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读后感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得好的读后感可以引导更多人去探索这本书的内容,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书中的重要观点和细节,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传承》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承》读后感8篇

《传承》读后感篇1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回首过去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多少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为了换来我们民族的荣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像春潮般温暖着我的心。“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成为我奋斗的目标。

我们中国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七十年前的那些日子,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三十五万无辜的南京老百姓们,成为了疯狂的刺刀下的牺牲品。更早一些,北京圆明园,一个当时世界的博物馆,就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烧毁,付之一炬。

屈辱的历史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虽然已是过去,但却成为人民永恒的回忆。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作为新一代的蓬勃少年,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自己的成长发展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不能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我们是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我们需要时刻爱自己的祖国,将祖国文化传承一代代。时刻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自强有为的爱国人,无时无刻不把祖国大事放在心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要勤奋学习,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让我们在学习中要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功夫,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报国,先要学习;每天学习一点点,就是为祖国献出力量的一大步。

遥想曾经,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未来的烛光已经点亮,需要新一代的我们在这光亮下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断成长,报效祖国,为了祖国的明天。

未来,为了祖国,我将会有所作为。当我的生活中充满着一种渴望,想去看到未来祖国的美丽,那美妙的事情就会出现:平凡的生活变得非凡。我会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做一名时代新人。

《传承》读后感篇2

读了《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如此多姿多彩的!

最近春意盎然的四月,迎来了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三月三”。

“嘿,什么水面打跟斗嘞,嘿溜溜啰……”早上,阳光明媚,国旗飘飘,校园里响起了我们全校师生嘹亮欢快的对歌,在大队部辅导员杨媚老师的安排下,全校师生分成了两个阵容,满怀激情地玩起了刘三姐对歌。杨老师还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了“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对学校“三月三”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三月三”活动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活动有“走木板鞋”、“跳竹竿舞”、“抛绣球”等等,我和小朱、小渝来到了木板鞋比赛场地,这个比赛要三人三双脚同时穿上一双长长的木板鞋,一齐以最快的'速度走向终点,考验的是三个人的配合呀!马上就轮到我们上场了,“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就一起念着口号:“一、二、一、二……”一上左脚二上右脚。刚开始我们可能没把握好节奏,让四(2)班的同学领先了,慢慢地我们掌握了节奏,速度快了起来。忽然,一声“哎呀”,吓了我一跳,原来是前面领先的四(2)班团队摔倒了,惹得全场哈哈大笑。这时我们知道机会来了,“一二一二……”我们喊的口号更加紧凑,“踏踏踏踏”的板鞋声有节奏地响起,“快点,快点,快到了……”旁边是老师同学的鼓励声、催促声,我们仨都紧张得不得了,但都不敢喘半口气,在前面的我死死地盯着终点,近了,近了,耶!我们赢了!掌声、欢呼声响了一片,原来团结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也许这就是“三月三”活动的意义。

天空是那样晴朗,太阳是那样热情,照得我们的脸红扑扑的。竹竿舞场地有节奏地发出“啪啪、啪啪”的声音,抢绣球的同学玩得不亦乐乎,金色的、红色的绣球满天飞,整个校园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正如读本所说:“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传承》读后感篇3

每每当我看见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心里便充满了自豪!是啊!如今的我们已从以前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体育强国;从以前的热血杀场变成了广场上和平的白鸽;从以前的忍气吞声变成了如今的趾高气昂!

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起来了!祖国如今的强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江姐宁死不屈的决心,靠的是雷锋舍己为人的爱心,靠的是周恩来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我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要从上一辈人手里传接创建祖国的重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终要以自己的付出赢得祖国的美好未来!

