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过程中务必要强调字句精准,优秀的事迹材料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1
彭士禄,男,汉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海丰人,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党的早期领导人、我国农民运动的先驱彭湃烈士之子,年幼时父母牺牲,8岁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投入监狱,此后颠沛流离,几经辗转到达延安,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上世纪50年代,他响应党中央号召,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他负责引进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科技顾问,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21年3月在北京逝世。
彭士禄同志个人成长和家庭发展,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见证党的建立、巩固、发展的百年奋斗历程。他继承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许国、科技报国,求实创新、敢于拍板,践行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铮铮誓言,为我国核动力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躬耕不止,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2
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选派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他在苏联学习时,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转眼潜入太平洋。不久,这庞大的“水怪”幽灵般地游过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在它下水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总航程达到6万多海里,消耗的核燃料“铀”仅有几千克。这黑色水怪,就是继原子弹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彭士禄获得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正当他准备毕业回国时,一次简单但意义深远的谈话,彻底改变了彭士禄的人生轨迹……
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将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几乎是脱口而出:“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很快,彭士禄被派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原子能动力专业进修深造。正是这段学习的时光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之后,他没有像他的父亲彭湃一样轰轰烈烈地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而是像核潜艇一样悄无声息地“深潜”,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这一年,彭士禄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二机部原子能所工作。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中苏关系出现裂痕。面对复杂的的国际形势,毛主席讲出了一句话,气势如虹:“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改变的岂止是彭士禄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62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彭士禄领导的核动力研究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短缺的办公经费,所里新来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是学核动力的……很多人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这个核潜艇怎么干成,更是不知道!
彭士禄鼓励大家,困难中孕育着机遇,我们一步一步来!当时,先由他和仅有的几个懂一点核动力的人,一边自我学习,一边给大家开课!他还发动大家一起学英语,俄语资料没有了,就改看英文资料。他对年轻人说:要脑袋尖、屁股圆,脑袋尖钻进去,屁股圆能坐得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传到核动力研究室,彭士禄敏锐地意识到,核潜艇研制的春天就要来了。
1965年,代号为“09”的中国第一个核潜艇工程上马。一支几百人的先遣队,静悄悄地来到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开始秘密建设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在四川大山中奋战的日子,是彭士禄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交通不便,就都吃住在工地上,180天不见太阳、毒蛇蚊虫肆虐,他们依然干劲十足。彭士禄曾回忆道:“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1970年8月30日,反应堆主机达到了满功率指标,晚上18点30分,起堆试验的指挥长含着热泪宣布,核潜艇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相应反应堆的功率达99%,核反应堆顺利达到满功率!
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终于开始跳动了!核潜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3
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把我往哪里搬。”这句话彭士禄向来身体力行,从年仅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他就一直在履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留学,专业是化工机械,他所有的功课全部是优秀成绩。毕业时,彭士禄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1956年,彭士禄即将本科毕业,正逢陈赓大将访问苏联。陈赓把他叫到大使馆,跟他说:“中央已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生改行学核动力专业,你愿意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近5万台件,电缆总长近100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开展工作?彭士禄说:“我们这批人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仪表的,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4个字——自教自学。”
没有资料、图纸、设备,没见过实物……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用简陋的计算工具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建立起中国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三班倒”,用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和几把计算尺连续算上好几天。
身为副总工程师,彭士禄是基地技术负责人,但他与大家一样住“干打垒”,一起加班加点。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攻克了诸多重大关键技术,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基本设计方案。
在彭士禄的带领下,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我国建造的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就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4
1958年底,中国组建了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开始核动力装置预研。这一年,彭士禄刚好从苏联学成回国,并被安排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时任中国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
