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的评价和感悟,能够帮助其他读者了解书籍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月》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七月》读后感篇1
故事的情节其实真的很简单:影片主要围绕着两个闺蜜七月与安生展开的,七月是典型的乖乖女好孩子,成绩好,性格温和乖巧,一直过着父母期望她过的稳定生活,而安生就是那种会捣乱,不愿学习,到处去飞的女生,居无定所,漂泊流浪。两个看似不一样性格的人却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然后喜欢上了同一个男孩家明,男孩两个都爱,无法割舍任何一个。男孩最终和七月结婚了,但是当七月发现男孩和安生有染后,最终选择让男孩走,故事最后,七月怀了男孩的孩子,跑去找安生,生下孩子就死了,安生独自抚养着孩子长大。
刚开始看影片前半部分的时候,真心觉得很狗血,这个剧情不就是两个闺蜜为了男人反目的情节吗,很无聊,很幼稚,自己暗暗心想,好后悔过来看,中途甚至还有了离开的想法,好在朋友很坚决,一直拉着我,说看完吧,来都来了,因此定下心来,继续后半部分,但是,也就是这后半部分,深深地感染了我,改变了我对于影片的感受。
这部电影,我觉得最妙的精华就在于这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两个风格迥异的姑娘从十三岁到二十六岁的生活,围绕着七月写的小说,开头叙述七月写了一本关于她们两个人的生活的小说,涉及彼此从相遇、相识以及反目、未来等一系列事情,通过小说的故事展开她们的人生,影片中的人一直以为小说就是七月写的,开端从小说情节引入现实生活,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希望稳定,一个想要飞翔,但是后来,正如影片里面说的那样:“太过稳定也想过流浪,而流浪的人也有想稳定下来的一天”,七月和安生后来互换了彼此的人生经历,好似交换了人生。
影片后半部分,七月知道了家明和安生有染后,和安生闹翻了,却仍然希望家明能回到自己身边,然后结婚安定的过下去,所幸,家明回来了,决定和七月结婚,父母见面、拍婚纱照、举办婚礼……看似很正常,一切好似即将归于平静,然而,婚礼当天,家明却逃走了,留下七月一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七月让家明跑的,只为逃离她成长的牢房,想去过自己没有经历的人生,她不好意思主动离开,唯有家明离开,她才能有一个恰当的理由,离开她生活的一切。
虽然七月在大家眼中一直是一个好孩子,按部就班的开展父母期望她过的生活,不离开家门半步,不愿意前往她不熟悉的地方,但是其实她渴望流浪,想过自己的生活,只是她懂得伪装成乖孩子的样子,取悦身边人,看似笨拙,实则机智,而安生,虽然看似很“坏”,但是其实很单纯,不知道隐藏,很自然的像身边人表达自己的一言一行。
离开稳定生活的七月好像开始了安生的生活,开始了流浪,开始了不稳定,开始了自己的兴趣,开始放飞自己,这是一个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她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多的人。
而此时的安生,或许是漂泊了太久,她渴望稳定,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家明没有来找她,她有了新的伴侣,工作、家庭、学习,按部就班的开始了七月曾经的生活,七月与安生,交换了彼此的人生。
但是,七月怀孕了,影片不同之处在于,七月并没有因为家明的事情从此不再搭理安生,相反,她真心爱安生,珍惜与安生的友谊,她找到了安生,将怀孕的事情告知安生,两个女孩好似又回到了曾经,那美好的时光,七月陪着安生,安生陪着七月。不久,七月生了,手术很成功,母女平安,可是谁曾想,七月后来大出血,不幸死亡!
