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细致的读后感,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分析能力,读后感写作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有力手段之一,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1
在文章的最开始、布尔金说的那句话就让我的心狠狠的颤动。 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的死不禁让他感叹,他说:“有些人生性孤僻,他们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
是的,别里科夫的一生就是如此的,畏畏缩缩的不敢前行、他将他的所有东西都放在套子里、因为他害怕失去。他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也许是为自己的胆怯、为自己对现实的厌恶辩护吧,他总是赞扬过去,赞扬不曾有过的东西。他有一个古怪的习惯──到同事家串门。他到一个教员家里,坐下后一言不发,像是在监视什么。就这样不声不响坐上个把钟头就走了。他把这叫做‘和同事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连婚姻也弄得他不得安宁,天天夜里都睡不着觉,结婚的决定更使他像得了一场大病,他消瘦了,脸色煞白。这就是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的那个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的形象。那个畏惧生活的人,带着深深的悲哀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份可悲的结局不禁让人沉思。
他原本可以每天过得很轻松,因为他有着好的工作和优厚的收入;他原本可以和朋友侃侃而谈、拥有令人羡慕的友谊;他原本可以拥有一份算得上美好的婚姻,过着幸福的婚后生活;他原本可以带着笑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可结果呢?这些“原本”没有任何一个成为过他一生中的一部分。相反,他患得患失的生活让人看着可笑的同时也升起淡淡的同情。
他的这一生如此悲哀究竟是为什麽呢。因为他不懂得感恩。他不懂得感恩生活带给他的一切,他只是懂得索取,他向生活无尽的索取着他的所需。他患得患失,他担心有一天生活会抢走他的一切,可他却从未想过,生活给他的已经如此之多。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就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一般,总是在担心自己即将失去什么而忘记了满足现有的生活,忘记了蛇吞象的道理,忘记了只有眼前的才是最真的。 有些时候会听到母亲向父亲抱怨。抱怨父亲的工作太过忙碌而没有时间陪她一起度过更年期,抱怨父亲总是乱花钱,抱怨父亲不陪她上街,抱怨父亲总是不主动做家务……还有更多更多的抱怨,在我看来其实也不过是一些可有可无的生活琐事罢了。母亲的`抱怨虽不像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对生活的绝望和小心翼翼,却也是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自己的原本应该幸福、安宁的生活。这让原本就因工作忙碌而烦躁的父亲愈加的烦闷,而烦闷的父亲也必定会让处于更年期的母亲变得更加的心烦,结局呢,不用想也是知道的吧。夫妻间的感情必然会受到影响,家庭的和睦必将受到破坏,更有甚者会有着更加悲哀的结果。 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真的有那个必要么?
淡淡笑着拉开抱怨的母亲,看着她不解的目光,轻声解释道:“难道你希望爸爸才刚刚到家就又想要出去么?想要说些什麽的话不如安慰父亲工作幸苦、问问他是不是有些什麽不顺心的事情啊、爸爸那么幸苦的工作、一定有很多话想要和你说的。”说完看着母亲若有所思
的脸孔惬意的笑了笑,不由在心里打趣自己,这算不算是缓解了一场家庭危机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吧。明明可以轻松解决的事情却被我们因为某种理由死死抓住不放,等到事情演变到了最不想看到的结局时有会开始哭诉,“生活带我不公,不是我不够努力,只是老天不放过我的一点小错误。”这样的说法让人发笑的同时又不免觉得嘲讽加同情。并非是生活对你不起,只是你太不知足;并非是老天不放过你,只是你自己不肯放过自己;并非不可以过得更好,只是你偏偏走上那条无论如何也回不来的不归之途。解决这一切、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感恩。
感恩父母,让自己拥有了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感恩朋友,让自己的一生不会孤单;感恩爱人,让自己感受到了最最温暖的呵护;感恩师长,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富有深度;感恩对手,让自己不断的记得要努力;感恩生命,让自己拥有享受生活的基础;感恩生活,让自己可以活的多姿多彩。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2
我读过一篇文章,叫《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的人。他是我爸爸的一个朋友。书上说:“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带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弄得他六神不安。”
他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这种人心理上不快乐,老想着隔绝人世,不乐观。听见流言,说是中学出了事,他就一个劲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
是啊,装在套子里的人太多疑,太小心,太封建,太悲观,太谨慎。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
这种人性格孤辟,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