学习是祖国交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不辞辛劳的完成它!童第周、李白、李阳、李清照他们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清照幼时因女子不能读书痛苦不已,却也连遭父母的反对,于是她白天买好书和油灯,晚上便把门窗密封起来,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让父母发现;李阳上学时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好,尤其是英语,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他却没有放弃,决心要学好英语,于是,每天凌晨起来便大声练习英语发音,不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他的口袋里装满了练习英语发音的小纸条,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他终于成功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他当时在天安门广场教数万人练习英语发音的场景,如今的他以用“李阳疯狂英语”的口号教会3亿中国人一口流利的英语,并被人们亲切的称为英语复读机。

童第周曾经说过:“天才处于勤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每个人也可以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不能奢求现在的自己为祖国奉献出太多,却可以让未来的自己为祖国而奋斗!

同学们,让我们挺起胸膛,做好准备创建祖国未来的使命!让祖国的明天以我们而辉煌!

《传承》读后感篇4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风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中华人民。我们的能力令人钦佩,我们的智慧令人景仰,我们的道德品质更是令人敬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著称, “谦让”似一缕春风吹到每个人的心中。古今“谦让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中的“六尺巷的故事”让我为之一震,谦逊、礼让更是铭记在我心中。“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讲了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为了墙基争地界,打起了官司,双方各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后来家人飞书告诉张英,张英看完来信后释然一笑,挥笔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将墙后移了三尺,吴家为之感动,也将墙后移了三尺,因此才有了现在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张英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之争,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谦让,比如不小心碰到别人,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问题,但往往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也有过这样的事。

那一天,英语课上杨老师在讲解试卷,当我正专心致志地研究错题时,我旁边的李宇辰同学不小心把我的试卷碰到地上,她用脚踩着还给我。看着试卷上乌黑的脚印,我怒火中烧,一股憎恨的情绪油然而生,我拿过她的试卷,“嘭嘭”踩了两脚……最后,我俩都被老师批评了,并且写了一篇反思。

现在想来,如果我当时不冲动,而是把脚印给擦去,一起不愉快就避免了。如今,我下决心养成谦让的好习惯,不冲动,不辜负中华优良传统,做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张英那样谦逊、礼让,我相信,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传承》读后感篇5

夜已深,天空中铺满了繁星。我还在书桌前不知疲倦地读着《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几个小时过去了,不知不觉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但我的脑海中却像电影般放映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中华民族创造的无数的辉煌成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人物们创作了许多著作流传至今: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还传到了西方——那就是“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样子,下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目标是使中华崛起,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书法家。虽然这个目标在他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渺小,但我会努力地实现它。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被赞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现在的书、材料都是由打印机打印,不用手抄,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书法的用处越来越少;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把这项传统文化学好,想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的我天天练书法,但还是不够美观。要是参加比赛的话很难得到高级别的大奖,所以我要坚持不懈地练。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捧着我的书法作品去领取奖励呀!上个学期,在学校的硬笔比赛中,我已准备充分,但还是只得到了二等奖。不过,我不气馁,心想,别人可以得一等奖是他们刻苦练习才写得好,这一等奖其实是证明了他们刻苦努力的结果,是一种荣耀,只要我不放弃,坚持练习,一定能不断进步的。所以我现在要加把劲儿练习,争取下一次比赛名列前茅。机会终于来了,去年暑假的时候,得到广西要组织开展西南部赛区的书法比赛的消息后,我就努力、不停地练,最后虽然只得了三等奖,却让我感受到了努力的收获,也让明白练习书法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得大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今后,我要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书虽然已经读完了,但是思考还在继续,书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我回味无穷。

《传承》读后感篇6

“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读着《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的这些“中华好诗文”,我精神振奋;当看到《黄香替父温席》、《闵子骞代弟留母》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时,我热泪盈眶……读着读着,不由想起了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长得挺漂亮,高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很有神采,脸上总爱挂着三月桃花般灿烂的笑容。妈妈勤劳善良,对人十分热情,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妈妈对外婆的孝顺。

