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编写教案是确保教学进度按时完成的重要环节,具有清晰结构的教案能让教师在授课时更加从容不迫,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喜洋洋》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喜洋洋》教案篇1
设计理念:
?纲要》中指出:要利用艺术活动激发幼儿情趣,帮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幼儿对节日“包饺子”、“吃饺子”比较了解且很感兴趣。《喜洋洋》的音乐热情洋溢,赋予浓郁的节日氛围,于是我结合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审美、创造、表现,活动中将“包饺子”作为引线,贯穿于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包饺子”的表现创造中感知理解音乐的性质,感受、表现、体验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与同伴一起表演的兴趣,引导幼儿体验乐曲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2、 结合图谱,感知音乐的性质,培养幼儿对乐曲的感受力、表现力。
3、 使幼儿初步感知aba三段体曲式结构,尝试用“包饺子”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4、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物质准备:音乐、图谱、课件。
2、幼儿经验准备:接触过饱饺子,知道包饺子的基本步骤。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教师:“小朋友,你们吃过饺子吗?”“那饺子是怎样做的呢?”
2、教师出示图片。教师:“首先,要擀饺子皮;接着包馅;最后煮饺子。一共有几个步骤?”
二、结合图谱、完整欣赏、感知性质。
1、听音乐(欣赏乐曲第一遍)。“今天,齐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问: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么样? (玩、游戏、跳舞……) “你觉得这个音乐有几段?”
2、欣赏音乐第二遍。
问:谁找出来了有几段?从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和音乐一样的有三段。)
3、小结:有三段音乐,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构我们叫做aba结构。
(通过音乐欣赏,结合图谱,让幼儿初步感知音乐,了解音乐的结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欣赏音乐,听一听这个乐曲一共有几段,结合图谱找一找这个乐曲共有几段时,出现了想象中的答案,于是我就引导孩子直接在图谱上了解到这个乐曲共有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符号是一样的这孩子能从图片上发现,就是让孩子了解aba三段体曲式结构,我也能马上让幼儿完整感知。但过于着急,没有让孩子反复欣赏,分段欣赏,仔细听一听第一段、第三段的音乐是怎么样的?第二段的音乐是怎么样的?深入挖掘音乐的性质。本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图谱也是一个很好的感知乐曲的辅助材料,活动下来发现,这部分的分量还不够,对后面的动作创编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分段欣赏、感悟音乐、创编动作。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包饺子该怎么包吗?第一步是干什么呀?
2、欣赏第一段音乐。让我们来听第一段音乐
(1)欣赏第一段音乐第一遍。
问:你觉得这段音乐可以做什么动作呢?你们想把身体的哪部分擀得薄薄的?
(2)听第一段音乐做擀饺子皮的动作。
3、欣赏第二段音乐。
(1)听第二段音乐做动作。
问:你觉得这段音乐该做什么了呢?你们想把哪当作馅包起来呢?
(2)听第二段音乐做包馅的动作。(提出要求)
4、欣赏第三段音乐。
(1)欣赏第三段音乐第一遍。
问:饺子包好了可以吃了吗?那煮饺子的时候,饺子在锅子里干什么呢?请小朋友用动作来表示?
(2)听第三段音乐做煮饺子的动作。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分段感悟,在音乐们的引领下进行创编动作。作为南方的孩子很多孩子也都能说出包饺子的基本步骤,这为动作创编提供了帮助,很多幼儿都能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出源于生活,源于幼儿的包饺子的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演奏”。但在第三段音乐中,让幼儿表现饺子在水里的动作,才发现南方的幼儿还是缺少一定经验,没有背景,没有看到饺子放在水里煮的样子,很难充分想象,一些孩子只能都说到了吃,拿筷子夹出来,吃。整体上,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教师就做提炼指导,以幼儿为主的共同创编满足了幼儿创造表达的愿望四、两两合作、充分表现、快乐体验)
四、完整表现、快乐体验。
1、让我们听着完整的音乐来包饺子吧。(听音乐做完整的包饺子动作),教师提问回顾包饺子的三个步骤。
2、第二遍幼儿完整表演。
(这一环节主要是将在音乐中感悟的'动作用于音乐表演中,让相互的合作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搭建一个表现的平台,让幼儿在热情活跃的情境中尽情地体验,进一步提升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幼儿们都非常愿意在音乐下,跟着音乐的节奏自主地进行表演。两两的合作表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教案的设计时,跟师父就在反复琢磨到底是先教师示范,还是幼儿自主表演,最后,还是觉得幼儿的自主学习比较重要,就决定采用先让幼儿自己商量,自主地两两合作表演,教师提炼幼儿优秀的地方,集体模仿学习下,幼儿再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表演。在实际的活动中,教师也没有特定地去示范,只是孩子们在下面做,老师和一个幼儿在前面做,可能教师的随意表演,动作也不夸张,没有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孩子们合作表演地不是特别好,也怕时间的来不及,教师也没有再示范表演,而是采取了另一策略,让幼儿自主表演,反而发现孩子们表演得很起劲,很投入,相信没有体验到合作表演的快乐,但感受了音乐表演的快乐。)
五、结束
1、在包饺子音乐的帮助下,我们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包饺子,我们包的饺子味道也特别好!你们真棒!