?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一万余字,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借中学教师布尔金之口讲述有关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直接截取了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姑且不论这种删节是否会偏离契诃夫原作的主旨,就直接截取的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而言,笔者以为,课文删掉了几处精彩之笔,令人感到实在可惜。
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我们现在的时代也一样。虽然说追求民主,但真的是这样吗?也许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明显了,但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当今的法规、校规就是最好的例子。里面规定的一大堆东西,难道就没有套住我们吗?在中国式的,很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强制的,把唯一的标准答案强加给了孩子,不再给他们想象空间,让他们一成不变。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了,思想,行为都被装在了套子里。
其实,我们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3
?装在套子里的人》俄国作家契科夫著作,塑造出一个特点奇怪、性格孤僻的人物——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之所以奇怪是他性格做事的与众不同,他总是会给自己制造出相应的套子,哪怕是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他的怀表等等一切一切都能装在盒子中,坐马车时要把车篷支起来,甚至睡觉时都要把自己蒙起来,他的物品在套子里,他的生活装在套子里,他的人亦装在套子,正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他在套子里无限的死循环中直到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
他生活的真是“别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他自己为自己设计套子真是安全的地方,仿佛是与世隔绝了,他乐意,他愿意给自己加上实在而虚伪的外壳,他处处小心,小心以至于喘不过气来,给人心灵、思想极为沉重的打击,只是因为他在辖制着大家,这样一系列打击下,他惧怕一切,在沙皇专制社会背景下,他更是一名受害者,在走向末日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文章的重心在于别里科夫那被禁锢的思想: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套子,似个无底的深渊,吞噬万物,包括人的思想和灵魂,束缚住后一定无法挣脱,“守旧”思想的顽固与执着,这里已不单单是别里科夫,思想似乎长了腿,相互之间会传染,小城人们被控制了漫长的15年,小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漫长的15年,成了习惯,便很难再去改变,社会病胎里的产儿,苟且偷生蜷缩在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他们都封闭自己,战战兢兢面对一切,有的`人,形体活着,思想没有了自由,那么无异于行尸走肉了。
不曾知晓生活中有过多少“别里科夫”,至少在那时的俄国,黑暗污浊政治空气,有多少人灵魂麻木,将自己送入了死亡的套子,有进无出,这样的人我想应当是大有人在。
第一缕开放的阳光,穿透了乌云的密布,射在了俄国的一片净土之上,那所谓的套子,黑暗中束缚的魔爪,已被驱散匿迹了,阳光真灿烂,照耀下大地的人真美丽。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4
契诃夫不愧为短篇小说大家,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中,却塑造出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套中人”形象。“棉大衣”、“灰色的鹿皮套中”、“黑眼镜”,别里科夫那苍白、抑郁的脸仿佛已经从纸中浮现出来,让我们细细打量,尝试着去体会他的一切。
别里科夫这样的一个人居然是一位语言教师,这样的情节令我费解。但转念一想,也许正如作者所说,对古代语言的教学,“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是他“套子”的一部分。多疑和病态担忧也是他鲜明的性格特征之一,在法规的层层环绕之下,他会感受到安全和舒心。平日里人们普通的娱乐方式他敬而远之;在校园中,学生的闲谈也会令他惶恐和不安;甚至在教务会议上,与他朝夕相处,一同工作的教师们也被“压得透不出气”。他就像一朵乌云,走到哪里,就要给那里的人阴沉的情绪。
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准备结婚了!我想他的未婚妻必然是一位快乐的女子,不然怎能在“乌云”边久待呢?但是,漫画给别里科夫带来的压力还未消除,他就亲眼目睹了华连卡骑车时快乐的样貌。这对于“套中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刺激了。他被迫理解着新世界带来的一切新事物,这让他恨不得将自己永久地封存起来。但是,未婚妻对他的“背叛”令他好不容易感到一丝快乐的生活被更深的忧虑所充满,我想,这是别里科夫永久无法改变的事实,况且他也无心去改变自己,融入新的时代。
他们感情的决裂也无法避免,也许是柯瓦连科的推搡,亦或是华连卡那爽朗的大笑冲破了别里科夫内心中最后一点犹豫。他同时也绝望了,对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活着对他来说是痛苦的,是奢侈的,在坟墓中或许会给他更多的安全感,一种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慰藉。
别里科夫不是孤独的,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必定有无数的套中人在痛苦的活着,他们相信套子,和一切能够包裹住他们的东西,那能带给他们安全感。他们的悲哀之处就在于他们所要冲破的东西正是他们所依靠的东西,他们的人生必然不会快乐。甚至在现今的社会中,依旧有无数人给自己带上各种各样的“套子”,或大或小,但却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失去它们而导致安全感的丧失是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
