罪恶的定格,那救赎的可贵……
"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塔布尔,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最丑恶的东西,友谊、忠诚、信任,背叛、歧视、自私……
童年,是孩子们的天堂。阿米尔和哈桑,在一个富裕家庭长大的两个亲密无间的主仆,一起爬树、一起搞恶作剧、一起看电影、一起放风筝,一起在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我喜欢所有的这一切的描写,那么亲切、自然、童趣,那微妙的幸福悄悄的在心中蔓延着,蔓延着……
阿米尔和哈桑,"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这些"不能改变的历史",给了阿米尔背叛的勇气和借口,并最终背负着这个罪恶。在那场追风筝的比赛中,那那条小巷之中,在那打开父亲心门钥匙的蓝风筝与对友情的背叛中,我们再也看不到阿米尔眼中的澄清与欢愉。
对阿米尔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终究会自行爬上来,你会发现,原来它从未离开过你。
一条救赎之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风筝与线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 风筝的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