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周全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准备充分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 教师设问: 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 “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 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 “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 “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 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 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 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 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 “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 “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 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2
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并了解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间的关系。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准备:
1.可乐瓶若干,根据需要在每只瓶子上钻洞并用胶布封住,然后装上水。
2.小红旗和小黄旗每人各一面,蓝、红三角形若干。
3.用于加水的桶和杯子各一只,胶布若干。
4.用来测量水位高度的绳若干。
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都喜欢玩水。今天我准备了一些瓶子,我们一起来玩喷水的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经验
(一)进行第一个实验。
1、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我听到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用胶布把洞口封住,然后加水到黑色的线上。
3、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是黄色的水喷得远,还是蓝色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瓶子后面插上小黄旗,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只瓶子中间插上小黄旗。
4、(都做完了)现在请两位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然后把两个瓶子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后插上小红旗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5、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喷出的水会一样远呢?
6、师操作,验证结果。
7、请幼儿用绳测量喷水的洞口离水面的高度。
8、发现了什么?
9、师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10、出示总表,小结:水位一样高,洞口一样高,一样大,它所受的压力就一样,所以,喷出的水就一样远。
(二)(出示有两个洞的瓶子)进行第二个实验。
1、师:看,这个瓶子有两个洞,如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哪个洞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洞旁边贴上蓝色的三角形,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个洞中间贴上蓝色的三角形。
2、都做完了)现在请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仔
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旁贴上红色的三角形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3、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4、师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下面的洞水喷得远?
6、小结:虽然,洞口一样大,但下面的洞比上面的洞低,下面的水就多,
压力就大,所以,下面的水就会喷得远。
(三)观看录象,拓展经验。
1、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高度不一样的瓶子进行比较。
2、出示水位、洞口一样高,但大小不一样大的瓶子比较。
延伸:
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不同,并盖紧盖子的两只瓶子,请幼儿回
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看哪只瓶子喷得水远?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
3、激发幼儿对自然之谜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知道盐、糖、味精。
2、物质准备:熟鸡蛋每人一个,糖、盐、味精、水杯每人两个,ppx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导入
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这些东西在水里会怎样?幼儿猜想并实验验证。
二:教师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师:那么,鸡蛋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
师:你们看,我要变魔术了!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这是我的魔术粉,
(师往杯子里加魔术粉,慢慢搅拌,直至鸡蛋浮起来)
师:鸡蛋有了什么变化。
师:我这里有盐、糖、味精,我的魔术粉就是它们三个好朋友中的其中一个,你知道那个是盐哪个是糖哪个是味精呢?
幼儿辨别。教师小结从形状颜色味道几方面可以分辨盐糖和味精。
三:幼儿实验
1、实验要求:现在老师要让你们自己去发现哪个是我的魔术粉。
我分别为一二组、三四组、五六组的小朋友准备了味精、糖、盐。
请小朋友把鸡蛋放进水里,加进桌上的魔术粉,轻轻搅拌。
2、幼儿一次实验。老师指导,桌上有水的用毛巾擦一擦。
3、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分别请第一二组、三四组、五六组的小朋友告诉老师,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
师小结:什么能让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呀?盐。
师: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4、幼儿二次试验
师:小朋友,你们想让你们的'鸡蛋也浮起来吗?
师:好,我帮你们把魔术粉全换成盐。
请你们把水杯放到盆子里,去换一杯清水。
师:下面就要靠你们自己来做实验了,看看谁的鸡蛋最先浮起来。
师: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师小结:原来呀,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我们还发现盐放得多,鸡蛋就浮起来的快,盐放得越少就浮起来的越慢。
四:播放ppx,揭开死海的秘密
师:那么,在很多盐的水里,人能浮起来吗?
有一位不会游泳的阿姨却能浮在水面上,她浮起来的秘密是什么呢?
师小结:这个有很多盐的海叫死海,死海为什么会有这些奇迹之处能让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海水里含有很多盐,是普通大海含盐量的七倍。
五:结束
像死海不沉这样的大自然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等着小朋友去探索呢,我们把鸡蛋带走去犒劳一下我们的小肚子吧!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常见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尝试总结昆虫的共有特征。
重点难点:
尝试总结昆虫的共有特征。
活动准备:
1.挂图:《昆虫啊昆虫》。
2.幼儿用书:《昆虫啊昆虫》。
3.搜集昆虫标本。
4.昆虫的基本特点。
活动过程:
一、将挂图的各个部分用纸遮挡起来,出示挂图后,先打开“这些都是昆虫吗?”部分,请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认识的虫虫。
1.我们已经研究虫虫很长时间了,这些虫虫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谁?
2.有些虫子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昆虫,这些都是昆虫吗?它们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3.到底昆虫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算是昆虫呢?
二、再打开“怎样才算是昆虫?”部分,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表达自己的观点。
1.看看这里的虫子,它们都是昆虫,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它们都有触角吗?触角是长在哪里的?触角的'作用是什么?
3.它们的脚都有几只呢?
