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分析了教学情况后,我们才能写出优秀的教学反思,只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全面,我们才能让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植物角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植物角教学反思篇1
本学期,我进行了轮流试教。听课的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肯定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状态。整节课的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孩子们积极参与!尤其是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主的识字以及自信的表达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亮点一:在课的开始我和孩子们交流:你们喜欢旅行吗?你都是怎么出去旅行的?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同时激发学生学问的兴趣。就这样在课始就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头。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如果你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就认真的读读那个小节,并想一想它的办法好在哪呢?学生兴趣浓厚,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在课堂语言的设计上,无论是从问题的提出,还是小结过渡,都力求语言的精准和富有感染力,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亮点二:语文课堂主张抓住主线问题,以情为中轴展开学习。整篇课文以”你喜欢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什么喜欢”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为主线,重视在细节问题的处理。尤其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加深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于“四海为家、纷纷、带刺的铠甲”等词语的理解,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利用感官参与,做动作体验等等,教学的效果较好。
亮点三: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想,让他们说,尽量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的平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当点拨一下,巧妙引导。整个过程,我始终让学生说话,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重视语感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篇课文的内容很简单,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所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朗读的方法也多样化,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同桌互相读,教师范读,引读等,让学生读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读中悟情。
亮点四:巧妙拓展。让学生去发现。在整篇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种子办法,大家一起交流,并用自己续编一首诗,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亮点五:学生自主识字。这节课学文前,学生自己领读生字,每个孩子和大家分享了很多带有生字的四字词。(这一环节的让孩子们积累大量的四组词汇,两字词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查四字词,这样的学习更有层次,对于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好处。)四字词交流后,学生又自主的提醒大家哪些词易出错,请大家注意。这个环节马上让学生学习生字有了重点,对于易错的或多音字,教师都会在这个环节重敲,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
亮点六: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所以整节课的学习都是面向全体学生。从领读生词到按顺序发言,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都站起来回答了一个问题!真正达到全员参与。
亮点七:课堂上生成的环节教师能够抓住并利用。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度、课堂驾驭能力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讲到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纷纷出发,体会纷纷时就下课了,为了让学生体会的更深刻,我让孩子们纷纷地走出教师,学生不知不觉得额就理解了这个词的用法。
虽然大家都肯定了这节课,但是,自我感觉还有不足的地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语文的思维也很重要,在学习蒲公英的种子时应该设计一个让孩子发挥想象的环节,让学生想象种子飞到哪里,哪里就安了家!这样不仅是想象思维的训练,也是以个很好的说话训练!如果这样设计,这节课就更加的丰满了,学习也就更深入了!
植物角教学反思篇2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石榴都靠动物传播种子,但又有所不同。
苍耳是挂住动物皮毛;石榴是娃娃在鸟肚子睡上一觉。豌豆靠弹力来传播种子。对于这些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这些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再理解感悟怎样传播种子,从而了解节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为今后理解段篇打基础。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媒体加深理解。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我告诉学生“词语宝宝要回家了,请同学们把他们送回家。”
“如果读好了,词语宝宝就回家了。”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为学生持续的阅读提供了内因条件。我把学生当作驾驶员,以对驾驶技术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使学生完全沉浸在送词语宝宝的乐趣之中,消除了学生对自己朗读水平的担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营造了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更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整个课堂,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很高,真正实现了“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但整堂课上完后我觉得我还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抢学生的话题,学生对一些字词的学习还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渗透,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是的,在每次课堂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下一堂课我会努力去做的。
植物角教学反思篇3
今天学完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在课文中我知道了蒲公英靠风来传播种子;苍耳靠小动物来传播种子;豌豆是成熟了以后经过太阳照射豆荚炸开传播种子。植物妈妈可真有办法呀!可是还有别的办法吗?
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家和妈妈一起共同查找了资料。还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知道了植物大概有这几种传播种子的方法:
一、风婆婆来帮忙。除了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以外,还有柳树、榆树、杨树等也靠风来传播种子,我们春天看到的满天飞舞的白毛毛就是柳树的种子。
二、随着大海漂流走。在海边生长的椰子树,椰子成熟时落在海边,随着大海漂流到别的岛屿,在那里扎根生长。就完成了种子的传播。据统计,全世界光是靠海流传播种子的植物就有100多种呢!
