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6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准备好教案可以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保持课堂秩序,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童趣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童趣教案6篇

童趣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

3、翻译文言文,把握大意。

4、反复朗读,熟读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6字法):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

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

4、积——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5、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

6、练——训练是为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知识积淀、能力养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2、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

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依据:

1、学情分析:学生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心灵较为麻木;又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并发现生活中的情趣;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2、文体分析: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因此重点多是“读”“译”“析”。

3、文本分析:《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四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串珠,线条比较单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教师分析: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他讲《春》,几乎查阅了有关教学文章80多篇。我查到的有关这篇文言文的资料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年第8—9期第58页,20xx年第5期第51页、8—9期第35页、《初中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第7—8期第45页,以及有关教案等。吸取特级教师的亮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本教案。担心眼高手低,不切合学生实际;但我仍要坚持,因为可以放慢速度学生就能理解,毕竟学生是可以培养的。还有积累词语与下个环节的自然过渡,还没有想好。

第一课时

一、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2、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3、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二、第一板块:译读激趣

1、简介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2、一读(指名4生读),读准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3、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

(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

(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4、三读(译读),读懂文意。 第一次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下面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多媒体展示)

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③你还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3)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插话、点拨,进行组间交流。

(4)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5、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多媒体展示)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虾蟆。

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

三、第二版块:寻读品趣

1、刚才理解了文意,下面进行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合作探究

注意的问题是:(多媒体展示)

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可从内容、写法、修辞等方面赏析)

2、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向全班展示。

教师准备: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两眼能受强光刺激,又视力极佳,更善于观察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5)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4、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

在以上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读出趣的心情。

5、小结(板书):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整理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如:观、为、之、其等

③成语并解释大意(参考习题二)

④省略句并翻译。

⑤书下注解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第三板块:理读积趣

1、所谓理读,就是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输理、整理式阅读。从下面几个方面寻找梳理,已经在作业中完成了一部分。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④通假字

⑤成语

⑥省略句

⑦其它重点词语

2、整理内容大致如下(可以小组接龙、竞赛回答):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

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④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⑥省略句

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省略主语、谓语)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省略宾语)

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省略主语)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为之怡然称快([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⑦其它重点词语

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三、第四个板块:想象创趣

1、六读(读出感情)

文中的“我”之所以感觉到“趣”,全在一颗充满纯真的童心。让我门练习读出感情,可上台展示。

2、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第三次合作探究:

(1)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板书:

物——平淡无奇

趣——其乐无穷

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

果——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的乐趣、心灵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

(2)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如: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3、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四、布置作业

1、七读(背诵读)

2、课外阅读一篇表现童趣的文章,摘抄部分内容。

3、写一则自己的“童趣”,300字左右。

童趣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学会观察事物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物外之趣

2、学会想象、联想、夸张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几幅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图画,引起同学们对童年的回忆。

(2)、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请同学们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

(3)、教师设计问题引入课文,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美好童年,你们想过怎样将他们表达出来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沈复的《童趣》,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他的童年的。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共四个自然段,分段分角色朗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师引导: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由男生和女生来读。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趣”,得出文章是围绕“趣”字展开的。第一自然段总写童年时有物外之趣,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到观蚊之趣,观土墙、花台之趣,观虫斗驱蛤蟆之趣。

(三)、赏析语言,分析写作技巧

(1)解析重要词语的用法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c、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2)分析文中所用的想象、联想、夸张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例如:①、第二自然段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蚊子和白鹤联系起来。

②、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由一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事物。

③、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四)、拓展迁移,课堂小结

(3)请同学们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

(4)教师总结,让同学们学会观察事物,学会联想和想象,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五)、布置作业

(5)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各种写作技巧写一篇以“童话”为话题的短文

(6)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物外之趣

(六)板书设计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想象、联想)

物外之趣丛草森林虫蚁野兽土砾丘壑怡然自得(比喻)

二虫斗草间庞然大物驱之别院天真可爱(夸张)

童趣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欢乐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季童趣》,并体会歌曲所描绘四季美丽的景色和童年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节奏的准确和休止符的停顿

课型:

音乐综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问好歌)

二、激趣导入

1、师弹奏《春天在哪里》,生跟唱;

2、说四季;(问歌曲表现的是哪个季节?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3、那如果让你们用颜色来表现这四个季节,你会用什么颜色呢?

