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是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工具,事迹材料的编写意在唤起人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具备克服任何困难的能力,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7篇,供大家参考。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1
万步炎,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湖南华容人,中共党员。1985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长沙矿山研究院从事科研,2010年12月调至湖南科技大学工作至今,现任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年57岁。
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长远发展项目(大洋专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湖南省科协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20多年来,万步炎同志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海洋采矿以及大洋矿产资源勘探高技术研究,一步步改写了我国深海海底钻机技术历史,一步步见证了我国海洋矿产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从落后到超越的攀登。2021年4月,他带领团队主持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深记录,成为世界首台海底钻探深度大于200米,同时具备全孔深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万步炎的外公是烈士,他的一家每年有600斤谷子的国家救济粮,这份口粮,成为伴随万步炎成长岁月的温暖记忆,也让“国家”两个字从小在他情感的天平上就有沉甸甸的份量。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进行深海采矿技术领域客座研究期间,万步炎谢绝日方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怀抱。当看到远洋科考船上主要设备都来自进口时,万步炎誓言:“国家每一个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怀着对海洋资源勘探事业的热爱,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万步炎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面对国家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的落后状况,面对西方国家在海洋高科技方面的技术封锁,万步炎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以广袤海洋为奋斗战场,将忠诚融入万顷波涛,将智慧钻透深海海底,潜心钻研、奋力赶超。首次利用国产装备钻获大量高品质高纯度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岩芯样品,不仅结束了我国完全靠巨资租用外国钻探船开展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钻探的历史,也避免了我国相关勘探资料被外国所掌握。钻探到深海海底200米以下,意味着在理论上具备了海洋资源全覆盖的勘探能力。“海牛Ⅱ号”犹如我国深海钻探的一把 “利剑”,它的出鞘,为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团队研制的系列钻机在世界各大洋海域实施超过2000次海上钻探,完成20多座国际海底矿山的普查勘探,产生数十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和上千亿元潜在经济效益,为我国向联合国申请多个国际海底矿区提供了关键性高技术支撑,为维护我国国际海洋权益及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2
创新是科学研究之灵魂,没有创新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研究。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就是经过万步炎团队三年不断摸索,攻克了深海锂电池技术、深海控制与视像传输技术、深海液压技术、深海电机与变电技术、深海各种传感器等难关,实现了从总体到部件全部自主设计制造试验,并取得了海试成功,第二年即投入我国大规模大洋资源调查使用,为国家大洋资源调查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顺应国家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求升级,万步炎和团队又研发了世界首台具备“一次下水多次取芯”功能的富钴结壳专用钻机,国内首台采用光纤通讯和3300v高压供电的海底钻机,国内首台采用快速旋转卡盘钻杆快速接卸技术的深海20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国内首台采用全自动绳索取芯技术和孔内原位测孔技术的“海牛i号”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一直到今年的领先世界的“海牛Ⅱ号”钻机。每过一道关,都会遇到无数的技术难题,但万步炎和团队成员们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地创新。目前他们已取得125项国家专利,4项国际发明专利。万步炎曾自豪地说:“我们的钻机所有关键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没有照抄国外的技术。”也正因为如此,“海牛Ⅱ号”钻机性能功能领先世界,在自动控制、作业效率、操作维护便利性、作业成本等方面都全面优于国外最新钻机。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如果跟在别人后面抄袭,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多年的科研工作,让万步炎有了一个切身体会:搞科研,不能迷信外国人,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外国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完全有可能先他们一步做出来。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3
“中央宣传部授予万步炎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这是他的光荣,更是湘潭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进的动力。湘潭科技工作者一定以万步炎为榜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易波说。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万步炎教授注重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刚带领科研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德平,是万步炎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万教授身上的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畏困难、坚定前行,为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面对困难和挑战,万步炎同志不轻易屈服。在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如何用坚定的信仰、决心和毅力去攻克科研难关,如何将自己与国家紧密相连。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将认真学习万步炎同志的精神,为推动湘电科技创新不懈奋斗,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湘电研究院电气设计与开发工程师张玮说。
湘潭县杨嘉桥镇九江村党总支书记杨志,当晚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时代楷模”万步炎同志先进事迹发布仪式。杨志对万步炎讲的那句“外国人有的东面,中国人肯定也能做出来,外国人没有的东西,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出来”,印象深刻。他说,凭借着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万步炎研制出了“国之重器”——“海牛家族”,他的精神同样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科技创新,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岳塘区岳塘街道岳塘岭社区党总支书记郭灿表示,将以“时代楷模”为镜,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一心为民、苦干实干的动力,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4
彭士禄完成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和入列,无疑是为我国的核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包括在彭士禄在内的所有核动力专家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如何将核能服务与社会,实现和平运用。
1982年,年近花甲的彭士禄接到了一个任务,我国决定利用广东临近港澳的优势,决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大亚湾建设我国第一个商用大型核电站。
次年,58岁的彭士禄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大亚湾核电站项目总指挥。刚刚上任的彭士禄一门心思又扑到商用核电上面。
为了尽早保质保量的建设大亚湾核电站,他经常深夜与大家一起聊工作,问进展,赶工期。他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撰写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基础。
1986年,彭士禄调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期间,在当时国内尚处在计划经济末期、《公司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彭士禄率先在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上实行股份制、董事会制,并首次把招投标制引入核电工程建设。为我国核电站建设事业,迈出了一大步。
1978年
彭士禄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金奖
1994年
彭士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1996年
