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要有独特的个人色彩,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与我们的思考产生共鸣,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同学们交流文学观点和评论的纽带,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
我爱好看的历史,因为对于我来说,历史是对着席殊书屋中沉甸甸的《话说中国》说:“好,就买这本。”;历史是翻开古文《史记》,然后逐字逐句地琢磨;历史是在书店背着唐宋元明清,然后在书架上一本本地找,一本本地翻。
然而,当我带着同样的观念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时,我带着复杂的心情接受了这个事实:我错了,是彻底地错了。
我恨历史。
我收起笑容,严肃地看着《明朝那些事儿》:我彻头彻尾地恨你,历史。
我恨好看的历史,因为现在对于我来说,历史是阴谋;历史是一个朝代的灭亡和另一个朝代的兴起;历史是为了权力去杀人;历史是朝廷上的斗智。
历史是邪恶的。
在一个普通的早晨,妈妈在忙碌中问我:“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
我笑着回答这个妈妈问过很多遍的.问题:“袁崇焕。”
是的,我喜欢袁崇焕,喜欢他的直爽,喜欢他创造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不满于他的死亡,不满于在邪恶的刑场那一个个争抢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的平民。
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大结局中,我看到了袁崇焕,我满怀惊喜地翻下去,看下去。对,这就是袁崇焕,我欣喜地看他无情地斩杀王巡抚,用尚方宝剑斩下毛文龙的首级,尽管这是一个犯了错误的袁崇焕,但我依然崇拜他。
很快,剧情发展到了袁崇焕的死亡,我看到了袁崇焕死亡的原因,什么,他不是受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才死的吗?《明朝那些事儿》推翻了它。
“崇祯是一个精通政治的人,城府很深,工于心计,这种程度的反间计是不会让他中计的。”
我呆了。
接着看下去,原来,袁崇焕本来在牢房中不会死,是两个大臣将他当作自己权力的牺牲品。
历史是个魔鬼!
历史是个邪恶的魔鬼!
?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这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我读了受益匪浅。此书讲的是中国历史中1344年到1644年明朝的事。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它语句轻松幽默,十分搞笑。把每一个人(即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讲得十分详细。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令我很钦佩。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朱元璋。他是个一无所有的贫民,是通过造反才有了天下。他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练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真是逆境出人才啊!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果断、坚持、冷静这三样“宝物”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怎样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最后登上成功的彼岸。
下面是我在读书中看到的哲理句: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胜利之门。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3
明朝那些事第三本妖孽宫廷,皇帝的故事已经没那么有意思了,顶多算是宫廷八卦,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王守仁。首先要吐槽的是于谦在这本书里被干掉了,让人痛心惋惜。
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打了北京保卫战,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于谦。上部书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抓以后,瓦剌首领也先各种要挟明朝,想狠狠敲诈一笔,奈何明朝就是不买账,皇帝你扣着吧,这边再立一个就是了,于是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在位的搞笑情况。
被忽悠的惨了的也先一气之下冲到京城想要打一仗,这个时候的明军刚经历土木堡之变精锐部队二十万几乎全灭,毫无招架之力,也先3万铁骑已经要兵临城下,京城的9个门随便哪个门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严峻形势,战斗还是转移南京,关系着国家命运,战斗不一定能赢,而转移则是直接丢了半壁江山,于谦给出了答案:“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于谦扛起了国家兴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不得善终,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王阳明,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从小就励志要做圣贤,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来创立了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而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宁王有八万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没有,怎么赢。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王守仁凭借着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战术,平叛了宁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传奇了,明朝的历史还在继续,不同的人物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璀璨着这个时代。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4
有一种说法,说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5岁到15岁时是第一个阶段,叫“诵读”。第二个阶段是15岁到25岁,叫“学贯”。最后一个阶段是25岁到35岁,要做到“涉猎”,指一定要读些本专业以外的书。
我这个年龄已过了上述三个阶段,作为智商不高的一介武夫,读书主要就是消遣,若说还有什么目的的话,就是以前为了给女儿树个爱读书的样子,而今或许就是有一点点装或是爱惜眼睛了,因为整天盯着电脑手机两个一大一小的屏幕,实在是有些头晕眼干。
年前单位书橱添置了些新书,其中有套《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共分九部,其中有几部曾于20xx年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期间读过,也曾写过第一部的读后感,知道这套书是极为适合用来消遣的。
借阅这套书时,单位管理的同事对我说:怎么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明朝都是些坏人!
