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参考8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应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份详尽的教案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参考8篇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1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性质和联系。”作为一个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非常接受这个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而且是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使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呢?我在学校开展的新教材研讨课中,就《桌子有多长》一课,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点滴启发。

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学校要给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买新桌子,你们高兴吗?不过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体验思考

1、估计和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或工具来量一量呢?想好后,请你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相出办法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长?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长。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个半长。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个长。(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数据)

师:你们看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生:大家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数据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为有的同学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书量,用的东西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长短不同 ,所以测的结果就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个东西量。

师:你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用尺子。

2、认识尺子、感知1厘米

师:(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统一的测量单位,它是人们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尺子?

师:观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个小格都一样。(学生汇报时,并幕上显示相应的部分)

师说明: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第一条线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对着的稍长的线表示1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师: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在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宽。

生:图钉的长。

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手指缝之间就是1厘米。

生;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么,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生:0——3是3厘米。

师: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对准纸条的 一端,看是15,纸条长就是15厘米。

生:不对,得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到几,我量的纸条长16厘米。

师:到底谁对呢?看看笑笑是怎样量的。(出示投影,配话外音:我们测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了。)

师:那些同学的方法和笑笑一样?(生举手)现在,再用正确的方法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桌子上有一张绿色的纸条,谁能准确的剪下10厘米长的纸条,看谁又对又快。

师:请把剪好的纸条举起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请学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释应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纸条)(学生活动后汇报)

2、蚂蚁搬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已竞赛形式出现,激发兴趣。

3、聪明屋;(看图上的线段)师: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年组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有多长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

3、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15cm,然后用电脑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订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田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自我反思: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努力寻找做数学的内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新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买新桌子入手,探讨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这整个教学过程,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进行猜测活动,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学生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做数学”是以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它需要老师引导、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机会、材料、时间和空间。我们还要对自己说“要成为点火者”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点燃的火把”。我们可可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要点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烧越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

4-5课时。

第1课时前后

教学内容:

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作单位。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第69~71页的单元主题图,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和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提示: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目标:

1. 在生活情境中理解“9加几”的口算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感受口算9加几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多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重点:

会口算9加几。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并用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其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20根,(或小圆片20个)。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或20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主题图导入、复习回忆导入法等。

谈话法:同学们,今天起我们来学习第5单元的知识,有信心学好吗?

主题图导入法:教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同学们,这是一节体育课上学生活动的场景,请大家观察,图中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会说有踢足球的,有做游戏的,还有跳绳的。教师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分别给予肯定,然后点题。同学们所提的这些问题中多数都要用到我们第五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9加几”。

板书课题:9加几。

由主题图的情境引入,既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复习巩固导入法

师:学新内容之前,我出几道题目考考你们,看谁完成得又准又快。

1、复习10加几。(课件出示复习题)

10+1= 10+4= 10+2=

10+5= 10+9= 8+10=

9+10=

指名回答,回答正确后教师点出答案。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给予鼓励指导。

2、复习数的组成:分一分。

指名学困生回答。

师问:9加几等于10?板书:9+( =10

启发谈话:我们把9+1等于10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成是9和1凑成10.这节课我们要用9和1凑成10的方法,也就是“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题。(板书课题:9+几)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导入法适合班级情况不太好的情况或者计算练习不够的班级。有教师提出“在课前复习阶段可以先行练习让学生圈出10朵红花等活动”,目的是渗透“凑十法”。我以为不是很妥。仔细分析本课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主题图中明显突出了“算法多样化”这一思想,这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在下面新课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想一想9加4等于几,其目的也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出现“从1数起”、“接着9数”、“凑十”等多种方法,如果课前过于强调“圈十”,学生有了这一强烈刺激,恐怕在探究9加4等?的环节中很难出现多种方法了,这与新课程及教材意图不符。当然,当学生在探究中得出“凑十”方法后,教师确实应该强调“圈十”这一过程,并指导学生动手圈一圈,让学生有个明确的表象。

二、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

以下教学接着上面的主题图导入法来开展教学

1.教学例题1.

教师:大家所提的数学问题中有2个涉及“9加几”,我们就先解决饮料瓶数问题(课件呈现主题图中饮料图)盒子内有9瓶饮料,盒子外有3瓶饮料,如何求饮料的总瓶数?请同学们想想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9+3

教师:谁来说说结果是多少?(继续板书:9+3=1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9加3等于12的?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饮料瓶,摆一摆,看看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9加3。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或者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然后全班交流

师:哪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算法?