彭士禄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5年
彭士禄获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2017年
彭士禄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20年
彭士禄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2021年3月22日中午
彭士禄院士在京逝世,享年96岁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5
“尽管彭士禄院士逝世了,但他的一生对核动力事业和祖国的热爱依旧存在,他所秉持的精神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来传承,需要青年人去发扬,彭士禄院士的伟大精神,青年人永远不会忘记。”聿怀中学高一(10)班佘诺珣同学告诉记者,阅读了《汕头日报》刊发的相关报道后她深受感动,“彭士禄院士是‘磨难的孤儿’,是‘革命的勇士’,是‘核能的先锋’,是豁出命干的‘老黄牛’。”佘诺珣说,当看到彭院士在一次现场调试时突然病倒,医生在现场为他做手术,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住院仅一个月后,他又重新投入超负荷的工作,直到他逝世之前,他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她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百年梦想正青春,让我们重温历史,致敬这位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感受拓荒者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聿怀中学高一(13)班学生余俊彦观看先进事迹报道后表示,彭士禄院士曾说道“我这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更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今年4月,市蓬鸥中学的学生们有幸聆听了彭士禄女儿彭洁老师的讲座。昨晚9时,蓬鸥中学学生谢哲齐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观看了央视的专题节目。谢哲齐告诉记者,看了节目后,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正是有了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日美好的生活。“彭士禄院士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仅磨炼了不怕艰难困苦的性格,还站在我国科技的前线,像彭士禄院士这样的先辈,正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谢哲齐表示,作为当代青少年,要将“爱国”二字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不负祖国的大好河山,奋发图强,珍惜青春时光,培养创新能力,争做祖国的创新人才。
“作为新时代接班人,应该向彭士禄院士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心系祖国。”蓬鸥中学学生许锦霞认为,追溯到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彭湃烈士,青年一代要传承发扬这种红色基因,从现在开始坚定理想与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6
中宣部近日决定,追授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今年3月22日,彭士禄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彭士禄作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承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零开始摸索起步,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彭士禄的父亲是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
彭士禄3岁母亲牺牲,4岁父亲就义,童年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
“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回顾过往,彭士禄饱含深情地说。
1940年,15岁的彭士禄来到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学习时,彭士禄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还流血牺牲了,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赴苏联留学,专业是化工机械。他所有的功课成绩全是优秀,毕业时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
1956年,就在彭士禄即将本科毕业时,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从那一刻起,彭士禄就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1983年,彭士禄再次听从调度,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直到晚年,彭士禄仍然心系国家发展,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现如今,老朽已木讷,但有三个心愿: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我来签字,我负责”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当时,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许多人对核动力的了解几乎为零,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常常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发生激烈争论。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彭士禄就对研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
1965年,中央决定选择青衣江畔的一片山区作为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厂址。1966年2月,来自北京715所和194所的人员组成九〇九基地“工艺队”进驻现场。1967年4月,模式堆主厂房破土动工,建设正式启动,彭士禄任现场副总工程师。
1970年7月,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功率每提高一档,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士禄力排众议,继续提升功率。8月30日,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
“大胆”并非有勇无谋,“拍板”并非胸中无数。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说:“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
有人问他,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干事业就要有点冒险精神。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
“我充其量就是一枚螺丝钉”
1970年8月30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
这一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大家欣喜若狂时,总设计师彭士禄却在蒙头大睡,在这之前,他已连续五天五夜没合眼。
为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彭士禄付出了太多,也从来没顾虑过自己的身体。一次现场调试时,彭士禄突然病倒了,剧烈的胃疼让汗水湿透了他的全身。经医生诊断是急性胃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就有生命危险。手术立即在工地现场进行,彭士禄四分之三的胃被切除了。
手术时,医生发现,彭士禄的胃上有一个已经穿孔但自愈的疤痕。手术后,彭士禄被接回北京,但他住院仅一个月就又开始了工作。
然而,对于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彭士禄总是轻描淡写。在他看来,恬淡自守就是最大的幸福。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也从来不爱抛头露面。他总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7
万步炎是烈士的后代,外祖父彭明早年参加红军,担任过湘鄂西苏维埃政府七县巡视员,1932年在洪湖作战中牺牲,年仅31岁。由于外公是烈士,万步炎小时候政府每年都给家里发几百斤稻谷作为烈属抚恤金。这一直是伴随他成长的温暖记忆,也在他年少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报效国家的种子。
1985年万步炎研究生毕业,当时正值我国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事业起步阶段,西方大国几十年前就已经在全球四大洋进行大规模“蓝色跑马圈地”,许多优质海洋资源都已经划归这些国家了,而中国却无一席之地,这深深刺痛了万步炎,虽然他学的不是海洋资源勘探,但当领导询问他是否愿意投身海洋事业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1992年,万步炎赴日本工作学习,从事海洋采矿技术研究。在日本,他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感受到一些国外科学家在中国人面前的傲慢。从那时起,万步炎就暗下决心: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想办法赶超国外。
万步炎拒绝了日本人的高薪挽留,回国投身深海资源开发技术的研发,一干就是30多年。他所从事的海底钻机技术曾一度落后国外数十年,万步炎就带着团队进行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关,一个个关键部件突破,海底钻探深度从不足1米到2米、5米、20米、60米……到目前领先世界的231米。
万步炎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海洋技术从远远落后到目前的大部分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跑,部分领先的巨大进步。目前,我国已在太平洋、印度洋洋底,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钻了2000多个“中国孔”,完成了多座国际海底矿山的普查勘探,向联合国申请了多个国际海底矿区,维护了我国国际海洋权益。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