别里科夫的安全感来自于“套子”,柯瓦连科和华联卡的安全感则来自于变革,这令我不禁想到,我的安全感、现代人的安全感又来自何处?它们是否也像别里科夫的一样脆弱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5
契诃夫以漫画、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一可憎的可恶的、可悲的可叹的人物形象。其装束、言行、思想、生活方式极其怪异、荒唐、可笑,仿佛是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所到之处弥漫着腐臭和阴郁,为了防止自己接触阳光、新鲜空气而被迅速风华成粉末,他不得不用裹尸布把自己密封起来,装在套子里。接着需要做的是把小城变成棺材,让所有的空气和呼吸静止,让所有人习惯于呆滞和封闭,让所有人和他一样,变成只会呼吸不会思想的行尸走肉,变成只会听从驱尸法师指令,一跳一跳毫无表情,行进在末路的僵尸。他还真担惊受怕地得意了一些年,用苍白的小脸和沉痛的叹息辖制了这座城市,用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为城里人的手脚嘴思想戴上了锁链。人们屈从了,不敢快乐……如果说别里科夫在一开始在人们的眼中还是一个奇怪的异类,被排斥嘲笑,那么,如今的小城里的大多数人一被同化,抵触和反抗在恐惧中一点点消失殆尽,不敢做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的灵魂已经被摄取,只剩皮囊。笛卡尔说:认识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思想而伟大、高贵。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笼子里而失去自由飞翔时,当人缺少了灵魂和思想的支撑时,将万劫不复,人已经不是人。这是一座永无天日的死城,连丧钟都没有。
别里科夫真的具有魔力,真的很可怕。他不是像孙悟空一样,把一根汗毛化出多个别里科夫去管制小城,也不血淋淋地咬上谁一口,只是定睛一看,便摄取了那人的灵魂,多了一个同盟者,成几何倍数增长。武力压制毕竟是辛苦的,反抗更加激烈;思想同化却是事半功倍,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对付那些真正的异类。投降吧,抵抗无益,清醒的人越来越少,孤独很痛苦,不如一起麻木,又少了恐惧的折磨。这多想鲁迅写的旧中国,因愚昧、思想被控制而麻木,自觉地遵守,维护那个置人于死地的秩序,吃人,也吃同类,被吃。然后,看大戏一样,舒服一时,如同吸血鬼一定要嗜血才不至于灰飞烟灭,他们也要嗜血,找一些乐子,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别里科夫被画了漫画,嘲弄一下,多有意思,就是愿意希望看到他更加苍白的笑脸,尴尬的窘态,有意思,他哆嗦了,他愤怒了,还无计可施。于是有人极力地怂恿他恋爱、结婚,要看一看动了情的小别会闹出什么笑话以飨观众。果不出所料,又有点出乎意料。不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浪漫爱情佳话,是丑态百出、花样翻新。先是漫画让他窘迫、然后骑自行车事件让他心神不宁,然后是与科瓦连科的冲突,被推下楼去,最后是华联卡的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这回可看了个过瘾,他们把小别推上舞台,又在他的脸上涂一点白,再涂一点红,让他在聚光灯下表演,他一次又一次想逃到台下,又被一次一次推上来。真是不负众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波澜,是茶余饭后的好谈资。不想,竟死了。没关系,再从他们之中找一个,这种人经过多年培养,数量众多。生活不停,就会好戏不断。
但我看到的不是喜剧而是悲剧。不希望从你的眼里露出狼一样的绿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醒来时,不希望我们的身体里流着的是僵尸的血,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北岛说,“我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6
套子是一个吃掉自由的枷锁。被套子套住的人就像生活在一座围城里,不明白外面的世界是多么自由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就应生活在又保守又虚伪的套子里。
拿《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来说,他一生生活在套子里,每一天做什么事情都是忐忑不安。没有人能够跟他很舒服地沟通。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从这句话我们能够感觉到,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多么可怜!生活在他周围的人会受到他的影响。这样看来,套子周围的人似乎比套子里的人更可怜,因为他们更没有自由。
生活在套子外的人不像生活在套子里的人一样默守陈规,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像爱迪生一样不断地发明创造新事物;像蔡伦一样不停地尝试新东西。他们的生活是充满期望的。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把自己的生活装扮得既有创意,又有韵味。
为此,我们得从虚伪的套子中出来。首先,不要每一天都是杞人忧天,心里总想着事情坏的方面。其次,思想要有翅膀,勇敢地向前飞。而不要被别人称作是个保守、落后的人。最后,不要虚伪,与别人真诚交往,当然,这需要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态度,也就是要懂得与别人很好地交流与沟通。
原文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在内心深处,别里科夫对感情不无渴望,但是他身上既有的套子(如刻板的生活习惯,对生趣盎然的感情生活的恐惧等)太厚重,他无力挣脱,他怕承担结婚的义务和职责,他怕结婚会闹出乱子。试想,一个连婚姻的义务和职责都不敢承担的人,他的心灵该是到了多么麻木枯竭的地步!第二处正是对别里科夫这种心理的细致刻画,描述了别里科夫对待婚姻感情的态度,表现了他的性格分裂,进而昭示读者:别里科夫既令人可笑,又是一个杯具人物。
总之,我们要寻找自己的自由,寻找自己的朋友,寻找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些只要一种方法从套子中大胆地走出来!
