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8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的教案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8篇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大胆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结果。

3.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降落伞的经验、了解降落伞的组成。

物质准备:自制降落伞一个、梳理图示两张,塑料带若干、重量不同的三种铁夹子若干、勾叉记录标志若干、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降落伞",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降落伞吗?看!降落伞下来啦。

二、第一次探索"落的一样快的降落伞"。

(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感知相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降落速度相同)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塑料袋和夹子,想一想怎么做降落伞?

(2)提出活动要求:

①每个人制作一个降落伞。

②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一看两个降落伞是不是落的一样快,想想怎么样比才公平。

2. 幼儿自主开展探索活动。

3.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幼儿大胆说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两个降落伞落的一样快吗?你们刚才是怎么比的?

(2)讨论:怎么比才公平。

(3)教师结合图示梳理。

(4)幼儿再次游戏,进一步感知同样材料的降落伞下降速度一样。

(5)梳理小结:一样的降落伞,他们落的一样快。

三、第二次探索"降落伞比赛"。

(引导幼儿感知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

1.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的塑料袋、蓝色的夹子和黑色的夹子,请你来猜猜看哪个降落伞落的快,哪个降落伞落的慢。

2. 介绍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人一盘材料,每个人制作一个降落伞。

(2)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

(3)根据比较的结果,给最快的降落伞贴上∨,给最慢的降落伞打x。

3. 幼儿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4. 结合记录表进行梳理小结。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降落伞落的快,有的降落伞落的慢呢?

(3)教师梳理小结。

师:一样伞面的降落伞,蓝色夹子轻,降落伞落的慢,黑色夹子重,降落伞落的快。

活动延伸:

伞面大小不一样的两个降落伞,他们谁落的快,谁落的慢呢?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活动结束: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3

设计背景

星期一上午户外活动回来,刘启俊小朋友拿着一根断截的壁虎尾巴找到我,很得意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它是谁的尾巴,我妈妈还说它以后还会长出新的尾巴来,所以这根尾巴它不要了。”我俩的谈话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关注,特别是刘启俊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更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意识到此时绝大多数孩子的兴趣肯定在这根尾巴上,于是我就调整了活动计划,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科学活动课提前给上了,也就生成了这次活动——《动物的尾巴》。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增进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提高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幼儿记住并能说出一些动物尾巴的特征及作用。

活动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动物图片、图书和玩具等,布置成动物知识角。

2.《小动物捉迷藏》图画1幅,动物头饰及相应的布尾巴若干。

3.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尾巴。

1.出示刘启俊小朋友捡回的壁虎尾巴,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教师出示《小动物捉迷藏》的图画说:“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它们说,我们都藏好了,请小朋友们来看看我们的尾巴,猜猜我们都是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动物的尾巴,大胆地说出动物的名字。

二、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1.教师问:“许多动物都有尾巴,你认识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自己的想象进行交流,再请幼儿翻看《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第15页,教师将知识卡和书本上的有关内容读给幼儿听,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2. 教师小结:大多数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缺少了可不行。比如说,鱼儿、鸟儿的尾巴就像方向盘,可以保持它们身体的平衡;壁虎在遇到危险时,它的尾巴会自动脱落,用来迷惑敌人,自己却逃走了。(教师再次出示那根壁虎尾巴)并且告诉幼儿,不久后,壁虎还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小朋友们不用为它担心;那些马、牛、羊、驴,它们的尾巴就是用来赶苍蝇、蚊虫用的;猴子的尾巴就是它的‘第五只手’,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蹿来蹿去,有时还用尾巴摘取果子等食物……

3.教师依次出示几个动物头饰,分别请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尾巴的特征和作用,最后请幼儿找出与动物相符合的尾巴。

三、户外游戏:揪尾巴。

请幼儿戴上动物头饰,找出与动物相符的尾巴,在教师帮助下塞进裤腰里。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相互追逐,互相揪下对方的尾巴。

活动延伸:

课后组织幼儿参观动物知识角,让幼儿选出小小讲解员,带领大家观看并讲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教学反思

1.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活动的教育价值。

此次由一根壁虎尾巴引起的一节科学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幼儿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进行积极探索及思考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是那么的专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2.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活动前,如果我把那根壁虎尾巴收起来,按原计划进行其他的活动也未必不可。可是,当时我发现我和小启俊的谈话以及他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引起了那么多孩子的关注,我就意识到孩子们此时对动物的尾巴肯定感兴趣。于是我就把本周的活动计划做了小小的调整,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这节科学活动提前给上了,并以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活动。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知道蛙的种类有很多,乐于了解不同蛙类之间的区别。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了解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及其不同成长阶段的外形特征。