他这句话,不敢苟同。第一,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我只是觉得这套书适合当下的我用来消遣而已。第二,明朝虽然皇帝、太监以及一些权臣不怎么样,但好人,也就是忠臣义士还是有的,而且让我看后会久而不忘的。譬如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被当年明月评价为“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仞加身不改之志,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的杨涟,当然还有存在较大争议的抗清名将袁崇焕。
读《明朝那些事儿》严格意义上不算读史,因为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却很适合像我这样的人通过它去了解明史。虽然当年明月是以自己独特语言风格来叙述的,但却不是戏说,也虽有自己的评说,但历史中的事件与人物都还有据可考,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消遣式地通晓串连起明朝历代中的事件与人物。
阅读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如我者,不大能看懂或看得进去较为高深的学术著作,只看一些于丹的书、易中天的书,还有当年明月写的这套书,这不是不求上进,这其实是有一点不幸。正如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先生所说:“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你可能要有一点运气。”显然,我缺少一点这样的运气,无法像一些生长在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受到良好的书香熏陶,小学到大学都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慢慢走过一条幸运的轨迹,渐渐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帮助他们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应该说,像我这样的人极为大众,但这不妨碍我们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去阅读。有一种读书叫做无须求甚解,能读,坚持着读,其实就会感到幸福。
巧的是在我写这个笔记时,微信朋友圈中一小妹发了一条这套书的读后感,无论有没有道理,录之算作结尾吧:
从其中的许多历史人物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否做成大事,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品。能力很强但人品不佳,反而误事。更有甚者,能力差人品更差者,因自身拥有的筹码站不住脚跟,便挤兑能干实事的人以保地位,结果就是带不了兵,更做不成事。既然同为一个目标奋斗,就不应该站在制高点对平级的人颐指气使,唯有团结一致才能建设好所谓的集体,做成想做的大事。
她在这段话后附了一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看得出她是个单纯、要求上进的好姑娘,满满的正能量,在此为坚持阅读的她,也为我自己点赞!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各代王朝不断的更迭,历史的车轮推动着我们不断地前进。时至今日,那些瑰丽的古代文化,我们虽然无法亲眼见证其生机与活力,但古人留下来的东西,都在讲述着他们独特的生活和神秘的往事。
疫情放假在家,我们除了上网课,也有充分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所以读一本好书是必不可少的,在假期,我同家长一起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是一套书,讲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如何建立明朝,以及创立后明朝各领域的'发展改革。全书以幽默诙谐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的兴衰成败,其中蕴涵了许多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一旦开始阅读,便让人爱不释手。
整套书内容量很大,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那就是明代名将——于谦。这个于谦并不是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明代的一位儒将。正统年间,能顾大军来犯,于土木堡击溃明朝最精锐的兵力,并活捉皇帝朱祁镇。当时,皇城将成为外敌的下一个进犯目标,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王朝内部的大臣们乱作一团,而只有于谦一人保持清醒。从战前的各项准备,到战争在即的呐喊与豪迈,于谦自始至终都游刃有余冷静沉着。兵临城下,一道道军令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但又热血沸腾。他将北京城每个门分派给每一位大将把守,最后将德胜门——北京城的最北,也是最有可能被进攻的地方,留给了自己。从上到下这一套措施,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他的沉稳威严,以及他给将士们带来的勇气与信心。而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发号施令的人是一个文臣,是一个向来温文尔雅,安安分分的文人。就在这样“不胜,就死”的力量的催动下,明朝以少胜多打败了外敌,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未来。
这一段历史,我反复看了很多遍,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让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历史上的每个人都曾那么鲜活。在这世界上,有的人为自己的理想奔波,有的人为平民百姓而繁忙,有的人却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人生于世界,所作所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蛛丝马迹,古人的智慧和丰功伟绩一直流传到现在,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想法一个谋略,都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太多让人着迷历史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6
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无光,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忍无可忍,参与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称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民族等级制度,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7
这个世界很神奇,地球几亿年的存在,从猴到人,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考古学家从地底下开始探寻,借个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给了我们一种知识——它叫做历史。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明朝那些事儿》,那有几个人知道《汉朝那些事儿》呢?
可千万别一听到史书就晕头转向,并不是所有史书都枯燥乏味,用标标准准的文言文给你讲述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故事,相反,这本书能把人逗乐儿,是不是很神奇呢?翻开序章,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本书用一种充满奇趣,幽默的语言叙述每一件小事,然后慢慢地转向大事件,语言生动有趣,不空洞而且让人在笑声中对这段本严肃难懂的历史充满好奇和无限的兴趣。也正是因为它活泼轻松的文字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总忍不住一章一章的往下看,看的越深入,我对汉朝的这段历史就越喜爱。
随着对历史的了解,我对历史人物渐渐就有新的看法了,不管是慧眼识英的萧何,雄鹰突起的章邯,还是糊涂一时的李斯,不管是正直的官员,还是奸诈的小人,都跟着飘雪楼主的文字一幕幕的上演。
秦始皇走了以后,正义的拥苏派,黑暗的拥胡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面是大将军蒙恬和厚道仁义的扶苏,一面是臭名远扬的赵高和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双方可谓实力相当,那这就看丞相李斯的了。于是赵高对李斯说:你若不归我们,他日扶苏做了太子,蒙恬当了丞相,你就等着掉脑袋吧。李斯怕了,于是胡亥坐上了秦二世的位置,扶苏的过于谦让,导致自己死在了边境营帐。
如果说看完史书想让我把这段历史说出了是不可能的事,可我却做到了,我要感谢这本书用轻快的语言向我娓娓道来这段历史,让我对它如此了解,是的,没有秦二世或许秦朝还不会这么快灭亡,也不会有汉朝的那么多事儿,刘邦和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也不会如此惊心动魄。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因为它毕竟也是史书,所以我不会评价这段历史的好坏,我只知道,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事,帮助我了解了许多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历史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不再惧怕它,而是身临其境细心地研读它,就会有新的感觉。
想要更好的了解历史,《汉朝那些事儿》是不可或缺的吧,你也去看看会有许多收获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活法伍读后感7篇
★ 断舍离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