(春天:绿色,万物复苏,最富有生机的季节;夏天:红色,烈日炎炎;秋天:黄色,丰收的季节;冬天:白色,寒冷,雪花的世界。)

4、说的真不错,那在这四个季节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

a、喜欢冬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b、喜欢夏季游泳,穿漂亮的花裙子。放暑假旅游。

c、喜欢春季万物复苏,小树发芽了,草绿了,花开了。

d、喜欢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菜、水果大丰收,金色的秋天很美。

5、同学们,你们都会在自己喜欢的季节里做些什么呢?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三、学习歌曲

1、看来,四季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乐趣,今天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就叫《四季童趣》,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中的小朋友都在四季中做什么?

春天→放风筝夏天→小河湾,抓螃蟹

秋天→长竹杆,打枣摘苹果冬天→雪撬板去滑雪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

3、学唱歌曲

(1)先跟老师把歌词读一读。(按节奏带读歌词)

(2)师范唱,注意前奏与间奏,还有歌曲中有哪些力度记号?

(3)分句跟琴唱。

(4)跟着教师的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5)学生自主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6)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轮唱(把学生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组。分组轮唱。)

5、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表演:

四组同学表演四个不同的季节,教师和其它的`同学们演唱歌曲。

四、拓展。(表现歌曲)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老师提供给孩子四个方案:

a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的贴在黑板上);

b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

c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

d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同时,鼓励孩子采用其它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2、在充分地准备之后,各组成果展示。

3、教师做小结:小朋友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

1、师:四季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每个季节都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四季不同的美,也让老师想到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纯真的童心是最可贵的,愿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美。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在四季童趣的歌声中有秩序的回班级。(听音乐律动出教室)

童趣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3.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理解文言词句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要求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课前可安排预习翻译。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所以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背诵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要求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六卷。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

教师讲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①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③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4.第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第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反思

1.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2.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3.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4.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童趣》反思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

由于四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课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讲的,可以说上的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

在一班的课堂上,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童趣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

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

二、作者简介

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默读课文

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生齐读

五、师范读

六、生自由朗读

七、找单个同学读

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

(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措施:

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 昂(抬)首(头) 项(颈项,脖子) 果(果真)驱(赶)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目的:加强理解课文。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

十二、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出示投影片:

1、本文选自___的著作______,作者字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____________

见藐小之物____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

凹者为壑____________

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

四、问题探究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

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 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

明确: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明确: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八、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九、作业

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

童趣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

资料:长干里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绍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字音)

⑵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停顿)

⑶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唳(lì)怡(yí)

凹凸(āo tū)壑(hè)癞(lài)虾蟆(há ma)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由朗读课文;

b、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a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项(脖子、颈项)果(果真)林(树林)兴(兴趣)

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③、阅读第2、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④、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⑤、“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处置有度;不忍心。)

⑥、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⑦、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五、完成达标练习。

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a稚zhì唳lèi拟ní观guāng

b凸tū藐miǎo怡yí蹲dūn

c砾lì庞páng凹āo鹤hè

d壑hè癞lài察chá帐zhàng

2.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哪句中有通假字?( )

a.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

4.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c.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闲情记趣》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文中所记之趣是特指________见藐小物必察其纹理_的_____________趣,例如:将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而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解释词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7.“蹲其身,使与台齐”句中“使”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如果把它翻译出来,你觉得“之”应具体指代什么?( )

a.身子b.眼睛

c.头部d.下巴

8.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强( ) ( )

②鹤唳云端( )

③张目对日( )

④观之,兴正浓( )

⑤盖一癞虾蟆( )

⑥方出神( )

9.解释下面这些词的不同意义。

其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

使其冲烟而飞鸣( )

蹲其身( )

为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童趣教案6篇相关文章:

跳竹竿游戏教案6篇

美术中班活动教案6篇

演讲口才课教案6篇

推轮胎小班教案6篇

小班体育教案通用6篇

大班美术梅花教案6篇

大班画秋天的教案6篇

小蜜蜂教案参考6篇

快乐过新年教案6篇

传染病教育教案6篇

童趣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