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方式,读后感是对阅读的升华,让我们的思维与情感得以自由流动,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了童年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1
今年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高尔基写的《童年》,我感触很深。
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暴躁,仅有外祖母疼爱他。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厌恶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来描述自我的童年。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俄罗斯的面目。高尔基的童年是多么悲惨呀!
想想我们此刻,依然有着贫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也有一些贪污的官员。但我们孩子的童年却变得越来越幸福,都被父母宠着,要什么就有什么,比较高尔基的童年,我们此刻的孩子比他们幸福多了。
高尔基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经常受欺负,还经常被毒打,而我们此刻也许都能够动手到长辈了,的例子就是我堂姐的儿子。由于是儿子,所以几家人都十分的疼爱他,他也变本加厉起来,一不满足就哭;心境不好就打。有一次到他家去,姐姐正抱着他,他突然就扇了姐姐一个嘴巴,我们都很惊讶,他才四岁就会打人了。之后,我们才都明白他身边的亲戚基本都被打了,包括我。
那个年代的俄罗斯虽然挺黑暗的,但我想也会出现孩子打父母的现象,但也就一两个罢了。
父母越是疼我们就更应当回报他们,不让他们对我们的期待落空。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2
天气阴沉沉的,巷子里散出一股臭水的味道。几个乞丐正在挨家挨户地乞讨。几个人刚从酒馆里出来,嘴里还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酒味。路边,几个小孩儿正在朝乞丐们扔着石子,回应他们的是一阵阵谩骂。忽然一辆马车飞奔过去,溅起了一阵水花……
这是19世纪俄罗斯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小镇上偷窃成风,几乎每个家里都充满了争吵和家暴……这一切如同一幅来自地狱的浮世绘,真实地描画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画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绝大多数的俄罗斯底层人民就在这样的悲惨环境中生存着。而在《童年》中,外公正是一个典型。
他可以为了一匹布被染坏而把自己外孙打至昏迷;却也能在'我'躺在床上时来陪我,给'我'讲故事。他能往外婆的头皮里插进发针;却也会温柔地教会'我'识字。
外公就是俄罗斯底层小市民中的一员,会为钱昏了头脑,但有时也会露出可爱的一面。他也能说出让'我'十分重视和珍惜的话,'你学着自己把自己安排得尽量好一些,对你很有好处'.'我'认字认得很快,结果外公对我越来越关心,揍我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依我看,他倒是应该打得更多一些的:因为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胆子也更大了,开始越来越多地触犯外公的规矩。然而外公通常只不过骂两声,拍拍我就算了。
'外公却更干瘦了,棕红色的头发变成灰白颜色,绿眼睛总在疑神疑鬼地东张西望。'在'我'目睹继父对母亲的虐待,不得不最后又回到祖父那里以后,八十岁的他已经越来越糊涂了。
俄罗斯底层市民的悲惨生活促使他们变成了这样。既压抑而又坚强,既邪恶又善良。如同北国的寒冬,既阴沉而又寒冷,在绝望中又隐约透着希望。
比如,'好事儿'.'好事儿'是一个研究科学的知识分子。但在那个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好事儿'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院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个‘好事儿’,谈论他时都带着嘲笑的口吻:那个整天快快活活的军人妻子管他叫‘白粉鼻子’,彼得伯伯称他为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叫他魔法师、共济会员。'尽管这样,但'好事儿'仍然没有放弃,一直执着地坚持研究。
'我和他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他是我在自己亲爱的国土上所结识的无数的最优秀人物中的第一个人……'
除了'好事儿',我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光明:外祖母、'我'的父亲、赫里桑夫主教、与'我'一起捡破烂的小伙伴们……他们都是这本书中浓厚的黑暗里隐含的一抹亮色。
'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因为生活的穷苦、贫困,俄罗斯人一般都像小孩似地喜欢拿忧伤来寻开心,并不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羞惭。'
'忧伤就是节日,闹火灾就是狂欢,在好端端的的脸上加个伤疤也成了点缀,这是他们在无穷无尽的操劳中磨练出来的……'
这是俄罗斯底层市民的悲惨生活,如同一幅来自地狱的浮世绘。作者为什么要细细描摹这些铅一般沉重的回忆呢?因为只有深刻认识这长久存在的真实,才能够从心灵中、从生活里把它彻底铲除。更加重要的是,沉重的生活虽然压扁了无数美好的灵魂,然而整个俄罗斯人的心灵仍然朝气蓬勃,他们正在不断战胜那些丑恶,而且一定能战胜它们。
是的,无论我们生活的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新鲜、健康和富有创造性的事物仍然透过土层在发芽生长。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在唤醒坚不可摧的渴望,向往着光明的生活复苏!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3
我手中的这本《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的,蒙台梭利一开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她创办“教育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
这本书中,蒙台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儿童对“秩序”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如果这种秩序被打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换保姆、脱穿衣服、移动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等这些秩序的打乱,儿童都能敏感的感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喜欢重复性的活动,对于喜欢的活动,他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反复操作进行,并在这种重复的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人绝不应该去取笑或打断孩子的工作。
我觉得蒙台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制出了各种适合幼儿操作的蒙氏教具外,还有一项就是幼儿关键期的确立,配合幼儿不同的关键期进行适时的教育,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有出色表现的原因吧!对于这一点,我想任何一个蒙氏教师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现的各种现象,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依据孩子的敏感期,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4
?童年》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写的。小说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环境很是让我辛酸:在他3岁的时候,阿廖沙的'父亲因病去世了,他便跟着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外公是一个性格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敢是十分粗暴、自私的人,甚至连他们的儿女也是这样。在这个家里,只有外婆疼阿廖沙,但外婆没有权。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尽了苦。外公经常狠狠地打外婆和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一场。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谁不觉得恐慌不安呢?谁又能够坚持得了呢?但是,阿廖沙却奇迹般地坚持了下来,只不过,留下了一个充满黑暗的童年。