二、活动重点

了解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及其不同成长阶段的外形特征。

三、活动难点

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四、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ppt,蝌蚪变青蛙成长视频,小蝌蚪变青蛙舞蹈音乐。

五、活动过程

(一)图片对比,了解蝌蚪与青蛙外形特征的的不同。

1、指导语:今天,咱们班来了位小客人,瞧!(投影小蝌蚪)小客人是谁啊?幼儿表述蝌蚪外形特征。师小结: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

2、引导幼儿对比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不同。幼儿表述蝌蚪与青蛙外形特征的不同点。师小结:蝌蚪和青蛙的颜色、外形都不一样,蝌蚪是黑色的,青蛙是绿色的。蝌蚪有尾巴,没有腿,但是青蛙没有尾巴,有四条腿。

(二)观察图片,初步了解蝌蚪成长不同阶段的外形特点。过渡语:哎,真奇怪,蝌蚪和青蛙长的一点都不像,那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啊?你们见过其他样子的蝌蚪吗?出示不同阶段蝌蚪照片,请幼儿观察并口述不同点。师幼小结蝌蚪成长不同阶段的外形特点。

(三)观看视频,了解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1、幼儿根据对蝌蚪成长变化的猜想自主排序。操作规则:那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呐?请你们二个人一组,从红色的圆点开始,根据自己的猜想往后摆一摆。幼儿表述蝌蚪成长变化的猜想。

2、了解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指导语:你们有这么多想法,那小蝌蚪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大青蛙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蝌蚪变青蛙》视频。

3、调整排序,加深对蝌蚪变青蛙成长过程的认识。指导语:你们刚才看到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幼儿自主修改并表述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师幼小结:首先它是一个小小卵,然后它长出了小小的尾巴变成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接着又长出了前腿,慢慢尾巴消失了,就变成了大青蛙。

(四)舞蹈表演,巩固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指导语:原来小蝌蚪就是这样变成大青蛙的,咱们也来表演一下《小蝌蚪变青蛙》!引导幼儿表演蝌蚪不同成长阶段的外形特征。

(五)分享交流,初步了解不同蛙类的区别。提问:小青娃们,你们还认识其他的蛙类朋友吗?师小结:其实世界上蛙的种类有很多,有生长在树上的树蛙,有因为叫声像牛而得名的牛蛙,还有生长在沙漠中的沙漠雨蛙,虽然它们的名字不一样,长得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由卵宝宝变成小蝌蚪,然后一步一步变成蛙类的。

(六)课后搜集资料,自然结束活动。指导语:那世界上还有哪些蛙类呐?就由你们自己去搜集资料,明天带到幼儿园来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5

一、设计意图: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和欲望,空洞的教育只会约束孩子的思维和想象,他们在贴近生活的题材中学习,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主动性更强,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不用手也行》这则案例就来源于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小朋友在玩球时,发现球放在平台上会滚得到处都是。于是,在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就产生了预设这则案例的想法,想通过具体的生活素材来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品质,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同时为了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促进完整人格的成长,我们还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他们自信的性格并学会认同别人的.优点。整个活动都积极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长远发展目标,把激发对周围生活的探索兴趣,作为促进幼儿一生发展的切入点,以此进行熏陶教育,真正体现《纲要》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一张纸稳定滚动的球;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学习合理评价操作结果;

3.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遇到问题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的品质。

三、活动准备:

1.许多海洋球、乒乓球和纸、展示台

2.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球,请小朋友玩一玩,玩完后把球放在展示台上。

(二)、提出设想。

1.教师:小朋友能不能想个办法让球不滚下来?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2.教师:小朋友想的办法很好,可今天老师只带了一些纸,请你们用一张纸来想个办法,使球不滚下来?

(三)、实验尝试。

教师:小朋友都想了许多办法,但行不行呢?

就请大家一起来做做看。

做好后,把你做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四)、评价。

1、 幼儿交流自己的做法。

2、小朋友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并总结出哪些办法比较好(教师记录)。

3、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由评价各种办法,并给好的办法加星。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能用纸想出各种方法使球站得稳稳的,不滚下来,真好,在我们周围生活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小问题,小困难,希望小朋友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不用手也行》这一活动中,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许多本领。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有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科学活动区,我们可以在班上投放食盐、白糖、碱、水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品尝。还可以投放磁铁、铁钉、铝片等让幼儿研究。开设多种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美术区可投放废纸杯、奶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初步了解物质燃烧需要空气。

2、引起幼儿探究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三、动手做实验: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四、总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的存在。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活动主要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感知。真正促进了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发扬了个性,发展了能力。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蜜蜂、蜻蜓、蝴蝶等昆虫基本特征和习性。

2.了解昆虫和人们的关系。

3.知道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正确说出昆虫的名字

2.趣味练习:制作夏季昆虫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趣味练习导入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昆虫呢?请你说一说。

2.教师: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些昆虫,你们想知道这些昆虫更多的'秘密吗?

