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与主题,人们写读后感,往往是想把从书中获得的启发和触动分享给更多人,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红楼梦》》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篇1
红楼梦是我们国家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著名的作品里面主要描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其实我在很久以前就开始读这本著作了,一直到前不久才将全本书给读完。这本书以贾家的荣国府发展的一系列故事为中心,讲述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还有当时四大家族衰败的过程。其实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并不是很懂,里面有一些我什么没有看懂的诗句。
不过我看到家宝有生病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伤心,当我看到开心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开心。我的心情我完全是随着里面故事发展的'情节而跌宕起伏的,一直到最后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像悲哀。这么说是我在叔叔的书房里读完的,所以也叔叔特意跟我解释了一番。之所以会写这本书,作者主要想要通过这本书揭示当时他所处时代的黑暗,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别人表达了他的不满和愤怒。在里面我觉得最不好的情节也是让人最难过的情节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明明是真心相恋的,他们原本是可以成为一对夫妇。但是因为长辈的欺瞒,在拜堂成亲的时候贾宝玉却和薛宝钗结婚。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的欺瞒让贾宝玉最终决定出家当一位和尚,也导致了贾家最终的破落。读完之后,我不仅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感到悲哀也为他们之间的命运而感到惋惜,痛恨。正是因为这种黑暗旧时代的传统观念才让这种相恋的情人被迫分开。
林黛玉也因为受不了件事情的刺激而去世,明明是想恋的两个人却要承受着阴阳相隔的痛苦,我想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也让我看透了旧时代的黑暗,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
《《红楼梦》》读后感篇2
我是觉得曹雪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喜欢,他对林薛两人的塑造都花了大力气,我也是两个都喜欢。玫瑰和莲花只要看,不需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种极其不同的性格。他们的性格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但却很真实,是立体的人物。
象有人说,林妹妹只会伤春悲秋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我记得当初黛玉一个人进贾府的时候,小心谨慎生怕行差踏错一分,还有仔细观察众人行为调整自己习惯来融入贾府。后来,她一个无父无母的女性,在贾府这种深宅大院生活(周围都是些捧高踩低势利嘴碎的人),除了贾母能偶尔照顾到她,没有人做她的依靠。身为一个女子,寄人篱下,没有任何经济基础,除了有尖刻的保护色,我想不到她还能做什么。
薛宝钗,父亲早早就死了,哥哥是个不中用的,母亲耳根子又软,她又怎能不小小年纪就有城府。但是我记得,她细心帮史湘云张罗诗会;她以自身事例耐心劝导黛玉不要看那些杂书;宝玉为黛玉起的字‘颦颦’唯有她叫过;黛玉的病需要燕窝(还是人参?),她得知后就从家里带去给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以往),还有一次冒雨送过去。她的城府能让她成为那个时代合格的媳妇人选,能让她进后宫。她这样才能在那个时代站住脚,还提携家里。她是商人之女,务实才最重要,不是吗?
宝钗需要一个知冷热的人,我觉得很对。在原著中,宝玉不正是一个知冷热的人吗,所以宝钗喜欢他是很自然的事。
《《红楼梦》》读后感篇3
在这一回中,写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情景。书中写道,周瑞家的由于要回复王夫人,而王夫人恰好在薛姨妈处,于是周瑞家的便来到薛姨妈处,见王夫人与薛姨妈详谈甚欢,便来到薛宝钗屋里,而此时的薛宝钗正在屋里与丫头描花样子呢,可见此时的薛宝钗已将全部心思用在家计上。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其实薛宝钗给人的感觉便是冷的,不知是药的作用,还是她本身就是冷的,她不像林黛玉那样用自己的心去生存,而是使劲压抑自己。而这种世事洞明的冷是可怕的,这也是贾宝玉对她敬而远之的原因了。
林黛玉病了,贾宝玉总是很关心,立刻去看,而薛宝钗病了,贾宝玉却是派丫头去看,自己以读书着了凉为由不肯立刻前去。
而这时王夫人听到有人说话,便问是谁,周瑞家的便进去交代自己的差事。有时候,我也在纳闷,一位青春靓丽的千金小姐最后居然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人世间的.温情,出家为尼,有人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孤僻,其实不然,同她玩的智能儿虽然是个尼姑,却是个多情的尼姑,这在后来还要提到。而这次智能儿来贾府是她师傅带来的,她师傅独自留下她与惜春玩。惜春母亲不详,只知道她是贾珍的妹妹,从小在荣国府长大,估计母亲也是很早去世,而父亲却成天与那些道士混在一起。
然后周瑞家的便来到王熙凤家,那一阵笑声让我们感到此时王熙凤与贾琏正是夫妻恩爱时节,贾琏对这位娇妻可谓百依百顺,即王熙凤判词中所说:“一从二令三人木”中的“从”,于是周瑞家的给了王熙凤四支,王熙凤让平儿拿出两支给秦可卿。
正当二人准备回去时,偏偏出现了宁国府管家派奴才焦大送秦钟回去,而焦大偏偏醉了,在外面大骂。而焦大的醉骂让我们从那高高的围墙外面看到了整个贾府的腐朽,“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这句话让我们想起冷子兴的话“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而焦大的悲剧让我想到了许多开国功臣的悲剧,这也正是焦大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篇4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在王熙凤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
王熙凤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王熙凤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通过冷子兴之口对王熙凤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王熙凤不过。”
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外祖母相见,老祖宗将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黛玉却是初来乍到,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
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王熙凤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王熙凤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
《《红楼梦》》读后感篇5