1961年,彭士禄任原子能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并受郭沫若聘请兼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副教授。
1961年-1962年,由于当时中国核科学人才奇缺,核潜艇资料空白,又恰逢3年经济困难,中央决定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导弹,核潜艇项目暂时下马,只保留一个50多人的核动力研究室,彭士禄作为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1963年,彭士禄任七院十五所(核动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65年,彭士禄转并到核工业部二院二部任副总工程师。
1965年3月,搁置多时的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1967年6月-1971年6月任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副总工程师。
1967年起,彭士禄组织建造了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并全程跟踪模式堆的安全运行、分析异常现象、事故苗头、排除故障。1970年7月18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开始,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核动力装置一次性成功运用于潜艇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1970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
1971年6月-1973年5月,彭士禄任719所(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73年起,彭士禄任七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随后任六机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
1983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还兼任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
1986年4月,核电工作归核工业部管理之后,彭士禄调到核工业部任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并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核工业部改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后,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5
尖端科学讲究精细严谨,但彭士禄偏偏“大胆”。
在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开发前期,许多人对核动力的知识都几乎为零,他们有学电的、有学化工的、有学仪表的,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出现这种情况,他就对研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
1970年7月,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档功率,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士禄力排众议,继续提升功率,8月30日,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这一天,实验现场围满了人,负责数据运算的黄士鉴并不知道彭士禄满功率的计划,下午六点多钟,黄士鉴发现,竟然满功率了!他以为自己算错了,继续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确定。
彭士禄的“大胆”,并非有勇无谋,“拍板”也并非胸中无数。有一次,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说:“其实,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牢牢掌握实验数据,是他大胆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人问他,“在潜艇核动力研制过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只要三七开,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
就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时,剧烈的胃疼袭来,彭士禄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这一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岁!他说:“我喜欢这个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禄又担任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董事长,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几十年后,中国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核电站。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将青春年华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潜艇、澎湃动力的核电站,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6
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彭士禄隐姓埋名工作了数十年。49岁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基本失去了胃功能,只能靠一根鼻饲管提供营养。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把我往哪里搬。”这句话彭士禄向来身体力行,从年仅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他就一直在履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留学,专业是化工机械,他所有的功课全部是优秀成绩。毕业时,彭士禄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1956年,彭士禄即将本科毕业,正逢陈赓大将访问苏联。陈赓把他叫到大使馆,跟他说:“中央已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生改行学核动力专业,你愿意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近5万台件,电缆总长近100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开展工作?彭士禄说:“我们这批人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仪表的,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4个字——自教自学。”
没有资料、图纸、设备,没见过实物……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用简陋的计算工具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建立起中国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三班倒”,用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和几把计算尺连续算上好几天。
身为副总工程师,彭士禄是基地技术负责人,但他与大家一样住“干打垒”,一起加班加点。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攻克了诸多重大关键技术,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基本设计方案。
在彭士禄的带领下,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我国建造的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就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
“彭拍板”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
彭士禄一生都勇于创新、敢当使命,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上,外号“彭大胆”“彭拍板”,他将对国家核事业的坚守转化为果敢行动的具体实践。
1967年,彭士禄来到位于祖国大西南的九〇九基地,开展陆上模式堆的建设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总能一眼发现问题所在,当机立断拍板作决定,便有了“彭拍板”这个绰号。