外婆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很不幸的是唯一的一个儿子却因生病夭折了。后来外婆抱养了一个儿子,盼望着老了能有人照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这个舅舅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他嫌弃外婆老了,干不动农活了,便另立门户,将外婆分到一边,什么也不负担。 没办法,已出嫁的妈妈、大姨、二姨只得一起来照顾外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外婆砍柴挑水,洗衣做饭,栽种庄稼。在生活上,妈妈对外婆更是悉心照料,经常给外婆送吃的'穿的,给外婆购买生活用品,对外婆嘘寒问暖,为外婆煎药熬汤,几十年如一日。因为这样,外婆的生活还算平安,外婆很欣慰,妈妈也很高兴。

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将右手腕摔成了骨折。妈妈知道后,立即骑上摩托车将外婆送到医院就诊。医生将外婆的手腕接好,上了石膏夹板,用纱布系牢,挎在脖颈上。临出院时,医生一再叮嘱妈妈说,外婆年纪大了,恢复要慢一点,右手不能乱动,要多炖点排骨汤给老人家喝……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外婆,妈妈索性将外婆接到家里来了。妈妈不仅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都给外婆炖排骨汤,还做些别的好吃的给外婆吃。每天妈妈都给外婆洗澡、换衣、喂汤,有时还陪外婆聊聊天,给外婆捶捶背……转眼一个月了,妈妈带外婆到医院复查,医生指着新拍的片子说:“没想到恢复得这么较快,这么好。”要知道,这都是妈妈悉心照顾的结果呀!

妈妈,您是我心中的榜样!虽然我也帮您一起照顾过外婆,虽然学习之余我也帮您做了一些家务活,虽然我也为您端茶倒水过,但我做的与您比是微不足道的,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像您一样,做个孝顺的女儿。

《传承》读后感篇7

同志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红色基因的时代剧本。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学习,我认为,就是要向他那样做人、做事,积极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学习,争做“有信仰”组工干部。信仰坚定,才能发自内心地做到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尽忠职守。自从参加工作辗转过上十个部门单位和地方,始终勤奋工作在一线,去世的前三天还在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专家论证而工作到深夜。没有坚定的信仰,是不可能做出如此的表率。学习,就是要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时刻以为镜,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夯实理论基础,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争做“有担当”组工干部。“为官避事平生耻”。面对繁重的工作,宁可让身体透支,也不会让工作“欠账”。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等,不管有多难,从不退缩、从不推诿,总是以极其负责的精神勇挑工作重担。学习,就是要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学习,争做“有情怀”组工干部。“一条毛巾、一双解放鞋、一双雨鞋、一顶草帽”,是留在人民群众心中最生动的形象。他的一生,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工作之中,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像他那样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学习,争做“有气节”组工干部。不管身居什么岗位,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底线,用他的一身正气,为党员干部树起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模范标杆。学习,就是要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戒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不为名利所缚、不为利所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底线。

《传承》读后感篇8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五千年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一大批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人物,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出身贫穷,没有依靠,无力上学,但他十分勤奋好学。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盘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之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辛,但他毫无怨言,能专心读书,并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终成伟大的政治家;匡衡凿壁偷光,勤奋好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失学,但仍坚持自学数学,终成我国杰出数学家……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勤奋自强的光辉。

我们现在的孩子,被父母宠成了小公主小少爷,在家中有父母悉心照顾,学习上还需要父母督促,大部分同学经常因为看电视、玩电脑入迷而忘了写作业,记起来马虎应付,以致于上课没精神……相比古人的勤奋好学,我们怎能不感到羞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更应以勤奋和刻苦为舟,在茫茫学海中,早日驶向成功的彼岸!

《传承》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传承精神的作文7篇

学生传承演讲稿5篇

文化的传承作文优秀5篇

红色传承文化心得体会7篇

文化的传承演讲稿7篇

传承红色精神心得体会6篇

颂传承演讲稿6篇

传承优良家风的演讲稿5篇

写文化传承的作文7篇

与传承有关的演讲稿6篇

《传承》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