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大家在课堂中使用教案时,需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学生的建议,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漏教学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漏教学教案篇1
【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复习提问(有关生活中的透镜)→引导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验评估→交流合作→实际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动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
的简述
引入新课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提问,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答问题,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
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和成像差异表格
同样是凸透镜,成的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学生讨论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想和假设
出示:
合理猜测与假设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帮助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1.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小有关等等
培养根据图表分析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设计实验
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引导要验证猜想最好实验。
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火柴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
让实验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说出仪器所起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案,指导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同时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观察屏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
实验探究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
有的组像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怎样的像才是清晰的像?
提问在光屏得不到像时,怎样观察像?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
点蜡烛、移光屏,观察,读出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结合猜想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漏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第一代国家领袖人毛主席的事迹吗?今天我们要学习和毛主席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人物,了解时代背景。
师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毛主席的资料(图片、文字等),
在班内交流,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课件出示毛主席的相片,介绍毛主席革命历程。)
三、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初步懂得饮水思源道理。
1、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词,多读几遍。
3、检查读生词。(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4、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5、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的'“挖井人”指的是谁?“ 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说说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读懂的?
7、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8、读课文,读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各种形式读,如:评读指导、比赛读)
9、读石碑上的话,熟读成诵。
四、配乐读全文,体会饮水思源的道理。(课件可配置一首轻音乐)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把课文读好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字。(课件出示学字方法) 拼拼音节,读准音, 看看结构,认清形, 连成词语,理解意, 自己学习,记得清。
二、记忆字形。
1、学生自学生字。
2、老师检查学习效果。
3、识记生字,看谁记字的方法多。(课件出示全部生字,学生说到那个,教师点那个,出现此字的结构分析图)
忘:上下结构,上边“亡”下边心字底。忘不了,忘记。
挖:提手旁,右上边是穴宝盖,下面是“乙”。用手拿工具挖,所以是提手旁。挖井,挖洞,挖坑。
井:笔顺:二 井,两横一竖撇一竖。
井:人工挖成能取出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砖石。农村的吃水都是井里打来的。一口井,水井,井水。
外:左右结构,左边半个多,右边熟字“卜”,可与处区别记忆。外和里是反义词。外边,外村,外单位。
主:利用熟字“王”上边加一点来记忆。主席,主人。
席:半包围结构。广字头,里边上是“甘” 下面是“巾”。
乡:三笔写成,撇折,撇折,撇。乡亲,乡村,家乡。
立:独体字,笔顺: 刻:熟字换偏旁。孩去掉女旁换上立刀旁。立刻:表示赶快,马上。
念:熟字“今”加心字底。想念,怀念,都是心里在想,所以用心字底。
4.巩固生字组成的词。
(利用卡片)读一读下面的词: 不忘 挖井人 外村 毛主席 乡亲 立刻 想念
三、指导书写。
1、老师板书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每个字的什么特点?
2、学生发现字的特点,上台试写。
教师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忘、想、念”。联系第十课“意、总”两个字的写法。 特别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3、翻到98页,在“我会写”中,描红、临写。养成边写边记的好习惯。
四、实践活动。
课外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或作品,利用活动课交流。
板书设计:
22 吃水不忘挖井人
1、沙洲坝,毛主席,住过
2、没有井 很远 带领 挖 关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
3、石碑 怀念
漏教学教案篇3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漏教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电脑进行操作,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喜欢的动物。
2、通过学生上网查寻资料,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3、通过听、画、说、打、查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画、说、打、查来了解动物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是谁?(大屏幕展示)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动物世界真是太有趣了!每个动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大家也有自己喜欢的动物,你们想把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2、做游戏,初步感知动物的特点。
同学们,在你们说自己喜欢的动物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在动物王国里,每个动物在外部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你能根据它某一个部位的特点认出这个动物吗?
谁愿说,你都猜出它们是谁?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刚才,同学们都能很准确地猜出动物的名字,那他们是怎样猜出来的呢?看来你们已经能够找到动物的外形特点。(板书)
想不想把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物用计算机画出来,记住你可要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请你涂上颜色,画完以后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下。
3、通过画、说、上网查寻、合作学习,深入了解动物的特点。
同学们表现的太出色了,几只画笔、几句话语,就描绘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动物,仿佛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看来,你们已经能找到外形上的特点,下面,就请你们看段录像,你又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这是在告诉我们动物什么特点?
那你都知道你喜欢的动物有那些生活习性吗?可能还有的同学对你喜欢的动物生活习性还不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上网查寻你喜欢的动物都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旁边的人互相交流一下。
5、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画动物、说动物、找习性,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能按一定顺序把它描述出来,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留一个作业,回家以后,请你把它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三、板书
我喜欢的动物
外 形
特点
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策划节日庆典活动的方法,了解策划组织活动的过程,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我喜欢的动物》。
2、技能目标:培养儿童创造、设计、制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及实践,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精神,及主人翁意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过几天就是什么节日了吗?你们想自己来决定你们联欢会的内容与形式吗?
(用谈话导入,直接明了,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机。)
二、分组讨论,确定内容。
1、分组,选定组长。
师:好,下面我们还是先分组,讨论怎样开联欢会,打算表演哪些节目?