二、观看昆虫图片,了解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1.图上这些昆虫它们叫什么名字?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头上有什么?数一数有几队翅膀?有几对脚?)

3.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4.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它们共同的名称叫什么?

5.还知道哪些昆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名字叫昆虫。

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队翅膀;

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如七星瓢虫)

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蚊子。)

三、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有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蝴蝶在幼虫时有吃嫩菜叶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四、讨论怎样对待昆虫

1.我们该怎样对待昆虫?

2.小结: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捉和杀死益虫。要注意环境卫生,

不乱倒垃圾,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使害虫无法生存等。

五、趣味练习

制作夏季昆虫手册,说说昆虫的秘密。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篇8

活动分析:

我班幼儿探索欲望较强,对动手操作、变魔术之类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为满足幼儿的这一兴趣,特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乐在其中,自然而然习得知识。此活动通过以下几部曲让幼儿了解到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颜色。一、以幼儿熟悉的动画片人物“海绵宝宝”的求助,引出课题;二、围绕“海绵宝宝”的求助,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尝试、实践操作,了解到三原色红、黄、蓝中任意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颜色;三、幼儿练习配色涂画,为“海绵宝宝”解难题。

活动目标:

1、通过“魔术”,使幼儿知道三原色红、黄、蓝中任意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颜色。

2、幼儿通过实验用蜡笔配色、涂画,探求颜色的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蜡笔若干;幼儿人数的白色画纸及画有一盘水果轮廓的画纸;一些透明杯、水、红黄蓝三色广告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以“海绵宝宝”的求助引出课题

昨晚我做了一个“海绵宝宝”的'梦,海绵宝宝在梦里告诉我说:蟹老板要他完成一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就不要他在蟹皇堡工作了,海绵宝宝听说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于是就请章鱼哥帮忙送了一个橙色的神秘口袋来我们班。(让我们来找找这个神秘口袋在那里,哦!在这里“神秘口袋”。)让我们来看看口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有红、黄、蓝三种广告色、蜡笔、水彩笔,还有纸条裹好的一些轮廓画。)哟!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说:中一班的小朋友,我是海绵宝宝,蟹老板拿了这些颜料给我,要我把这些水果涂上颜色发给顾客们,蟹老板说了顾客最喜欢橙色的橘子、紫色的葡萄、绿色的西瓜,你们愿意帮我的忙吗?

1、复习三原色。

2、个别幼儿大胆尝试配色

(二)、做变色游戏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看看我面前的三杯水会变成什么颜色?”

教师:将红和黄混在一起,变成橙色。

将红和蓝混在一起,变成紫色。

将黄和蓝混在一起,变成绿色。

(教师操作完毕后,由幼儿口述教师如何配色的,同时在杯上贴上相应的三原色颜色圆片。需要的颜色已经变出来了,那我们能不能用水彩笔来配色涂画呢?)

2、幼儿口述配色方法,教师用水彩笔进行范涂。

(要求轻涂,不超过轮廓线。)

(三)、幼儿实验配色,并涂画

1、幼儿在白纸上尝试用蜡笔配色。

2、个别配好的幼儿口述,教师示范用蜡笔配色涂画。(要求涂抹均匀,不要超过轮廓线。)

3、幼儿继续练习配色并涂画,教师随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4、幼儿作品欣赏

(四)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通过帮“海绵宝宝”的忙,学会了用三原色红黄蓝配出颜色橙紫绿,并帮海绵宝宝完成了工作,海绵宝宝非常感谢你们,他希望中一班的小朋友变得更聪明、更漂亮,你们高不高兴呀!看这是什么?海绵宝宝带给你们的礼物,哇!美人志!(好下边请小朋友们把蜡笔和海绵宝宝的画带上来,送到他的神秘口袋里,因为蟹老板已经叫海绵宝宝交画了,顾客们马上就要来了。交了的小朋友,领着美人志就可以出去看看我们幼儿园里除了红黄蓝橙紫绿还有些什么颜色?呆会儿告诉我![好!现在第一组的上来交-----])

活动反思:

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8篇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蝉教案参考6篇

科学幼儿园中班教案参考6篇

中班科学《有趣的磁铁》教案5篇

科学幼儿园中班教案优秀5篇

中班科学桥的秘密教案6篇

中班科学浮和沉的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室工作总结参考6篇

小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参考8篇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8篇

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优质8篇

中班科学室活动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