2、这段包饺子的音乐有一个很喜庆的名字叫《喜洋洋》。
3、我们把包好了的饺子送给伙伴们去吃吧!
活动反思:
1、没有欣赏音乐的经验。音乐欣赏是音乐领域中最难的一个部分,加上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歌唱活动比较多,音乐欣赏接触得不太多,幼儿在音乐欣赏这方面没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好像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在活动中就调不起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不出幼儿的情感。
2、图谱没有充分利用。图谱,运用一些符号来表现音乐的性质,帮助幼儿去解读音乐、理解音乐。在活动前的探讨中,我跟师父在图谱的表现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如何运用符号,运用哪些符号能够将音乐的性质表现出来,又能帮助幼儿进行后面的动作创编。最后我们设计出来的图谱的表现形式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活动中,我却没有充分地将它利用起来,效率不高,其实是在图谱的帮助下,去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3、完整欣赏时,分量不够,音乐没“吃透”。第二部分:结合图谱、完整欣赏、感知性质应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由于幼儿们没有欣赏音乐的经验,教师自身素质也较低,没能够好好地利用图谱,(当时可能有些紧张)深入地去剖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性质,使得重点部分的分量过轻,幼儿对音乐没有“吃透”,这也对后面的分段欣赏、创编动作和两两合作表演有一定的影响。
4、背景没有,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本以为“包饺子”幼儿们都会比较熟悉,会非常感兴趣。活动中发现幼儿们对包饺子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毕竟作为南方的幼儿在“包饺子、煮饺子”方面还是很缺乏生活经验的,虽然许多幼儿都能说出包饺子的基本步骤,像擀皮这些做起来很有趣,很简单的动作就能表现,幼儿们很愿意做,但饺子在水里的动作,幼儿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相信我们这边的幼儿都没有亲眼看过煮饺子的过程,包肯能很感兴趣,接下去就是吃了,并没有看过饺子在水里的样子,所以很难充分想象,去表现。
5、合作表演时示范不到位。由于第二部分完整欣赏时,没有深入地感知音乐,第三部分的动作创编时,完整的欣赏不够,加上合作表演需要两个人的合作有一定的难度,开始幼儿并没有体验到两人合作表演的快乐,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动作模仿进行进一步引导,但怕时间的不够充裕,放弃了,让孩子们进行了自主表演,不过幼儿们在自主表演中都非常大胆、投入,相信体验到了音乐表演的快乐。但第一个活动目标中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兴趣,没有达到。
《喜洋洋》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打击乐器随着音乐进行演奏,进一步熟悉乐曲的aba结构,感受乐曲喜气洋洋的情绪。
2.在创编过“庆祝生日”的身体动作及掌握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尝试随着音乐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3.根据指挥手势演奏时,注意迅速调整动作做出反应;在忘记动作时,能向同伴、教师寻找支持;在适度紧张的氛围中,享受集体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看过幼儿用书《喜洋洋》的画面,知道乐曲是aba结构。教师事先和幼儿看图讨论节日期间快乐的事情,并根据乐曲的性质、结构和内容创编有关“庆祝生日”主题的节奏动作。
2.将幼儿座位排成马蹄形。值日生将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摆放到位。幼儿已正确使用过上述乐器。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随音乐做身体动作。
1.教师创设生日情境,幼儿回忆自己创编的动作。
教师:上次有一个小朋友过生日,请你们来给他(她)庆祝生日,你们做什么动作啊?