多年之后,家明见到了安生,问安生有没有看过七月写的那本小说,问了安生好多事情,大多都是围绕着小说的故事,肯定小说的世界就是安生与七月生活的写照。
但是,谁也不知道,小说其实是安生写的,但是笔名是七月,也是剧情过半,才骤然发现,原来小说的作者一直是叛逆女孩安生,安生在小说里面为七月编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
《七月》读后感篇2
刚看完的时候,心里第一个想法,就是羡慕。因为,好像自小以来,作为家里的老大,除了每天完成功课以外,就是烧水做饭,看着弟弟妹妹洗完澡,吃完饭,把碗洗完,就完成一天的任务了,然后明天继续。
所以,我羡慕七月,也羡慕安生。因为在那个不涉及情爱的年纪里,可以有一个闺蜜。而我至今,都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闺蜜。好像幸好,我也没有什么心里话,哈哈,没心没肺,活了二十多年。也许,这是从12岁开始,就离开家门的后遗症吧!
感性完毕,理性又开始跳出来,疯狂思考。七月和安生,到底谁更幸福?刚开始,觉得安生很可怜,为了成全,选择离开,去接受那样一个,混乱、肮脏的社会。最后,居然又开始有点羡慕她的经历,走过天南海北,看过那么多不一样的风景……慢慢地,相比之下,按部就班的七月,似乎就开始显得可怜了——日复一日,心里只有一个家明。
然后就开始思考,我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和人生?安生的第一个男朋友,打算在27岁死。因为他的偶像只活到27岁。而在一开头,安生也说只想货到27。最后,歌手27没有死,还和别的女人瞎搞了。安生27岁也没有死,过上了“正常”的日子。但是,七月死了,因为产后大出血。
我刚过完我人生的27岁,如果27岁算一个节点的话,那我是七月,还是安生?
看完小说,暮色早已降临。吃了简单的晚餐,开车去运作中心。一边开,一边哭。忽然好羡慕安生。因为,在什么都不用承担的年龄,她走了出去;又在该承担的年龄,“满载”经验而归,安生赢了。因为她曾经精彩;七月也没有输,因为她留下了生命的延续。
夜色早已笼罩整个城市,看着闪烁的霓虹灯,更加泪如雨下。因为猛然回头发现,其实七月和安生,都是我自己人性的两个部分。为什么选择12岁赶紧离开?因为12年重复的日子,早已让我厌倦。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唠叨。也许他们也意识到了生活的单调,所以,大人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了琼瑶奶奶小说里的主人翁,弄出点婚外恋;来上几次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欺骗当时我们这些小孩的真情眼泪。十岁之后,这样的戏码再次上映的时候,十岁的我都已经开始冷眼旁观,开始厌恶这样的日子。12岁,终于可以跑出家门,周末能不回都不想回;好不容易,18岁,我选择去了更远的地方,美其名曰——为了看雪。实则不想再回到那个地方。在外婆去世之后更不想回到那个地方。
当家明离开去北京的时候,安生累了想回家。家,是个模糊的概念,不见得是个固定的地方。也许,是某个人。可能我早就明白,总有一天,浪够了的自己,也会想回家。所以,我找了个人,找了一个,一直以来,陪伴着我的人。他追了我4个月,我却陪伴了他将近6年。而挨饿,貌似我们两都没有要分开的意思,哈哈哈。在我来到天津茫然不知所措的那段时间里,骨子里的七月,开始占主导地位,我开始忙乎吃各种让我很晕的东西,增加雌激素,好要孩子。过上,也正是他父母想要看到的,“正常”的日子。但是,安生也许还是占了我的大部分的性格的,在一边要孩子的同时,还在一边的搞升职,加薪,升职,加薪。最后演变成了自主创业。为了配合我的创业,他也不再追究我曾经要生孩子的打算,反而还积极配合我的创业,工作一换再换,就是为了我们两能在一起。
也许接下来,我还会继续折腾,实现18个月,月收入过20万的目标。但是不管我如何“安生”下去,最终,我都回归“七月”的模式。因为,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你把一辈子都押在了我的身上,那么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给了我,我怎么忍心让你输?
《七月》读后感篇3
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还感到很陌生的话,那么就请你读一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吧!
