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和创新点的书面计划,往往是经过多次修改的优质教案,,教案的编写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
教师寄语: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4、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 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通过教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兴趣,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预习导航:
a: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吴均(469---520),南朝作家,字叔痒。曾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b: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 缥碧: (2)奔: (3) 负势竞上:
(4) 互相轩邈: (5) 息心: (6) 柯:
c1: 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c2:最后四句形容夹岸林木遮天蔽日,哪一句是关键句?
尚待解决的问题:
新发现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定目标:教师介绍背景,创设情境。生读目标,认定。
我国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 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 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预习检查,感知文本:组内交流,订正预习导航中出现的错误。找学生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 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或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在自学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5、课堂交流,翻译全文。
6、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探讨
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势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属于什么文体?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
达标测试:学生独立完成,小组 代表公布答案,老师订正。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2、 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一、 回顾旧知,集体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1、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 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4、文中描绘了哪些 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探究主旨,共谈感悟。
1、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感慨呢?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3、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四、课堂小结:
1、优美的散文,写景必然要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希望同学 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心得,以便在将来的写作中运用。
2、整理笔记(重点字词的解释、文章主旨)。
五、巩固提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 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风烟俱净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窥谷忘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d.在昼犹昏
皆生寒树 有时见日
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_______。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 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4nɡ)急湍(tu1n)轩(xu1n)邈
泠泠(línɡ)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供以下问题请学生在课后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下节课在分析全文的过程中会得到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
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些语句写“异水”;哪些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泠泠作响水声,有嘤嘤成韵鸟鸣声,有千转不穷蝉叫,有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3
师:“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浙江境内的富春江,有着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富春江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翻开书28课《与朱元思书》,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找出你不理解的、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并做出标记。
(多媒体显示文章标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那么谁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显示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读工具书上有关作者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学习,书上介绍作者情况少,他就查工具书来多了解一些,大家在学习时也要这样做。现在,谁有问题提出来?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个字“邈”念什么?
师:谁知道?
生(齐说):“miao”
师:那一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个字“柯”念什么?
生(纷纷说):“ke”
生:“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如何翻译?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稀疏的枝条交错在一起,有时可以看见阳光。
师:看来许多同学读的很认真,解释的非常准确,真棒!不过有个词我想问问大家,第一行最后一个词“东西”怎么讲?
生:偏向东、偏向西。
师:好,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词现在指方向,过去会用作动词“偏向东、偏向西”。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生:(认真地听。有的小声跟着诵读)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段练习一下。
生:(主动地读一段,三个人依次完成)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在今后朗读中一定要加强练习,同时注意重音和停顿。我们由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说一说它写了什么?
生:山水景物。
师: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师:它美在哪里?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再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自由快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讲一讲理由。
生:我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因为现在这样清的水很难看到了。
生:我也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我看到了水很清澈,非常美。
师:再仔细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碧绿的江水,缓缓地流着,还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种颜色的鱼游来游去,鹅卵石是那样洁白。
师:想象力很丰富,画面很美,如果你看到这样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悦
师: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说呢?
生: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因为它写出了山中的声音。好听,景色也美,就觉得它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美景,而且联想丰富,听到了声音,非常好。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它在劝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平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会的人,看到优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记返回。
师:让人有颗平常心,会工作也会休息,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得好,山中泉水叮咚,小鸟争相鸣叫,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般。
师: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遍,让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略带感情地读一遍。)
师:好,体现了一点轻松愉悦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位同学也想说一说,请。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流之急,水花很大。
师:还有仿佛听到了。
生:哗哗哗哗的水声。
师:大家一起来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说一说,行,你说吧。生:“负势竞上,互相轩藐”这句我比较喜欢,因为现代人就应该有竞争精神,而且这一句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写出了两岸高陡和高。山
师:很好。许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那几句?
生:(齐)想。
师; 一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写出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心情和性格,而老师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一句老师喜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正是有了这一句,它很重要,总写景物的特征,才有下面的分写,分写了什么呢?
生:下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这一句还是过渡句。
对,和老师想得一样。谁还有?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共同体会一下。
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出山高山陡两岸的山距离很近,山上树木茂盛,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句,而且是一个特写镜头给人更深的印象,光线从明到暗,很有立体感。(齐读全文)
师:说得很全面,我不由想到一句诗“曲径通幽处”。文中的奇山异水,美不胜收。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欣赏美景的路线和角度,
生:先是未到的时候,远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峡中,低头看水,然后平视看山,最后仰观山上横柯。
师:作者很会看景,还很会写,作者描绘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览一番,不过现在是不能去,我们不妨来一次画中游。(显示图片)
生:(投入地看)
师:大家看得时候,试着用文中句子描绘一下每一幅风景。
师:展示画面,学生联想句子。请大家边看边试着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师: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背一段。(流利的背诵)请大家先把喜欢的背下来,再背全文。
生:(练习背诵)
师:今天的作业是(显示屏幕)
结束全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 泠嘤缥碧横柯窥谷 鸢和鸣 戾天息心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拓展探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附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第二课时,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之所以放在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发挥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韵律的美感,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们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猜谜谣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