2.幼儿在教师哼唱乐曲a段的.过程中,有节奏地拍身体三个部位(如拍头、拍肩、拍手)教师:让我们跟着音乐一下一下地做这些动作吧!
3.幼儿在教师唱乐曲b段的过程中,有节奏地做拍手和手腕颤抖的动作。
教师:瞧!这段音乐还可以这样做动作呢!
二、随音乐完整地练习身体动作。
1.幼儿边听琴声,边完整连贯地做身体动作。
2.幼儿边听音乐磁带边做身体动作,教师尽可能不做提示。
教师:这次你们自己听音乐做这些动作,可以吗?如果忘记动作了怎么办?
3.个别幼儿带领大家做动作,教师提醒做带领动作的幼儿,敲腿动作的方位同集体相反,即做镜面示范动作。(如幼儿不能做到镜面动作则不要强求,教师在旁边坐一定的提醒就可以了)教师:谁能到前面来带大家做这些动作?这个动作怎么做?
三、分声部练习身体动作。
1.幼儿讨论分组做身体动作的方案,选出专门敲腿的一组幼儿。
2.幼儿分组随着音乐做身体节奏动作。教师面向不同小组,领做不同节奏的指挥动作;幼儿练习较快速、准确地做自己小组的身体动作。
四、幼儿空手练习分声部演奏打击乐器。
1.幼儿空手练习敲击双向筒的动作。
2.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进行空手演奏练习。
五、幼儿拿乐器看指挥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1.教师用演奏乐器的动作引导幼儿拿乐器演奏。
2.教师用来拍指挥的动作指挥幼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3.幼儿根据教师改变的指挥方案,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并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进行多种发展练习。
《喜洋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乐曲欣赏,使学生体验感觉民乐合奏的情绪以及风格。
2、技能目标: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教学重点:
听赏乐曲《喜洋洋》,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以及熟悉它的主题节奏形式,感受打击乐器营造热烈气氛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富有生趣地、自主地、轻松地进行欣赏并积极参与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
教学准备:
1、打击乐器实物,笛子、二胡、板胡、木鱼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礼仪。师生问好。
二、走近民乐经典。
1、初听乐曲,感知基本情绪。
①、学生说说自己所听到的乐器的名称。
②、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介绍民族乐器:用多媒体展示丝竹乐器、打击乐器等。
3、认识打击乐器:鼓、大锣、小锣、钹、木鱼等。
4、教师演示一些民间打击乐器,感受乐器的音色。
5、讨论锣鼓音乐的特点及用途:
①、渲染欢快,热烈的气氛,表现节日的喜庆。
②、用于指挥,统一步伐。
③、常用于戏曲中的伴奏。
设计意图:在乐曲的初听之后,让学生通过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而去了解民乐合奏,并结合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初听后自主把握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初步感受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
三、享受探究乐趣。
1、深入欣赏乐曲主题,多媒体出示主题曲谱。
学生表现,形式如下:
①、口念。
②、击拍:肢体语言表现。
③、用笔敲桌子,表现节奏。
2、师生互动。
只求节奏相同,不拘发音形式,体验一领众和,一问一答的演奏形式。师(问)、生(答)。
四、体验成功喜悦。
1、再次欣赏《喜洋洋》全曲。
有了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感知基础,运用我们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大家合作,体验一下打击乐器合奏。
2、小组活动,配合练习。
①、节奏:2/4。
②、单项乐器,重点辅导。
③、各组分别推选五名选手参加合练。
④、合练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3、动一动,走一走。
①、教师按节奏走动,号召学生起立,走动,配合动作,体验锣鼓音乐的指挥作用。
②、和着锣鼓音乐有序地走出教室。
《喜洋洋》教案篇4
活动名称:
太阳出来喜洋洋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认识大鼓、钹,学习敲击方法。学会用大鼓、钹演奏歌曲第二声部(衬词部分)。
2.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拍,探索钹的止音方法。