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洛马格那的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杂货店的孩子,由于赌博输了钱被奶奶发现了,奶奶语重心长地教导了他,并诉说了如何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孩子虽然嘴上没说,心里早已被打动。正在此时,一场噩梦降临,两个强盗闯入家中,一个用刀威胁老人,另一个抢了钱,正当他们离开时,老人认出了其中一个,那强盗立即要杀人灭口,一刀向老人刺去,孩子舍身护住了老人,自己却被刺中。强盗逃走后,孩子不顾自己的伤,还安慰着老人,最后因失血过多而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读了《爱的教育》使我感受到一种纯真的友情,博爱的亲情。无私的师生之情。这些都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亚米契斯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他在学校、校外的所见所闻,并且写成一个个很小的故事。让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份情感。充满爱心、献身教育事业的老师;对孩子关怀备至、拳拳之心的父母;清纯善良、活泼可爱、见义勇为、心灵高尚的小学生,还有那使安利柯永生难忘的小学校园生活。它会让你感动,让你读起来就好象在充满爱的海洋里翱翔。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爱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是“爱”真正的含义
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我们梦想的天堂!
《七月》读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过得很有意义,因为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这本书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认为这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书中有一篇文章叫《要学会爱人》给我印象最深,主要内容是讲,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一个妇人,连对不起也没说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气,并告诉他今后应该怎样尊敬别人,培养好的品德。通过这件事,我想到了我自己,说实话,我有时也和安利柯差不多,家长在时我都很有礼貌,但当家长不在时,我就变懒了,见到谁就低下头当没看见,别说打招呼了。
记得有一次,在去奶奶家的路上,碰见我家隔壁的王叔叔,大老远我就低着头,装做没看见,我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从此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总之,我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
还有一次,是在上学的路上,当我走到一个上坡路时,发现一位老奶奶手推轮椅吃力地往上走,本来这时我应该赶紧去帮忙,可我还在犹豫了,到底去还是不去呢?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我身旁的一位阿姨连忙跑过去帮老奶奶推车,并对她说:“上坡路陡,我帮你吧。”之后,又把那位老奶奶送送到了目的地。看到这些,我非常的后悔,后悔我当时为什么犹豫。我突然发现我的爱心哪里去了,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我便暗地里对自己发誓,以后我要做一名有爱心的人。
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关爱他人。如果有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就及时帮助;给老人让路、给盲人引路、见穷人施舍、见伤员施救这都是文明的表现,都是爱的表现,我都努力去做。慢慢地,我懂了:一个人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大事成不了。
我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正如一句歌词所唱的:“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七月》读后感篇5
学生时代曾经喜欢过作家安妮宝贝,她的代表作之一——《七月与安生》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安妮宝贝已更名叫庆山,而我亦不再是当年的我。再读《七月与安生》,体会亦与当年不同。
七月和安生是十三岁认识的,学生时代的友情纯粹而简单,她们性格迥异,却又无话不谈形影不离。七月家庭幸福,性格温顺;而安生没有体会过家庭的温暖,性格桀骜不驯、自由奔放。这两种不同的性格,导致两个人未来的路完全不同。七月从初中、高中、大学到工作,一路顺风顺水,她没有选择,因为她不想选择,在既定的生活轨迹中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而安生则早早退学,一生都在逃脱宿命的束缚,极力摆脱母亲为她安排的一切。
然而,真正影响两人命运的,是七月的大学同学家明。七月和安生同时爱上了家明,但是七月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了家明的女友,而安生在一次告白家明后选择了离开。其实,家明是喜欢安生的。家明对七月说过,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棵散发着诡异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
对于七月来说,拥有太多,就无法舍弃,而安生刚好相反,一无所有,就能放弃一切。安生不愿意伤害七月,所以一次次选择逃离。可是,真正的遗忘都是无声的,一向习惯放手的安生,其实无法忘记。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选择坚持或放手,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坚持不简单,但放手更难。
