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正能量,我们可以先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的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朗读的观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朗读的观后感篇1
2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朗读的观后感篇2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的观后感篇3
一位镁光灯下的明星,很难把她跟山区女教师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地在广西山区支教,至今已坚持九年,每年都至少待一个月。
娱乐圈向来是是非之地,浮躁之气盛行,人人都想着如何成名,如何捞金。在这样的圈子,常常会迷失,身处其中的江一燕学会了一直抽离。
明星愿意把时间用到山区的贫困孩子身上,实属难能可贵;而一年年地回去支教,坚持近十年,可以说是“做着伟大的事情了”!
出爱者爱返,福往者福归。在奉献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爱的回馈,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小江老师”。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朗读的观后感篇4
昨晚,《朗读者》第一季最后一期的主题是:青春。青春是什么?或许你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球迷期盼已久的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终于现身了。
在节目中,1960年出生于天津的郎平谈起了她作为女排队员时那正青春的年月。比如,提到当年的训练,她说那时候自己184cm的身高,是队里最高的。比起类似于古巴,美国的这些队,中国的队员很娇小。所以那时候找的都是男陪练。
郎平讲到自己被排球砸到脸,笑称现在记忆力不好可能跟那时有关。我记得有一次有个教练站在高台上打,前排拦网的人判断错了,一下子闪开了。球就啪一下呼到我脸上。当时觉得不是疼,而是脸都暴了。后来瞳孔都放大了,脑震荡了。
2013年出任女排总教练,郎平花了好长时间下定决心。当时我看女排的情况不是太好,我就想我能把她们带到哪里。这一批运动员对我来讲已经很生疏了。她觉得缕不出头绪来,而且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可是郎平想做一点事,哪怕是留下一些经验,带一带年轻教练。
现场,中国女排队员、天津姑娘魏秋月和她的队友惠若琪、袁心玥、徐云丽,四位女排姑娘朗读流沙河的《理想》献给郎平指导以及女排的前辈们。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女排姑娘们用泪水和汗水铸就未来,她们坚定执着,女排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郎平朗读勃兰兑斯的《人生》献给一直支持着中国女排的人。
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青春是由汗水浇铸,青春因梦想延续。郎平,就是一直迎向岁月激流的拼搏的铁榔头!
在这期节目的最后,
那些许久未见他们,
那并不遥远的声音,
带来了更多的感动!
你觉得青春是什么?
它是韩美林 《初恋》中乍甜还酸的青苹果的美好;
是冯骥才《哦,中学时代》中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的坚决;
是贺敬之《雷锋之歌》中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的磅礴;
是钱谷融朗读鲁迅的《生命的路》中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的不停止奔跑。
青春也是马识途《七律•西南联大老同学京门聚会》中韶光一去如流水,岂忘风雨喜同舟的感叹;
是漫画家方成笔下的青春万岁;
还是余光中《民歌》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自豪,
以及乔羽作词的《难忘今宵》中青山在,人未老的青春不朽!青春就是希望和无悔的选择!
五四青年节当天,《朗读者》节目组专程来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为冯骥才先生录制他亲自朗读的青春话语。
谁也不能回到过去。只有抓住自己的今天,自己的现在,才是最现实的。而且我还深深地认识到,青年时以为自己光阴无限,很少有时间的紧迫感。如果你正当年少,趁着时光正在煌煌而亲热地围绕着你,你就要牢牢抓住它。那么,你就有可能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你如果这样做了,你长大不仅会做出一番成就,而且会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选自冯骥才《哦,中学时代》
人生旅途中磨砺是一种庆幸,它会让我们愈加成熟,青春的美好正是在于它的不拘泥于形式,只有这样才会让生命迸发出无限的光辉!
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也纷纷现身,一起致敬青春!在这些不同的青春中,我们或许能看见自己,或是回忆起一些早已忘却的记忆。青春不散,朗读不停!
