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反复实践,教师能够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反思与总结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有关蛇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有关蛇的教案篇1
【教材概述】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热源中,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导热性能。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意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老师这里有3个材料,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材料不一样,长短、大小一样)
猜一猜把它们放到热水中,谁能把热先传到顶端?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传热比赛,不过先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呢?
二、实验验证
为了更好的比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个实验盒。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一一出示)。还有温度传感器、mga数据显示仪、热传导套装实验仪器、热水等。
1、介绍实验步骤
(1)把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放入同一个容器中并固定。
(2)把传感器和mga连接好,将传感器插入容器中相应测量物的孔中,启动mga。
(3)往容器注入适量热水。
(4)观察mga中3个不同材料的物体2分钟内温度的变化。
2、推导结论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钢的传热速度最快。科学上我们把像钢那样传热速度快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传热速度慢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生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应用例子呢?
四、巩固练习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分类:
金 木材 棉花 银 铜 皮革 铁 铝 铅 塑料 油 水银 水 陶瓷
热的良导体:金 银 铜 铁 铝 铅 水银
热的不良导体:木材 棉花 皮革 塑料 油 水 陶瓷
五、课后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钢的传热速度最快,哪谁最快凉呢?运用刚才所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做实验试试看,并根据你得出的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
有关蛇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有关蛇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p锻炼手脚协调能力p反应的灵敏度,练习蹲p跑等动作。
2p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活动准备:在地上画一个大圆圈p泡泡头饰若干活动过程:
1p提问导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吹过泡泡吗?喜欢吹泡泡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来玩一个吹泡泡的游戏!
2p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小朋友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圈,站在老师之前画好的圈上,然后在原地踏步,边走边念:"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重复念完数次后。
老师说:"泡泡飞高了",小朋友做两臂高举的动作。老师说:"泡泡飞低了"。幼儿蹲在原地不动。老师说:"泡泡变小了"。幼儿向中间靠拢。最后教师说:"泡泡变大了",幼儿又回到原来的那个圈上。重复数次。
最后老师说:"泡泡破了",幼儿发出"啪"的声音然后散开。当老师说:"吹泡泡了",幼儿又回来牵成一个圈继续玩。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特点,可以让幼儿用同样的'玩法玩小小飞机的游戏。
反思:
1 这个游戏在我们玩之前班上的老师已经带他们玩过很多次了,所以他们有已有经验,我们应该提高这个游戏的难度。
2 在游戏中,小朋友会往不同的方向走动,所以让他们原地踏步走,以免造成混乱,所以我们应反复强调游戏规则,让小朋友注意安全。
有关蛇的教案篇4
一、班会主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班会时间:
xx月xx日
三、班会地点:
1205教室
四、班会参与人员:
全班同学及辅导员
五、班会目的:
进入夏季天气干燥,所以要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
六、班会过程:
首先,强调了消防安全防火的重要意义,提醒大家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构成消防安全保护意识,共同创造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
(一)公共场所发生火灾的逃生技巧:
1、如果大火堵住门口,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用水浇全身。
2、高层住宅失火,用床单或窗帘做成简易的绳子,挂牢物体,逃生。
3、如果火灾上身,就地翻滚,以扑灭火苗。
4、如果出口小,要呼救,等待求援。不要轻易跳离,这样危险性更大!
(二)火灾逃生自救十法:
1、要了解和熟悉环境。当你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太平门、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2、要迅速撤离。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我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法撤离。
3、要保护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否则会有中毒和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软组织窒息致死的危险。
4、要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研究利用窗户、阳台、屋顶、避雷线、落水管等脱险。
5、要利用绳索滑行。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下一楼层或地面。
6、为低层跳离,适用于二层楼。跳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的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用手扒住窗户,身体下垂,自然下滑。以缩短跳落高度。
7、要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网、气垫、软梯、滑竿、滑台、导向绳、救生舷梯等。
8、为暂时避难。在无路逃生的情景下,可利用卫生间等暂时辟难。避难时要用水喷淋迎火门窗,把房间内一切可燃物淋湿,延长时间。在暂时避难期间,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尽早获救。
9、利用标志引导脱险。在公共场所的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都设置“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电话”和逃生方向简头等标志,被困人员按标志指示方向顺序逃离,可解“燃眉之急”。
10、要提倡利人利己。遇到不顾他人死活的行为和前拥后挤现象,要坚决制止。仅有有序地迅速疏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三)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火灾的预防包括哪些
2、易燃物品应当怎样放置
3、平时用电炉取暖对不对有什么影响
4、蜡烛为什么要及时熄灭
5、年龄小的同学为什么不能自我燃放鞭炮
6、发生火灾时,要拨打什么报警电话并且要说清楚什么
7、学生能不能参加灭火行动
8、从失火的楼房内怎样逃离危险
(四)小结:
1、同学们小结:
经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辅导员小结:
消防知识我们必须要牢记,平时预防为主,因为生命仅有一次,幸福欢乐掌握在你自我的手里,期望同学们经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保护自我的人身安全。
有关蛇的教案篇5
活动内容:
?安全过马路》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知道过马路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让幼儿知道不走斑马线的危险性。
3、让幼儿学会念儿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红绿灯、斑马线
2、儿歌《交通灯》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稳定幼儿情绪。
“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叔叔一起玩个手指游戏好不好?”