大学毕业以后,家明想外出闯荡,而七月只想留在家乡,于是两人开始了异地恋的生活。家明以各种借口推迟着两人的结婚计划……而安生再次出现在了家明的生活中……所以,不要把异地恋当作分手的借口,分手是双方恋爱本身出了问题。
后来,七月和家明放下了所有芥蒂,重归于好,并且如约结婚。七月以为这样的生活平静而满足。然而,安生发现自己怀了家明的孩子,这一次她无法逃离,只好投靠了七月。最后安生因为难产而死,只留下一个小女孩。七月把小孩看作是重生的安生,收养了这个孩子……
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年轻时,我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安生,看不惯这个世界,总是在反抗;长大后,我们发现,糊涂并不是愚蠢,妥协并不是懦弱,细水长流,恰恰才是我们的向往。经过一系列对抗,我们终将学会和解,与生活握手言和,于是我们都变成了七月。
《七月》读后感篇6
一直以来有一种想法,安妮笔下的七月和安生代表了女人的两种欲望:成为女或者成为人。
作为人的女人表现出的是一些很本质的要求,如同安生,直接的表达着自己的欲望与要求,不懂得掩饰。这样的女人很有杀伤力,同时又很自我,不希望被羁绊,哪怕是,爱情。因此,关于镯子以及安生与家明的关系,我有自己的看法,觉得是安生主动的拒绝,因为她明白,一旦明确了那种感情自己就将面对着未来的婚姻与家庭,毕竟更多的男人希望的是一个感情的归宿而不是无休止的飘泊,特别是家明这样的人。安生明白,家明是不可能和自己去过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的,而自己也不愿为此所羁绊,所以不将感情表露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最后他们还是有了一个孩子。
作为女的女人表现出的是合乎社会要求。比如,温柔、贤淑,比如结婚生子,从此站在一个男人的身后,让自己的爱情有一个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尾。也许这结尾并不美丽,但却是现实的,安稳的,合乎这个社会对于一个女人的基本要求。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或许就是你我,在故事中她叫七月。似乎是西蒙·波娃说过吧,女人不是天然形成的,其女的特征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对她要求的结果。可以看到,七月的行为大多是传统的、合乎规范。也正因为合乎了社会对于一个女人的要求,因此七月得到了一般意义上的幸福。而违背要求的安生却很难得到这一切。
换句话说,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想要得到一般意义上的幸福,就要努力的去迎合社会的要求。去做女人而不是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安生的死是一种必然。
究竟是该做女还是做人,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程度就像是要明确回答家明到底爱谁一样困难。不同的价值观下,衡量结果必然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大概会选择七月,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大概更偏爱安生。或许,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黑或者白。
最后的情节也许是安妮的一种暗示。孩子的诞生延续了安生的生命,然而孩子则是由七月来抚养长大。或者是在不经意中向我们昭示母性在女性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当一个女孩通过生育转变为母亲的时候,她会最终选择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
也许,每个女人都曾经是安生,也许,每个女人最终都会成为七月。然而即使是有着如此众多的不确定性,女人对于自身命运的关照与思考必将永远进行。
《七月》读后感篇7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这一本书非常的感人,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暖暖的爱。这本书的名字叫《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是以日记的形式,说出了我们身边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
比如说,这两篇《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感恩的心》。第一篇说的是小主人公朱利奥看到爸爸每一天上完班后,回家还要继续抄写订单,抄到12点才去睡觉,非常的辛苦。于是,他就决定每天晚上等爸爸睡着以后帮抄写订单。因为他每天熬夜,所以上课时总是打哈欠,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他在帮他抄写订单的时候感动的流下了眼泪。紧紧的抱着他,让他赶快去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我觉得朱利奥非常会感恩,他看到爸爸这么累就帮他,一点也不像我们从不体会父母的感受。
第二篇说的是:恩瑞克的爸爸写给恩瑞克,说的是抱怨老师的事情并说出了老师是伟大的是无私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的补习班老师,我们的补习班老师脾气中等,可是我们这一些孩子每一天都惹她生气,所以我对补习班老师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惹你们生气。”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应该要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朱利奥一样。我们也不能考了个好分数就开始骄傲起来,应该继续保持,我们还要尊敬老师,看到老师就和老师问一起好。不可以惹老师生气。
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增多了,我一定要多看看这一类的名著。
《七月》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活法伍读后感7篇
★ 断舍离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