朗读的观后感篇5
在最新一期以“勇气”为主题的《朗读者》中,影视演员江一燕朗读起陈忠实的《晶莹的泪珠》,以此献给自己儿时的老师和一群大山里的学生们。其实,江一燕有很多的身份,演员、音乐创作人、写作者、摄影师,还是一名坚持了十年之久的支教老师。前晚,在接受全国媒体微信采访时,她说,小时候是个孤独的孩子,“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好的老师,那时并不知道那段时光会带给我什么样的结果,也是长大后才明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是很深入在心底里面,就像一粒种子一样”。
适逢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周年,江一燕在节目中朗读其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以示敬意。文章里的女老师以晶莹透亮的泪珠,给予陈忠实继续学习的勇气,正如女老师之于陈忠实一样,一位名叫章燕的老师,也在江一燕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章燕老师教会了我坚持,让我有勇气登台跳舞”“小时候的我是孤独的,但是老师一直陪伴着我,她让我变得更开朗”。
可惜的是,章燕老师在江一燕初中时因病离世,但江一燕为实现老师追求舞蹈最高殿堂的心愿,一直努力,最终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并带着勇气一直走到今天。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接触到一群孩子,“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之后,江一燕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山区的孩子身上,“我觉得大山里的孤儿心里面真的很自卑、很伤感。我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到山区,也可以让他们觉得不是孤独的,我希望能够给他们很细小的一种信念,是一颗我曾经心里也有过的小种子,因为我知道那种爱,那种温暖,它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采访中,江一燕说,不排除将来参与有关支教角色的作品,“那我就是本色演出了。尤其支教这件事情,我认为是很严肃的,那个时候我真的完全不是一个明星了”。
朗读的观后感篇6
时隔一年,《朗读者》又和大家见面了,不知道这一年大家过得怎样,是否别来无恙?”董卿的开场白亲切如初,书信体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个老友在和自己对话。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扎龙湿地第三代守鹤人徐卓、篮坛名将姚明、企业家宗庆后,五位嘉宾的人生经历和经典文字的力量,产生了化合和叠加,带给了我欢笑、感动和思考。坐在董卿对面,许多平凡的生命绽放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物理学家薛其坤是第一位登台亮相的嘉宾。他出身山东农村,小时候上学时,课桌是劈开的树,但他却有一个朴素的科学家梦。三年考研,只身赴日本读博,读博6年后才接近儿时那个朦胧的梦……这个梦,许多人在小学时代的作文里写过,但真正让种子发芽继而长成参天大树的又有几人?
薛校长朗读了《礼记·大学》节选,这是《朗读者》的舞台上首次出现文言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当代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的校长,朗读《大学》非常契合。
第二位嘉宾徐卓的名字有些陌生,但那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是年少时听过的。依稀记得这首歌讲的是一个女孩为了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故事。记忆中的那个女孩就是徐卓的姑姑徐秀娟。令我感动的是,徐卓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转学到了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毕业后回到了扎龙。她觉得,她和爸爸做着同一个事业,就好像爸爸还在她身边??
姚明笑着回忆说有一年夏天,听到了耳边传过的呼呼风声、球鞋在地板上的摩擦声、篮球进筐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美妙的声音让他喜欢上了篮球运动,我突然觉得这个2米多的大男人变得柔软了。
宗庆后让我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生活穷苦,在生活富裕了之后依然保持创业之初艰苦朴素作风的初心。
他是《朗读者》舞台上第一位讲一口方言的嘉宾,他和董卿的对话轻松诙谐。比如,他说创作时,会在豪华笔记本上打个草稿,还会挑个日子。他比喻自己初初写作时,是一个流寇,后来回到老家,才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学革命根据地——秦岭。
“我的心中流着一条河,岸田上有一群人,那是家乡的河流。我记得,永远地记得……”
这是《朗读者》第二季的主题曲《一幅画》简单朴素的歌词,很喜欢它缓缓流淌的旋律。伴随着胡德夫浑厚的嗓音,主持人董卿翻动书页说:文学创作可能只是一部分人,阅读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朗读的观后感篇7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20xx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翻译对他来讲是一种别人无法剥夺的精神上的快乐,是他自己喜爱的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老就是这样的学者。
由许老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别人认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长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我的脑海里,鲁迅先生和许老的影子重叠了。他们都是高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学者,他们都喜爱自己的价值,并且,用这价值给社会创造出精神的宝藏。我们也会铭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来还有一点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我们长大后能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朗读的观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