2、谈话,引入主题。
“小朋友们知道怎样过马路吗?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幼儿讨论)
3、出示图片,提高幼儿兴趣。
“我们中三班小朋友太乖了,叔叔让你们看以些图片好不好?想不想看?小朋友们把小眼睛闭上,叔叔把小图 片请出来,3,2,1,好了,睁开小眼睛。”
“这是什么呀?(红绿灯)小朋友们见过吗?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有没有见过?”(幼儿讨论)
4、引导幼儿认识红绿灯
“中三班小朋友真棒,叔叔来告诉小朋友,这个是红绿灯,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时候可以看一看,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就有了。”
5、引导幼儿讨论
“我们中三班小朋友那么聪明,那么,你们知道要怎样看红绿灯吗?” (幼儿讨论)
6、讲解怎样安全过马路
“小朋友说街上车多不多?危不危险?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知道怎样看红绿灯是不是。那小朋友们要张开小嘴巴跟叔叔学了好不好。”
“红灯停(出示图片红灯),绿灯行(出示图片绿灯)。”(反复教幼儿三遍)
7、引导幼儿认识斑马线
“小朋友们看,这又是什么呀?你们有没有见过”(同上,介绍红绿灯时一样)
“小朋友们张开小嘴巴跟叔叔念,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8、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今天中三班小朋友表现太棒了,叔叔来你们一首儿歌好不好?每个小朋友都要张开小嘴巴跟叔叔读了,叔叔来一下,看哪个小朋友的声音最好听,等一下我们就送小星星给它。”
9、带幼儿读儿歌(引导幼儿读第一遍,鼓励幼儿读第二遍,表扬幼儿读得棒,提到幼儿兴趣,读第三遍。)10、延伸
“小朋友跟爸爸妈妈上街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呀?”
(做公车时先下后上,上街时要拉好爸爸妈妈的手,不能攀爬街上的护栏等等)
11、请小朋友跟图片红绿灯说再见,活动结束。
有关蛇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练习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桂林山水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欣赏过奇丽的五彩池,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桂林山水。(出示cai
课件:桂林山水全景图)大家想去吗?(拿出写有桂林之旅字样的导游旗)
生:想!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在哪里?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是什么样?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也可以站起来读。读完之后,再说说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
生:桂林山水很美丽。
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
生: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
师: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
生:第二段是写水的,第三段是写山的。
三、导游介绍,导学山水
师:现在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美丽、整洁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
(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师: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漓江的哪些特点?
生:静。
生:清。
生:秀。
师: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
师:这部分描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
生:奇。
生:秀。
生:险。
师: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师: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二)
师:这美丽的桂林山水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也生活在这座桂林山水,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景色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好,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马上看谁能当小导游。(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师:(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挥动着导游旗)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有位女生立即举手)老师,他导游得不错,但没我导游得好。因为我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那行!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这位同学还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我爸爸就是导游,我去桂林导过游。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鼓掌)
(三)
师: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屏显: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师:请各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在船上来观察的。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课文中说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按照先水后山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在船上,先看到水,再看到山的。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外形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桂林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形状的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
生:因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师:对,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外形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屏幕: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
四、游客拍照,导学山水相映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桂林山水,现在我们再到山水中去看一看,去欣赏这山水相映的风光。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山水相映的这部分内容。看谁能准确找出概括桂林山水景物特点的一句话。(生读书、勾画、交流)
师:同学们都是游客。现在我们到山水中去逛逛,请用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下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下面开始互相交流、评议。(生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的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山。有象鼻山、有老人峰······真美啊。(出示cai课件:山图)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水。清澈见底,秀美绝伦。(出示cai课件:水图)
生:我拍的是山水相映。(出示cai课件:山水相映图〕
师:同学们拍摄的桂林的这几处景物,分别抓住了山、水、山水相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桂林所特有的美丽。[点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拍照,也就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选择自己欣赏的语言文字品味,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请大家自由朗读这后四个自然段,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生自读课文)
五、质疑释疑,深化理解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若有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理解,请帮帮忙。
生:甲的意思是第一。
生:课文中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什么意思?
生:小舟和人行走在画中。
师:谁还有不同的见解?舟在哪里行走?
生:小舟行驶在碧绿的水波上,人好象是在画中游览。
六、总结全文,欣赏体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懂得了观察景物的一般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这迷人的桂林山水(出示cai课件:根据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制作的数幅美景图,动感显示,音乐伴奏。)
师:最后,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七、自选练习,积累运用
师:请同学们看今天的自选作业。(屏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找出描写桂林山水景物特点的词句,读一读,把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词句抄写下来。3.学习本课观察景物的方法,课后选择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进行观察。)
好,下课。
有关蛇的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
有关蛇的教案篇8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宝宝学画小蝌蚪的基本技能。
2、让宝宝在回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我们应该帮助它们。
二、活动准备:
1、宝宝认识过许多小动物,包括小蝌蚪找妈妈故事里的所有动物。
2、宝宝已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3、小蝌蚪找妈妈添画的纸、油画棒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宝宝,青蛙妈妈的宝宝是谁?(小青蛙、小蝌蚪等)。
2、小蝌蚪长的`怎样,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细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师又指着小蝌蚪说,小蝌蚪正在找妈妈。(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画小蝌蚪)
小蝌蚪找妈妈,妈妈与我不一样,
妈妈妈妈你在哪?宝宝一起帮助它。
啊,青芫褪悄懵杪琛?
3、宝宝操作画,教师放录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鼓励
4、画得又像又好的宝宝。
5、评价作品与儿歌一起讲述,奖励画面好的宝宝。
有关蛇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