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抒发内心情感和想法的文章,一定要想好了再下笔,心得体会的写法类似于总结,写心得体会也是抒发我们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篇1
亚当斯密一生就写了两部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位绅士花了31年时间5次修改该书,还希望死后在墓志铭上写上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安眠于此,可见该书倾注了斯密一生的精血并且他以此作为自身最高荣誉。
看完本书仿佛喝了一碗加了藏红花和参鲍胶肚的不加盐的鸡汤,容我慢慢消化。历时整一年多读完斯密这部号称前后修订近三十年的著作,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思维的精细度宛如发丝!论述各篇的关于各类人类情感的缜密逻辑和细致程度让人赞叹斯密卓越的情感体察力、合理联想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许多于他本人不可能体会的情感道德问题也被如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精确地展现出来,令人惊叹!
同样更令人赞叹的是斯密广博的各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知识,书中旁征博引了近200位哲学家、帝王将相、各类科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没有扎实的阅读功底和安静的求学之心是很难达到的。本书总结了多种哲学流派对道德情操的观点,并尝试了以自己的方式总结和提炼出来一套更适合的情感道德体系,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当然,本书因其涉猎的范围和侧重点并不大众,需要积累多一些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流派知识会有益于对本书的理解……并不听任自己受其处境必然会激发的那些散漫的激情所摆布,而是按照他内心的那个伟大居民、那个神一样的人所指定和赞许的那些受约束的和矫正过的情绪来支配自己的全部举止和行为,这样的一个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的人,才是热爱、尊敬和钦佩的唯一真正的和合宜的对象。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篇2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篇3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篇4
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对该论点,他依次运用了互动原则、累积原则,以及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观者保证了社会的价值观,并预言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下,人类社会的理性标准与道德底线将长期保持稳定,即使发生偏差,也不会完全扭曲。
读完《道德情操论》已经是距离借书的第四天。在花园里翻完最后一页时。看见坠落的树叶都产生同情心。我有了变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样。推荐你也一起欣赏,你绝不会后悔!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篇5
这本书我采用在喜马拉雅fm上听书+重点章节阅读完成。这是一本由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完成的伦理学经典著作。说实话,这本书能听完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地挑战,由于翻译版本与实体书版本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外文化的差异,自己的知识面,论据来源等等……只能算马马虎虎应付性地听完一遍。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接着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天,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每一个人都要面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关心自己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情而诧异。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逐渐失去了道德对人的约束。如果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就会磨灭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
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地演绎着。我们应该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随波逐流,随意下结论,要有自己的道德情操。读《道德情操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反思,道德的重整。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事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这也为我们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亚当﹒斯密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也很深刻,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理解皮毛,以上就是我肤浅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大家多多包涵。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篇6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篇7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六次修改他的《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出发,探讨了善恶、美丑、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概念,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和谐发展的奥秘。
这本书在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标方面发挥了更根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个人面临的变化多端的社会地位,贫富差距逐步扩、,企业改制改革成败、股票市场非理性繁荣等各种问题,并且人经常生活在权力,自私、虚荣、嫉妒、仇恨、贪婪和背叛不道德的情感包围着,因此更渴望公平,正义,感恩,宽宏大量的,慷慨、正直、节俭、自制等的人性美德。
?道德情操论》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意识的束缚,不伤害他人,而是要全力以赴帮助他人。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操始终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这种朴素的人类情感,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运行,甚至一个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作者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真正地向公众分配,就会在道德上不受欢迎,也会有风险,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亚当斯密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思考和借鉴。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论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
他认为同情心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是社会生活中自然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后他引出了一个常识:相互同情的快乐,增加快乐,减少痛苦
他说:首先,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幸福产生影响;其次,它对他人幸福的影响。
读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我深受感动。众所周知,道德和法律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疗保险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人与人、社会与人、社会与社会的情感无处不在。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感悟的,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光明的启迪,可以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道德情操论的读书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