“时间很紧,总要有人拍板,不能无休无止地讨论呀!”彭士禄说。他曾对其他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中国发展核电,究竟该走哪种技术路线?20世纪70年代,熔盐堆方案和压水堆方案如何取舍,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经过科学论证和调研,彭士禄力排众议,提出应采用国际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并充分利用我国刚建成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技术经验及其工业配套设施,容量可暂定为30万千瓦。压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认可,这一方案也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了关键作用,使我国核电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很长时间以来,彭士禄的事迹甚至连他的名字都鲜有人知。
“核潜艇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我个人的创造,是千万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干部集体努力的结晶。”彭士禄做到了在工程技术上始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名利晋升、提级授奖上,却坚持“越糊涂越好”。2017年,彭士禄以全票通过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当彭士禄女儿问他此笔奖金100万元港币该如何处理时,他立马说了两个“不要”:一是不要奖金,把它捐给组织,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二是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奖励基金。彭士禄说:“此项荣誉和成绩不只属于我个人,它更属于核潜艇人,属于核电人,属于核动力人。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是全体参研人员共同奋斗、艰苦拼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群体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是共和国的脊梁!所以这笔奖金应该奖励那些为核动力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高精尖人才。”经组织多次说服后,他才同意命名“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奖励在核动力领域作出重要创新成就的年轻人。
短评:深藏功名 为国为民
从中国潜艇核动力堆到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都留下了彭士禄辛勤的足迹与汗水。在他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一生里,彭士禄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他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勇挑重担,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核动力事业。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彭士禄不要名、不要利,但要把核潜艇造出来、要把核电站建起来。他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必将激励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以彭士禄为代表的一生为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人,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7
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年11月生于广东海丰,2021年3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96岁。
他是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组织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指挥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为我国核潜艇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第一座核电站技术路线确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隐姓埋名的那段时间,他带领团队在四川的崇山峻岭间,克服重重困难,铸就了共和国的“水下钢铁长城”。离开这里后,他也一直关心着他的四川老家,关心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华龙一号的最近进展。
2021年11月8日,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揭晓仪式在京举行。彭洁代表父亲彭士禄站上中国工程届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的领奖台。他成为继朱光亚、钱正英、徐匡迪、钟南山、潘家铮、师昌绪、张光斗等院士之后,第八位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的首任总设计师——我国科技界深居简出的“扫地僧”。
颁奖仪式上,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谢克昌院士代表主办方对作出这样评价:“彭士禄院士是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也是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彭院士多年以来不负使命,不计较个人得失,放弃私利,默默无闻奋战在核工业第一线,为我国核动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核潜艇研制工作的特殊性,彭士禄这个名字,过去鲜有人知。直到1991年4月,中国导弹核潜艇的诞生历程被撰写,彭士禄的事迹才为人知晓。而在这之前,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篇8
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这是继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于无声的深海之中,牢牢筑起的第二道核盾牌!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中国核潜艇诞生记》。这时候,很多人才知道,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名叫彭士禄。
他,就是照片上那个瘦弱的小男孩,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运动先驱彭湃的儿子!
受尽人间苦难
被老百姓舍生保护的童年
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是彭湃的次子。彭士禄对父母并没有太多印象,只有一张与父亲和哥哥的合影。照片上有父亲亲手写的字:“彭湃及他的小乖乖”。
1928年,在彭士禄3岁时,他的母亲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那一年,成了孤儿的彭士禄年仅4岁……
“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这几乎是彭士禄对人生最早的记忆!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斩草除根”,贫苦百姓们冒着杀头的危险,保护着这棵烈士留下的根苗。从那时起,他过起了姓百家姓,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生活。
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阴森恐怖的牢房里,吃的饭里有虫子,身上爬的有虱子,敌人不仅逼供让他承认自己的身世,还给养育过彭士禄的“姑妈”实施酷刑。
在监狱里,年幼的彭士禄亲眼目睹了曾养育过他的“姑妈”被倒挂着吊起来灌辣椒水,但她宁把牢底坐穿,宁可被杀头,也不供认他是彭湃的儿子……
1991年,66岁的彭士禄来到曾关押过他的石炮台遗址,他一站在上面就哭了,对身边的人说:当年,我在这里受到了多少拷打。1935年,因为狱友们的周全掩护,彭士禄终于被营救出狱。这个只有10岁、已经被折磨得双腿无法走路的孩子,硬是一路顺着轨道爬了十几公里,膝盖爬得全部都是血,才终于爬回了潮安养母的家里……
1940年,周恩来总理派人辗转找到了彭士禄,周总理见到彭士禄的第一句话就说:孩子,终于找到了你。
在被安全送往革命圣地延安后,受尽人间苦难的彭士禄才终于结束了东躲西藏的日子!那一年,彭士禄已经15岁。
每每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的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时代楷模彭士禄事迹8篇相关文章:
★ 楷模心得体会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