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和创新点的书面计划,往往是经过多次修改的优质教案,,教案的结构应清晰明了,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篇3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阅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师: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
补: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水清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明确:写山水之美
(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习(一)(二)题
3.预习下一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篇5
1.通过学习,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习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活动概要: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互助学习,理解文意----学习提问,理清思路----自由朗读,感受语言----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一.了解作者,诵读全文
过程及要求:激兴入课----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课下注解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①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②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
三.互助学习,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2、检查解疑
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
l、依次探讨以下问题
(若前整体感知②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先探讨此问)
(2)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 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5)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6)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习
(教 师 帮 助 活 动)
----激兴导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范读时注意停顿、语感,读出层次,读出画面;齐读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不要求划一。
----用小黑出示问题
----问①不难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即可。(若需要,可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第一段内容)
板书奇山异水
----问②可能会出现争论。若如此,可暂置讨论,提示待后理解 (以激发深入学习),自然过度到下一学习环节。
----说明:将课文内容分成四份(第三段分两份),指明各组重点理解的部分。
----要求: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小组发言完毕,其它组同学自由补充,教师时适引导评价(学生的理解意对句顺即可)。
----析读结合。
----通过上面的理解,学生会明白本文所写为秋景。
----由秋景过度到本文写景顺序的探讨,以引起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及行文思路的探讨。
----通过探讨,让学生明白:本文写景的基本格局是先总后分;并明确先分写异水,再分写奇山。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快速讨论(2)(6)题,教师引导、点拨;析读结合。形成板书(参考):
清碧(缓慢处)
奇
山 湍急(急流处)
异 水、鸟、蟑、猿 (听觉)
水 挺拔高峻 人----- 息心忘返
(视觉) 树------茂密 感悟
总写 分述
----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同时以此句的理解为契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趣。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师示范要求:进入角色,感情投入;吟咏描绘,生动情切;用语丰富,追求意境。
----学生自荐复述,要求学生给优秀复述者以掌声鼓励。
----结课语: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
★ 敬业乐业教案5篇
★ 幼儿跳绳教案5篇
★ 泥版画教案5篇
★ 认位置的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