契诃夫小说的语言风格是机智、含蓄和冷静的幽默,平而不淡,浓而不烈。但笔者以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个例外。作者似乎在刻意追求一种荒诞效应,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把它作为一篇荒诞小说来读也未尝不可。试看小说中的五组荒诞组合:
1.强大与弱小。
别里科夫是一个令人畏惧的人物,凭借着旧制度和旧传统辖制着整个中学乃至全城,何等强大而威风!但同时,别里科夫又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他谨小慎微,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但他还是战战兢兢、六神不安,整天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貌。促狭鬼的一幅漫画就让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面前,他也不堪一击;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死在他恋爱对象哈哈哈的笑声中。把强大和弱小融合在同一人物身上,这是小说的荒诞组合之一。
2.虚无与真实。
别里科夫是一个被夸张变形的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并且必须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甚至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原型,但作者刻意渲染、夸大变形,让别里科夫成了漫画人物——一个从生活习惯到思想行为都完完全全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而使别里科夫成了顽固守旧的符号和代名词。但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校长的命名日宴会上,他被华连卡迷住了,他挨着她坐下,露出甜甜蜜蜜的笑容;开始恋爱后他把华连卡的照片放在桌子上,最终差点结了婚;他慎重、多疑并且唉声叹气;他有自尊心,受到促狭鬼的捉弄和柯瓦连科的训斥后心慌意乱;他被华连卡大笑后无地自容,从此再也起不了床。他有自我的思想感情、独特的个性和生活逻辑,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所以,别里科夫既是一个虚无的符号,又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虚无与真实,是小说的荒诞组合之二。
3.合情与悖谬。
别里科夫恋爱并且结婚,这本是合情合理的事。他自我也曾说华尔华拉。沙维希娜(指华连卡)我是喜欢的,我也明白人人应当结婚,并且他又差不多天天跟华连卡出去散步,可是他认为他和华连卡的事发生的这么奇突,以免得日后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就要惹出麻烦来了之类的谬论为由拖延婚事。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谈话,自以为是正人君子善意而诚恳的忠告,他煞有介事地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说,俨然一本正经的样貌,但他的确定和逻辑是荒谬的,他认为中学教师骑自行车是不成体统不合宜的,太可怕了;他的逻辑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期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仅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别里科夫的言行合情而悖谬,这是小说的荒诞组合之三。
4.新潮与守旧。
别里科夫是一个顽固守旧、谨小慎微的套中人,而华连卡是外地来的新派人物,她那么活泼,那么爱热闹,动不动就发出响亮的笑声,两手插着腰,走来走去,笑啊唱啊,跳跳蹦蹦,是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作家把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凑在一齐,意在制造荒诞。于是,一边是华连卡骑着自行车兴高采烈地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一边是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一边是华连卡纵声大笑哈哈哈,一边是别里科夫滑稽的脸相。恋爱双方一个新潮,一个守旧,这是小说的荒诞组合之四。
5.哀伤与欢乐。
葬礼,本来应当有哀伤的氛围,但作品中这样写别里科夫的葬礼:这时候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暗自庆幸最终装进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似的。是啊,他的梦想实现了!老天爷也仿佛在对他表示敬意,他下葬的那天天色阴沉,下着雨;我们大家都穿着雨鞋,打着雨伞。其中的讽刺可谓辛辣和浓烈!紧之后写到,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原本应有的哀伤、故意表现出的忧郁与内心的快活引人深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