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必须包含详细的教学步骤,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
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你读的可真美。
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生:(唱)
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生:行!
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生:指名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学这首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2、交流自学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你们都有好多收获,交流一下彼此自学的情况。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首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理解的内容,在小组里说一说。我们一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生在小组里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师:我看到了,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知道了姑苏这个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枫桥边。
生:我知道了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忧愁,睡不着觉。
生:……
师:(点拨、评价、指导)
(3)质疑并解疑。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师:谁愿意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半夜敲钟?
生:为什么说霜满天呢?天上也没有霜啊?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师: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4)教师小结: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谁愿意说一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渔火,江枫;听到了乌啼,钟声。
师: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师: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
生:应该低沉。
生:还应该慢一点。
师:对,应该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读。(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师: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再练一练。
师:谁愿意读?
师:真不错。
四、歌曲激情:
师: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涛声依旧》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变的,下面请同学们听歌曲的录音,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与这首诗的内容有关系,并拿出笔来画一画,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找得多。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
师:我已经看出来了同学们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了。谁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诗句?
生:老师,我知道我刚才编的歌问题在哪里了——有点太活泼了!
师∶(赞许地点头)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这首歌曲调优美,但我觉得化用的诗句更感人贴切、意境深远。
五、试背古诗:
师:现在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诗?
生:(纷纷举手)你们太出色了,好,请会背的同学起立,不会背的同学看书,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试背)
师:真好,能看出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愿意接受我的最后一项挑战吗?
生:能!
师:能默写吗?好,请你们拿出纸,能默写的默写,实在默写不下来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实在记不住的同学,就请你抄写一遍。可以吗?
六、留研究性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之后请你们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好吗?
七、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听到:乌啼、钟声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愁
感到:寒霜满天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活动重点:
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活动难点: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指导要点:
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 . 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 . 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评价要素: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4
一、音乐引入
1.放弹拨乐的古曲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请同学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2.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3.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4.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5.集体诵读。
6.试背。
7.抽生背诵。
8.抽生表演背诵。
9.齐背。
10.默写。
四、扩展思维,启发想象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
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
可以几人合作集体配乐表演背诵。
如果有兴趣,再搜集几首格调与这首诗近似的古诗与同学交流一下。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5
●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美术彩灯教案5篇
★ 大班睡眠教案5篇
★ 敬业乐业教案5篇
★ 幼儿跳绳教案5篇
★ 泥版画教案5篇
★ 认位置的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