读了《童年》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伤心了,阿廖沙天天忍受着这样的痛苦,天天被他粗暴的外公狠狠地打,甚至连两个舅舅和他们的儿女们也不放过一个可怜的阿廖沙。每次看这本书,都会有一种让人想流泪的感觉,就算是一个男人,我相信看完之后鼻子也会酸酸的。当外公把阿廖沙打得没知觉后,我真是怒发冲冠,恨不得跑进书里替阿廖沙好好理论一下。阿廖沙最后还是奇迹般地挺了过来,真为他高兴啊。同学们,如果换做你们,你们能挺过来吗?阿廖沙是坚强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坚强,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话,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但是,我们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困吗?不,我们没有。我们有些人在家里还是独生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高尔基从7岁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奶奶一起生活。别的小朋友都有新衣服,他却没有,他只有几件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和奶奶,而是更加努力的读书学习,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和奶奶。读到这里,我的脸红了。我在想,高尔基在那么艰难的生活下都能坚持生活,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的生活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们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教导讲课,回家也有大鱼大肉等着自己享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每年不但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而高尔基那个时候呢?几乎都有人欺负他,伤害他,骂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嘛呢?啊,高尔基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也能成为人才,真让人佩服。如果,我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真的都不知道该怎样生活下去了。因为我们现在过得真是太幸福了。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如今的幸福,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当然,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就像高尔基一样,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持好好学习和生活,长大以后,尊敬教我们的老师,孝敬生养我们的父母和关心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在我童年时代,为我默默付出和给我幸福的人。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6
最近读了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一书。
小说以阿列克谢的视角,讲述了他的童年生活以及身边人给他带来的影响,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苏联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以至于他们以虐待为乐。
阿列克谢幼时因丧父(因为染上霍乱而死)随母亲投靠外祖父一家,外祖父的一家充满着黑暗、仇恨。而外祖母却是阿列克谢小时候生活中的一束光。在这个充满污秽的家庭中照亮了他的内心,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常常给阿列克谢讲关于人性美好的故事。但却对外祖父无比纵容,对他的一些恶习不加阻止,有着封建妇女思想。
小茨冈是阿列克谢进入外祖父家后接触最多,且较喜欢的人。他很善良,天真,活泼,有着小孩子的脾气,阿列克谢很喜欢他,在阿列克谢遭外祖父打时,小茨冈用手臂帮他挡下来。最后,在帮助阿列克谢的舅舅搬十字架时受压而死在阿列克谢面前。
后来,外公卖掉房子,搬到另一处居所时,认识了房客“好事情”,他是一个孤僻的知识分子经常做一些奇怪的实验。刚开始,他不喜欢阿廖沙,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经常在大自然中静静地陪伴对方待很长时间。他对生活有通彻的理解和深刻的感悟,教会了阿廖沙很多道理。但除了阿廖沙,没有人喜欢他,最终被外祖父赶走了。
在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后,他与外祖母住在一起。为了赚钱,他常常与一些伙伴去捡东西卖。而这些伙伴同时给他的生活带来一丝光彩。
阿列克谢的童年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他经历或目睹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使他从小就无比成熟,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更加透彻。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7
童年如光,给人带来美好的憧憬;童年如海,翻动着我们快乐的回忆;童年如歌,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快乐音符。
?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高尔基,这本书就是由作者高尔基的自身经历所写的。《童年》这本书的主人公——阿廖沙的凄惨遭遇,表现了俄国社会的残酷、野蛮、愚昧,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幼小的阿廖沙就忍受着社会生活的残酷和遭遇。
在我的童年里,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只想依赖着爸爸妈妈为我遮风挡雨,而阿廖沙从小爸爸就去世了,妈妈把他送给外公抚养,但外公很凶残,只有外婆一个人对他好,想到这,我对我的任性感到羞愧。
作为新一代少年,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不会再惧怕苦难、惧怕失败,因为这些与阿廖沙的悲惨命运比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我们要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展望未来;我会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因为我已长大。
读了童年读后感篇8
大家一定都看过《童年》吧!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在我11岁生日时,父母送了我一本《童年》。我爱不释手,立刻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这本书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写的,书中记录了高尔基幼年时期的生活。
作者重点描写了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外祖母、阿廖沙,因为外祖母善良、勇敢、乐观,从不向困难低头,坚强地承受着生活中的各种考验,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讲不完的童话故事。则因为阿廖沙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有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这个片断印证了外祖母勇敢的特点。“你怎么不把他夺过来,嗯?”“我给吓住了。”“白长这么大的个子!不嫌害臊,瓦尔瓦拉!连我这个老太婆都不害怕!真不害臊!……”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她相反,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逃避,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
我还喜欢阿廖沙对劳动和劳动者尊重的行为,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不能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破坏了别人的辛勤劳动。这本书的文字准确而富于形象性,运用了寓意、讽刺等语言手法,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文章中还有一些精辟的用语,既意味深长,又富有哲理性。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地把自己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作了一个对比。阿廖沙童年时期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而我们的童年时光要比阿廖沙美好得多。我们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还能得到好的`教育,使我们懂得了丰富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美好、幸福的童年。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受益不小。阿廖沙和外祖母的精神与品质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读了童年读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