3.要求幼儿演奏钹的时,注意控制手臂的动作幅度,不与同伴碰撞。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按节奏分声部表演这首歌曲。
2.大鼓、钹各三个。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复习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幼儿集体用热情、有力的声音唱这首歌。
(2)幼儿分两个声部唱这首歌。
(3)幼儿分声部表演这首歌:一声部表演劳动动作;二声部唱衬词。
2.指导幼儿学习听音乐演奏打击乐器。
(1)认识大鼓、学习大鼓的演奏方法。听辨用鼓锤敲击鼓面和鼓边时声音的不同。
(2)几名幼儿分别认识敲鼓的方法,其余幼儿跟做模仿动作。
(3)认识钹、学习钹的抓握方法。
(4)倾听击钹的声音、探索止音方法。(即敲击后,自然划圈后放在胸前衣服上)
(5)六名幼儿,分别拿大鼓、钹练习合奏。注意按音乐整齐的'敲击。
(6)知道鼓、钹合奏,声音响亮,可以为衬词部分歌曲伴奏。
(7)六名幼儿分别拿大鼓、钹敲击歌曲衬词部分,其余幼儿唱歌词,在老师的指挥下完整练习。
(8)幼儿轮流使用大鼓、钹,在老师的指挥下完整练习。
《喜洋洋》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演奏《喜洋洋》乐曲,进一步熟悉音乐aba的结构,感受乐曲喜洋洋的情绪。
2、在掌握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尝试随着音乐教学打击乐器演奏。
3、能跟着指挥的演奏乐器,享受集体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或cd,录音机一台。
2、幼儿座位排成马蹄形。
3、老师带领值日生在课前摆放乐器在椅子下面。
4、打击乐器幼儿人手一个,具体为: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杀鸡宰鸭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唱《杀鸡宰鸭》
二、分段学习表演身体动作。
1、师:快过节了,人们又是杀鸡宰鸭,又是唱歌跳舞,到处呈现出一派喜洋洋的景象。让我们伸出双手跟着老师唱谱的节奏,一起来拍拍头拍拍肩,拍拍我们的小手吧!
2、教师唱a段乐曲,引导幼儿跟着音乐一拍一拍地做动作(如:拍腿、拍肩、拍头、拍手)
3、教师唱b段乐曲,带领幼儿有节奏的做拍手合拢手腕颤抖动作。
三、完整练习身体动作。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琴声,完整连贯做身体动作。
2、幼儿独立听音乐,表演身体动作。
四、幼儿分声部练习身体动作。
1、组织幼儿讨论分组动作的方案,每组明确做一个身体动作。
2、教师用身体动作指挥相应小组有节奏做相应动作。
五、学习配器方法
1、教师(出示四种乐器):这是什么?可以怎样演奏?
2、引导幼儿练习正确的打击乐器的动作。
六、幼儿空手练习分声部打击乐器教师用演奏乐器的动作,引导幼儿看指挥,分声部进行徒手演奏练习。
七、幼儿看指挥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1、教师先引导幼儿看指挥拿乐器,再用击拍指挥的动作,引导幼儿看指挥击拍。
2、引导幼儿看教师预令提示,有节奏打击乐器。
《喜洋洋》教案篇6
七度进阶曲是一首丹麦民间舞曲。曲调欢快,音色优美,容易让人投入到音乐的欢快气氛中。大班幼儿对音色、节奏的变化能够准确地听辨,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动画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容易形成对比。因此我将故事与动作融为一体共同来表现音乐,这也是符合《纲要》精神,给幼儿创设多种条件感知艺术活动,让幼儿大胆地尝试表现音乐。并通过合作表演让幼儿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增进情感沟通。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投入到音乐游戏中,体验音乐游戏中,大胆地表现,体验游戏的快乐感觉,。
2.幼儿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变化,作出相应的动作,(撞、晕、抓、逃等),转换为对音乐的表现表达,并产生幸福愉快的感受。
3.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并根据音乐能双手分角色表现音乐,迅速保住自己抓住别人。
二、活动准备
音响、mp5、图谱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准确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并愉快地表现出来(撞、吃惊、害怕、晕、狼的凶狠、羊的机智)大胆表达。
难点:幼儿能够双手分角色表演音乐,迅速逃离,
准确抓住。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随音乐舞蹈导入——《七度进阶曲》
师:宝贝们今天杜老师来带你们一起玩音乐游戏,好不好?