三、结合幼儿用书,让幼儿自主探索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1.这里还有几个关于昆虫的问题,你想了解哪一个?
2.听一听这个问题,再到你的书中寻找答案。
四、幼儿自主阅读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说清楚自己的发展。
1.昆虫喜欢吃什么?
2.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食物。
五、出示昆虫标本,请幼儿仔细观察其中的昆虫,说一说这些昆虫外形的特点。
六、记录幼儿更多的问题。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
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难点:
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活动准备:
1.天气预报的录像。
2.记录图表、笔、各种类的大小天气情况(刮风、下雨、雷电、晴天、阴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天气预报。
(1)师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录像想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的时候一定要坐神气,小耳朵要听仔细录像里面说的是什么,又说了哪几个城市?
(2)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
师: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在播放天气预报)你听到了哪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北京、上海、南京),每个城市的天气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其它天气情况,并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除了下雨,下雪……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天气情况呢?(出刮风、打雷、晴、阴等图)
2、教师和幼儿一同讨论记录天气的方法。
(1)引导幼儿说出除了说还可以用动作、绘画来表示天气。
师:我们的天气预报除了播音员叔叔、阿姨用说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天气情况,他们还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知道天气情况(动作、绘画)?我们今天就来学学怎么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2)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设计。
师:晴天可以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呢?雨天、阴天、下雪天呢?(幼儿自由回答雨点、雪花、乌云、太阳等)
师:天气记录表上除了天气状况的标志,还有哪些标志呢?例如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知道这是哪一天的天气?(日期)
3、分组记录天气。
(1)师:请你做小设计师自选2—3张天气状况小图片贴白纸上设计对应图标记录在旁边。
(2)教师展示、讲评、修正并完善幼儿的天气记录。
师:你们有谁设计了晴天的天气标记?请你们送上面来?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设计的?
师:还有谁设计的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你设计了什么?(阴天、下雨、打雷等)
我们来说说到底用什么标记表示最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
4、教师总结。
师:上面我们看的是一段旅游天气预报,除了旅游天气预报还有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交通、水文气象等的天气预报,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喜欢天气预报,因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知道今天、明天、后天等的天气情况,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例如农民伯伯知道要下雨就可以不用给植物浇水,爸爸妈妈知道天气冷了就可以给宝宝多穿衣服,船就可以提前进港口停泊……所以天气预报对我们重不重要!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了解石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3、引发幼儿对周围石头的兴趣,关心周围的物质世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形状各异的石头;装满水的玻璃缸;内装纸盒、积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笔。
3、石头制品:石狮子、假山、石茶具、石头画、石臼、石雕等。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探索石头奥秘的兴趣。
带幼儿参观“石头展览馆”,通过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制品,了解其名称用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石头制成)。
二、第一次玩石头,初步发现石头的秘密。
告诉幼儿每块石头都藏着许多不同的秘密,以寻找秘密的方式比比谁找的秘密最多。
1、引导幼儿玩石头,用看、摸、掂、捏、敲、滚等方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
2、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师幼小结:石头摸上去凉凉的,颜色有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圆的,鹅卵石是椭圆形的,很硬、有点重……
三、第二次玩石头,进一步感受石头特征。
指导幼儿把石头放在水中玩,然后再往水里投入塑料、积木、纸盒与石头比较,发现问题。
1、启发讨论:玩石头要注意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问题。
a、透明的石头在水中变得更透明;
b、有的石头会变色,图案变得更清楚;
c、石头会沉在水底,塑料、纸盒、积木会浮在水面。
3、教师小结(结合幼儿的回答和幼儿一起重复一次实验过程,并作完整小结)
四、通过谈话、分类等活动深入了解石头。
1、石头的家在那儿?
(江、河、湖、海、沙滩、山上、公园……)
2、石头有什么用途?
(盖房子、铺路、造桥、造假山、制工艺品…)
3、启发幼儿按大小、颜色、形状给石头分类。
?活动延伸】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石头进行粘画,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很难捉这一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为什么?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那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 ,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五对)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2、激发幼儿对光反射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镜子、不锈钢勺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个小镜子照来照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小镜子真好玩,你们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镜子吧!
二、幼儿玩镜子
1、你是怎样玩的镜子?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可以找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有的小朋友在阳光下玩镜子
(1)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2)墙上为什么会有光斑?
(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影。)
(3)墙上的光影会动吗?你是怎样让它动的?
(光影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小结: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在墙上产生光影,还能让光影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玩互相"追逐"的游戏
(1)你们是怎样玩"追逐"游戏的?
(2)怎样才能跑的快点儿?
(3)请幼儿尝试。
小结:"追逐"太好玩了,你的心理有什么感觉?
三、勺子"哈哈镜"
1、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像来?(幼儿讨论)
2、根据幼儿的`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说说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1)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原来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
(2)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己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面对光反射的不同,等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四、镜子真好玩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阳光玩镜子,探究光的折射。
2、请幼儿互相说说在镜子里看见了什么?
3、幼儿在玩镜子中结束活动。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