对宝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她固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也受到了封建权力的压榨,应该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宝钗很少直接鼓吹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反映出她的真实个性。外表上“随分从时”、“装愚守分”、“罕言寡语”,显得“肃静严厉贤淑”风采,但实际上她“好风凭仗力,送本人上青云”,袒护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荣国府这人情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连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风雅”,“会做人”。
“会做人”与她“温顺敦朴”的外露特征相交融,使得她为人人所夸奖。“不关已事不启齿,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准绳,使得那些素日里做着丑事的封建主子们赞她“会做人”。例如:贾母给她做华诞,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爱好说了一遍,结果“贾母愈加喜好了”。
宝钗不只会做人,并且经常借“做人”的时机来显示自己的才干。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先通知湘云从自家带工具来请大师,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木樨。”外表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但实际上倒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冲击。她处处当心,处处为了奉迎贾母而安插,见的宝钗是如何“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特性就是虚假,她说过,对僧人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以为是乱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从头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引起宝玉留意后的,再将金锁从里面的红袄上掏将出来。
宝钗“做人”是胜利的,也留给人们一点启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要向宝钗学点好的东西,认真加以进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读后感篇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本《红楼梦》写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道尽了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犹如一场声势浩大的梦,指引着我一次次不可抗拒的走进,在一处处美奂绝伦的场景中穿梭,以探索之眼观看每一丝飘过大观园的微风,也怜惜每一轮皎月下的花影,每一位倾城的红颜……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智干练,阴狠毒辣的凤姐;有气质脱俗,坚韧干练的探春;多愁善感,心性高洁的黛玉;同情心强,平易近人的宝玉;大方得体,圆滑隐忍的宝钗……
木石前盟是前世的机缘,神瑛士者无心之举结下了一段风月奇案,说是前世注定,只怕造化弄人,有缘无份,有缘无份,亦未可知,毕竟,这“宝玉”本是顽石不通灵,“假作真实真亦假”,这其中的前缘种种,谁人辨得清?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宝玉初见黛玉,一眼相知,便勾起了这段前尘因果,两人相识,相知,自有一段奇妙的情缘,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互生爱慕,尽管宝玉如何疯如何闹,黛玉如何哭如何怨,那又如何?他们还是抵不过一纸父母命,一句媒妁言。那个时代,世道固然,奈若何?只叹制度封建,荼毒人心……
书中是这样形容薛宝钗的,“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谓黛玉所不及。”“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她,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是长辈们喜爱的孩子,他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行诸生色;可喜之人,亦未见亲密之情。能审时度势又能善待众人,这是宝钗得力之处,也是我敬佩之处。
宝钗恪守礼教,在自己的心魂世界里,犹如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无垠的沙漠艰难前行,她本是十六七岁的妙龄少女,应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奈何罪恶的封建礼教将她培养成世故圆滑,看他人眼色生活的封建女子。
她的情,本在胸膛中炽热的.燃烧着,在生活中强烈地显现着,在那个时代强烈的迸发着,然而,她硬生生地抑压着青春的萌动,极力掩藏着,最终将自己塑造成冰冷的时代产物,宝钗表面虽冰冷,但内心是柔软的。当她看见宝玉挨打,黛玉哭得梨花带雨,宝钗又何尝不是心如刀割;明知宝玉爱的是林妹妹,却义无反顾地在贾家败落之际嫁给宝玉,只为与他同守贫贱,抚平他内心的创伤……用情如此之深,却仍未得到爱情,落了个红颜薄命的结局!令我心痛不已,感慨万分,都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我宁愿你不那么懂事,自私一点,多爱自己一点,也不至于此!
红楼没有如果,一切是天定,世道之下亦如此,奈何卿命薄如此,只道造化弄人,亦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篇7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感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感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感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读后感篇8
掩卷沉思,不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物。结海棠社,作菊花诗,葬下花的灵魂,躺在石头面上,作着红楼梦。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八月十五夜,聚坐高台,你我二人独立廊外,静赏那寒塘冷月,鹤影花魂。天上月色正浓,台上鼓声不断,一支绿叶显现贾家难。月下影还倾,暗藏聆听,惟懂我意。
黛玉一生清苦,不容这八月十五分外明下的热闹。留下一丝清风,随着湘云听那笛声而去。花随风落,水听影动。花好月圆?明月如此圆,天空好似一幅重水墨画,灰黑相间,映得人间树影沙沙。风吹阵阵,柳絮已不飞,空中撑起纷纷花魂。伸手,躺入它的怀中,放手,进入它的世界。笛声幽幽传来,衬着十五的'月,寒了凸碧的塘。蒙蒙然,好似一场千年大戏的开始,呜咽,难以诉说这故事的情怀与意志。二人独立高台之上,对面是一枚古典的明月冉冉升起。文雅似娇花照水,举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黛玉与湘云压韵、作诗。斑斑驳驳的树影在颤动,点点轻花打在水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怎样的意境?是怎样的情谊?花魂鸟魂,梦魂心魂,随着那流逝的月,不变的历史而去。用文雅的新辞在厚重中吟唱,又有谁呢?明月高悬,终究逃不过落下的一刻。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嫩花经不住风的摆弄,纷纷飘落下来,洒落一地,惊醒了沉溺在书中的宝玉。宝玉是个护花之人,见眼前此景,不忍花儿就此了却此生,将她撒入水中漂流干净。黛玉走到这里,见他如此护花,便带它一起入土。他掘土,她撒花,他看着花,看着她,心里是什么感觉,傻傻的他不知道吗?“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即使深埋细土,风流清韵不变,清高无争仍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今一切似乎和那葬花陨落。“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到最后又剩下谁,又剩下怎样的故事?
袭人来叫他,那一声,不知是惊了他,还是惊了她。他笑着离开,她黯然失色。果真,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