分组。4人一组,分成八组。
师:请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要把你们这组讨论情况写下来。
2、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本着让儿童自己动手、主动参的原则,我没把联欢活动局限在少数儿童表演节目或布置教室上,而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参加,而不论他们能力的强弱,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样让学生产生愉悦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各组交流讨论情况。
师:好,各组都已讨论好了,下面请各组长上来汇报你们组的打算和节目。
各组长汇报。(可能会有如下一些打算与做法:歌舞、绘画、手工制作、故事、相声、小品、猜谜、做贺卡、给家长写邀请信等。)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花招,多能干呀!那么怎样进行合理分工准备呢?
漏教学教案篇5
(一)内容简介
黑乎乎的夜晚,鼹鼠爸爸准备睡个好觉。叮咚叮咚、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滴答滴答……各种各样的声音吵醒了鼹鼠爸爸,到底是谁发出的声音呢?是门铃、窗户、风、溪水、草儿吗?原来是春雨,滴答滴答……这就是春天的声音!
(二)主题分析
故事通过讲述鼹鼠爸爸在一个春雨的夜晚,找寻各种声音的来源,让孩子感受了春雨中各种不同的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孩子的视野带入大自然。
(三)情节分析
黑漆漆的夜晚,窗外一片静谧。一个深墨绿的窗户,一瓶不知名的黄色小花,看到这样的画面,小读者的心顿时安宁下来。
鼹鼠爸爸胖胖的身躯,挤在一张窄小的床上,充满喜剧效果的画面,又抓住了小读者的视线。
叮咚叮咚、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有趣又多变的各种声音,调动了小读者所有的听觉细胞,也引发了大家和鼹鼠爸爸一样的好奇心。
在和鼹鼠爸爸一起找寻各种声音来源的过程中,小读者知道了大自然中各种事物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最后和鼹鼠爸爸一起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春雨让不同的事物发出了美妙的声音,原来这就是春天的声音。鼹鼠爸爸听着春雨声,慢慢睡着了。相信小读者在这样的夜晚也会遐想联翩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鼹鼠爸爸小小的眼睛一直迷迷糊糊的,那是春日特有的慵懒的睡意;结束时是鼹鼠爸爸找到答案后,在春雨叮咚中心满意足的惬意。
鼹鼠爸爸在一路的倾听与寻找中,小小的眼睛却瞪得滚圆。截然不同的神情、身影里,是鼹鼠爸爸在捕捉春天的声音。
(五)图画分析
1、画面的色彩
整个故事的画面运用了水彩晕染的表现手法,一如春雨中烟雨迷离、花影无踪的朦胧,让我们的心中、眼里充溢了美的感受。
无论是粉米色、粉蓝色、粉绿色的色彩,静态的美与各种声效的动态之美,似对弈、又似携手,将小读者带入了春天特有的韵味里。
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在图书的第2面和第22面,同样的窗口却给人不同的感受:深墨绿的色彩、黄色的小花,将人带入春夜的安宁;一盏煤油灯,黄黄的光线也照亮了窗口,照亮了窗外的雨丝。细细品味,春天的声音可以是宁静的,也同样是热闹的鼹鼠爸爸那副可爱的小眼镜,前后始终展现着各种姿态、却不在鼹鼠爸爸的鼻梁上,唯有当鼹鼠爸爸去寻找春天的声音时,才正儿八经地戴着眼镜。小小眼镜,也传递着鼹鼠爸爸不同的状态。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文字不多,充盈全文的是“叮咚叮咚、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滴答滴答、呼呼呼呼"等这些多变的象声词、叠音词。
“沙沙沙……×××,是你吗?”这种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有趣的词语与句式,足以引发孩子学习的愿望。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意图
可爱的鼹鼠爸爸在下着春雨的夜晚忙活了一个晚上,他听到了“叮咚叮咚、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滴答滴答、呼呼呼呼”等这些声音,他在马不停蹄地寻找答案:“××××……××,是你吗?”
春雨下在门上,会有叮咚叮咚的声音;春雨下在窗户上,会有咣当咣当的声音……
春雨还会下在哪里呢?我们也来找一找、听一听、问一问。
2、活动目标
(1)仔细倾听故事中鼹鼠爸爸的话,能对象声词感兴趣。
(2)尝试找找、说说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3、活动准备
图画书《春天的声音》和教学课件(ppt)
场景图片:雨中的大型玩具、木质平台、雨伞、树木等
◇表示胜利的一段音效
4、活动过程
(1)导入故事,引发兴趣
①出示第2面:
一这是什么时候?
②出示第3~4面:
一鼹鼠爸爸在干什么?
(2)欣赏故事,感受理解
①出示第5面,结合音效:
一这是什么声音?
一门铃响了,会是谁呢?
②出示第6~7面,结合音效:
一你听见了什么声音?会是谁呢?
一鼹鼠爸爸是怎么问的?