(1)把9看作10,10+3=12,3—1=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红衣服小女孩的方法。

(2):接着往后数3个,10,11,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蓝衣服小女孩的方法。

(3)9和1组成10,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得10,再用10加2得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小男孩的方法。

教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鼓励学生大胆说。

学生:我这样算……

教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很多方法,都很好,翻到教科书第70页,看看你的方法和书上哪个小朋友算的一样?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例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师小结算法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算法算起来又快又准?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说一说。(师注意组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避免一个孩子说其余的都在玩的情况出现)

谁到展示台上演示这种算法?

指名演示,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时评议。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算法写出来,大家注意看。(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写出算法,这个观点我不同意,费时费力难度不是一点的大)

师:先把3分成1和2,再把9和1凑成10,最后10+2得12.师边写边示范。

师:这个方法就是叫做“凑十法”。你们学会了这种方法吗?下面再来试着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吧。

课中活动

唱歌:青蛙跳水歌。

1只青蛙跳下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跳下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跳下水,6只眼睛12条腿。

4只青蛙跳下水,8只眼睛16条腿。

?设计意图】消除课中的疲惫现象,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利于学习后面内容。

2.教学例2

教师:解决了饮料瓶数问题,我们又来看小朋友的游戏图(出示主题图中小朋友游戏部分),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指名回答:有9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又来了5个,一共有多少个?

教师:求一共多少个,怎样列算式?谁会列?(板书:9+5=)

教师:请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9+5。

学生自行计算。

教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学生回答:我这样算……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预设

方法一:接着数,即从9往下数5个

方法二:把9凑成10(看大数,分小数)

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把5分成1和4,先算9+1=10,在算10+4=14

方法三:把5凑成10(看小数,分大数)

因为5和5凑成10,所以把9分成5和4,先算5+5=10,在算10+4=14

方法四:把9看成10,10+5=15,多加了1,所以要从15里把多的1减去,即15-1=14

教师:大家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看来学得不错。用凑十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看,这么多同学喜欢凑十法,说明这种方法确实很好,大家要多多使用这种方法,而且凑十法,也有两种凑法,被同学们都发现了,你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叙述自己的算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计算后摆一摆并写出得数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有多种摆法,如摆成两行,下面一行7个,上面一行6个,然后采用跳数的方法,2,4,6,8,10,12,用加上多出的1个,共13个。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多种摆法,根据摆的方法所对应计算思路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计算9加几时,辅以摆一摆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9加几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法”的理解。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让同桌的两位学生对着9加几的算式,按照图中提供的方式,进行计算,强化算理。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集体订正时还应引导发现规律:横着看,第一排都是连加,都有9+1,第二排,都是一步计算;竖着看,结果都相同。都是9+几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信息窗1——我们的鞋码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

前不久,歌舞团举行了一次艺术体操表演。大家看屏幕,这是同学们在比赛前做准备的两个镜头。你们看,他们穿的靴子漂亮吗?

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然后,老师根据他们所调查的结果,才买到了这么合适的靴子。

二、新授

假设咱们班也举行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通过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吗?

1、那我们应该先知道些什么呢?

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2、那怎么来记录呢?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

3、老师也有一种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老师这种方法不但记录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地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个地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你知道用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舔好。

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

三、总结

第二课时

1、自主练习

(1)学生自己讲讲题目的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练习2

(1)利用学具盒里的小方块,试一试你能摞多少块?摞5次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3、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4、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5、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6、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7、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装在小盆里,12根,每人一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师:再来看看小叮当有多少根小棒?[电脑出示12根小棒]我们也来帮它数一边。

学生数

猫:每次都要这样数,太麻烦了,我有一个摆小棒的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我有十几根小棒。

师:小朋友,小叮当到底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他有十几根小棒呢,猜到的小朋友也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让自己和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十几根小棒。

还没有猜到的也可以跟同座商量一下再摆。

学生活动,汇报两人展示

师:你们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小叮当和他想的一样吗?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篇8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退位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14-932-814-364-814-7

12-342-563-472-982-3

2、计算:

47-2356-4172-32

二、新授

1、板书:50-24

(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板书竖式,从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

(2)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

(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出示题目第21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0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

2、4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21页的第7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8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

四、课后作业:

第11题,写出竖式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

数学10以内加减法的教案5篇

小班数学课认识1—10教案优秀6篇

一年级数学学期教学工作计划8篇

幼儿大班数学1到10的教案推荐6篇

小班数学课认识1—10教案优质5篇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8篇

幼儿大班数学1到10的教案最新6篇

一年级语文教案参考6篇

幼儿大班数学1到10的教案优秀6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参考7篇

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