幼:好。
师:那和我一起随音乐跳舞吧(围圆圈在教室跳,初步感知音乐)
[在初步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半数幼儿能够自主随音乐做动作,部分幼儿只能跟随教师的动作变换调整自己动作。
反思主要原因:1、幼儿对外国音乐接触较少,曲风不同,初步感受不同;2、幼儿学习品质需要逐步提升,自主表现能力要锻炼]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宝贝们,刚才跳得高兴吗?
幼:高兴。
师:你觉得音乐是什么感觉的?(幼儿初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幼:欢快的,有意思,很好玩,很累
[幼儿的音乐词汇掌握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表面体验上,(教案 ) 也是比较局限,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将乐曲的风格逐步介绍给幼儿,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
2.讲故事、做动作,理解音乐
(讲故事,幼儿逐个学习表演:害怕、撞晕、抓、逃的动作)
一天,灰太狼和喜洋洋在村子里散步,走到一路口“咣”——?(撞到了一起)
1、撞、害怕
师:a.撞到一起心里什么感觉?
幼:害怕
b.你是怎样害怕的?
找出做得好的示范一下(配音乐)
c.小朋友一起来随节奏学学做做(xxxΙxxxΙ
撞到了很害怕
[幼儿对害怕的感觉很明确,有缩脖子、抱胸口、还有的闭上了眼睛。只是因为在游戏,大家在害怕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的做出上述动作。
反思:如果为提升表现害怕的层次,可以再加上害怕时的面部表情,引导幼儿学习表现]
2)、晕
师:刚撞到一起头会怎样?
幼:疼、晕、两眼冒金星
师:你是怎样头晕?
请小朋友做晕的动作,示范(配乐)
[晕的动作,幼儿都能用头转圈表示头晕,竟然有个幼儿做出了眼转圈的眼晕,很是吃惊。
反思:主要是幼儿对狼和羊的动画形象了解深刻,在日后的教学中,只要用到幼儿熟悉的形象,那么教师要做的功课是全面了解和把握,各种形象的鲜明特征,才能有效进行引导]
3)、抓、逃
师:回过神来狼会怎样?
幼:抓羊
师:羊会怎么样呢?
幼:逃跑
练习晕——抓,晕——逃的动作(配乐)
4)、给人物加动作
怎样用手代表狼?怎样用手来代表羊?
找出好的大家一起学(狼—五指张开;羊—伸出食指)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分开角色表演
羊先上场
师:我们先请喜羊羊上场,好吗?
幼:好(幼儿伸出食指)
师:小羊遇到狼,会往哪里逃?
幼:逃上,逃下,逃后,一上一下,一左一右
[幼儿对用手代表羊,及羊逃上,逃下,逃前,逃后,一上一下,一左一右的动作表现,不是完全适应。
反思:改变提示语言:动动你的小羊,想想可以帮小羊逃到哪里?]
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动作与乐曲的联系及感觉
第二遍音乐:主要解决晕、抓了几次(三次)
灰太狼出场
师:现在我们请灰太狼出场,注意狼凶狠的样子。
第三遍音乐:幼儿随音乐做狼的动作
第四遍音乐:狼和羊同时上场,第一排小朋友向后转当狼,第二排当羊。
(幼儿互相玩得很高兴,只是,对于要狼抓羊的时机,以及抓的方法把握不好,有的幼儿抓到小朋友的身上。
反思:缺少提前示范,狼和羊的合作玩法)
师:羊没被抓住,摆什么造型?
幼:自主表达
师:狼没抓住羊,会怎样?
幼:生气(引导幼儿摆出“我还会再回来”的经典造型。)
第五遍音乐:交换角色再来一遍(注意结束造型)
第六遍音乐:到宽阔的地方大家散开成一个大圆圈,我们来游戏
第七遍音乐:双手分角色表演(左手当狼,右手当羊)
(难度提升:既要保住自己,又要抓住别人。大部分幼儿不好控制,在这里抛砖引玉,留下练习的空间)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玩得开心吗?谈谈感受。
幼:累,好玩
师:为什么不希望羊被抓住?
幼:善良,可爱,聪明,我们关爱需要帮助的人
师:你们喜欢狼吗?为什么?遇到坏人怎么办?
幼:找警察、告诉大人,与他们聪明的斗争
?幼儿对课程隐性目标的理解,反映出幼儿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希望,帮助他们形成善良的人格和勇敢机智的品质】
五、活动结束
下课,下次再见!
《喜洋洋》教案6篇相关文章:
★ 环保活动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