③出示第8~14面:
一鼹鼠爸爸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一他是怎么问的?(感受“××××……××,是你吗”的句式)
小结:叮咚叮咚、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鼹鼠爸爸听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他在不停地问,想要找到答案。
④出示第15面:
一鼹鼠爸爸忙了大半夜,也没找到答案,他准备去睡觉了。
⑤出示第16面:
一看看,他又怎么了?这回会听到什么声音呢?
⑥出示第17~21面:
一这是谁的声音?
一你听到过春雨的声音吗?春雨的声音是怎样的?
一你来问问,你听到的声音是不是春雨的声音?(运用句式问得好的幼儿,就可以播放胜利的音效)
小结:原来鼹鼠爸爸听到的那么多声音,都是春雨下在不同的地方发出的声音,真好听!这可是春天的声音!
(3)找找、看看,大胆表述
一春雨下在门上、窗户上……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春雨还会下在哪里呢?(幼儿自由表述)
出示场景图片:
一春雨如果下在这些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呢?你来问一问。(幼儿自由观察、运用句式表述)
一谁来问一问?(邀请个别幼儿表述,表述完整的幼儿可以播放胜利的音效)
(4)活动延伸
一春雨还在下,会下在哪里呢?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在一个春日的夜晚,鼹鼠爸爸被好听的声音惊醒。叮咚叮咚、哗啦哗啦……就像一首首优美的音乐,感染了鼹鼠爸爸的身与心。好听的声音是哪里发出来的呢?
鼹鼠爸爸去找、去问,他发现窗户、溪水……都像一个个音乐家,能演奏出这些动听的音乐。
你愿意做一个小小音乐家吗?一起来演奏春天的歌曲吧。
2、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不同物体发出的动听声音。
(2)尝试用小乐器敲敲打打,表现简单的节奏。
3、活动准备
春天的声音》图画书和教学课件(ppt)
4、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
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出示封面)故事的名字叫《春天的声音》。
一你听到过春天的声音吗?
一你还听到过哪些好听的声音呢?
(2)欣赏故事
①出示第2~11面:
一鼹鼠爸爸准备睡觉了,可是为什么又不睡了?
一他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来学一学。(出示图片“门、窗户、风、小溪”,鼓励幼儿学着说说)
一叮咚叮咚、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这是门、窗户、风、小溪演奏出来的,好听吗?
一他们演奏的时候,像音乐家一样,都看着书的。(出示节奏谱)看着书演奏,声音会很好听。
(3)大胆表现
①介绍乐器:小铃、沙球、小鼓
一你想做一个音乐家吗?我们也来看着书演奏。
一找一个你最喜欢的乐器。
一你的乐器能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呢?试一试。
一现在开始做音乐家了,看着书,你演奏出的音乐会更好听。
(播放ppt,节奏谱会随着乐曲的进行而变色,便于幼儿跟着打节奏。)
②请个别幼儿表演。
(4)活动延伸
出示第12面~结束:
一原来春雨也是音乐家,我们和她一起演奏吧。
(三)活动拓展
1、在教室的活动区域和家里,提供各种场景图片,鼓励幼儿运用“××××……××,是你吗”的句式学习说话。
2、提供各种小乐器,鼓励幼儿根据节奏谱敲打节奏。
(四)阅读区的活动
在阅读区投放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图片,尝试将故事继续讲下去,讲述属于自己的《春天的声音》的故事。
漏教学教案篇6
总体设计:
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要让学生用心体会,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教读第一课时,宜采用文言文教学的四步诵读法,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品析,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收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分四个环节:
1、导入;
2、确定目标;
3、分步诵读;
4、反馈检测。
第一环节:导语设计
由《三峡》风光片导入课文的学习。
设计依据: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本课在导入时采用生声情并茂的视频课件,创设了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三峡优美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阅读的方法,由学生个体设计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删繁就简,总结归纳三维目标,板书。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山川的壮美,培养爱国的深厚感情。
设计依据: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与教师平等对话,体现了《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三环节:实施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教学模式
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投影)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这是我们初二语文组共同探索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对这一模式的处理: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实施步骤: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
3、提问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依据: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读是掌握其内容的第一法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本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习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实施步骤:
1、复习《文言文的翻译六法》
①对:即对译。②换:即替换。③留:即保留。
④删:即删略。⑤补:即补充。⑥调:即调换。
2、学生按照翻译六法,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翻译课文。
3、小组交流,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投影点拨)
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5、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数字拔高即用书字梳理文言知识,归纳出几个通假字,几个异议词等。
设计依据: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是为了体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更学到了语文知识,达到语文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实施步骤:让学生精读课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进而提炼主题。
教师可准备几个问题:
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处需要教师点拨(并板书归纳):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连绵、高峻的特点,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按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冬季节,重彩于风平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时的林寒涧肃,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最后引用渔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渔人的悲凉心境,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所写的是风景的话,这声渔歌则表达了风情,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令人伤感的气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设计依据: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主题;同时体现《课标》要求,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学会质疑,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实施步骤:跳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学法:
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文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读、说、品、议。本文靓点很多,不仅语言精美,还有独特的写景方法,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得,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
第四环节:小结与检测:
设计意图:
当堂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标程度,为课后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授课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正确的翻译课文,积累了重点地文言词语,学习了写景文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从而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与秀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漏教学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