三、人有时也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比如:我们吃水果时,把果核扔掉,里面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萌发生长为果树,如苹果、梨、西瓜等。
四、动物也会来帮忙。动物的身上和鸟的粪便中,也都经常带着各种各样植物的种子。随着它们的频繁迁徙,自然就把种子带到了其他地方,如葡萄种子等。
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像豌豆一样果实成熟后,经过太阳照射,果实开裂后种子迸出,它的种子被送到四面八方,从而就完成了传播。如大豆、凤仙花等。
植物没有脚,可世界上到处都有植物的踪迹,它们好像能“无脚走遍天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植物妈妈有办法》呀!
植物角教学反思篇4
上课伊始, 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样的设计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质疑能力。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通过评读、 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3、4小节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这样的读、悟、演结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 -步的发展。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 我让学生收集植物, 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板书不够美观,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植物角教学反思篇5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无论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题眼就是“办法”二字,什么办法?即传播种子的办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读细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去探究文章所告诉我们的科学小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对种子传播奥秘的探索兴趣即好奇心,运用留心身边事物、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很重要。本文的教学要尽力外延,由内而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到自然中去观察发现,或者翻阅书本搜集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种子传播的奥秘。
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读读课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课前会预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课中就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交流方式可以是讲解图片也可以用文字直接表达,课堂上无法全部完成的话就留着作为课外作业,把课内学习引向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的不错,课堂预设效果也能基本达到,学生在交流时列举了以下事例。
(1)蒲公英,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2)柳絮,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3)凤仙花,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虽然不是全部学生都做了这项预习,但在课堂交流时却的确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大家在看图听话的过程中都兴致高昂,相信有了好奇心与探索的兴趣,本次课结束以后没有进行观察与搜集的同学也会主动去尝试一下的。我希望达到课堂学习虽然结束了,但课外的学习与延伸还在继续,在学生心中留下的除了语文知识还有好的习惯及主动探究事物的好奇心。
植物角教学反思篇6
?植物妈妈有办法》本册书第一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读起来充满文字情趣的儿歌。儿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内容层层递进的文风,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喜闻乐见,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是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兴趣的好契机,也是教学生做个善于观察的人的好文本。
一、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在统领全文的问题设计上比较成功,我设计的问题是:“植物妈妈们都有自己的办法让孩子旅行,那么你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抓住了全文的重点,对学生学习课文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的比较紧凑,能够首先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然后理清课文的线索。接着利用多种形式读课文,使孩子在读中体悟和理解课文,并且培养爱自然科学、愿意做个认真观察的人的情感。
3、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我运用了表演法。因为我的学生都是二年级的孩子,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鼓动他们读课文的情绪。所以我设计了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你会怎样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土地?学生的表达和表演是多彩的,有的学生张开双臂做飞翔状,有的孩子做降落伞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和妈妈告别,等等。这样,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相结合,利用知识经验进行在加工与再创造。这样,帮助学生更乐于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儿歌的含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民主的教学气氛。
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我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作为教师我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学习课文“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在感知内容的意思时,作为教师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5、另外,这节课,我抓住了学生的质疑,深化了对仔细观察大自然好习惯的。借此机会,我把课文学习与用心看周围的事物之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结合到学生的现实中,就是要注意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去感受生活。可以举例说明,从未知植物妈妈的好办法到已知的过程。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深受启示。
二、本课的缺憾。
设想是美好可行的,但,毕竟是一种教学实践,难免出现偏差和不妥之处。例如:
1、在学生汇报“我知道的植物妈妈的好办法”时,我没能认真地聆听学生的讲解。不够注重细节,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和失去了一定的指导性。在学生讲“芨芨草”的时候,其实应告诉他们学名是“凤仙花”。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保证教给孩子们的都是正确的、科学的知识。
2、当学生缺乏朗读技巧的时候,我的示范不够,以后要对范读课文一节多加重视。也可请“小指导员”进行引导。学生不敢对某一知识进行提问和展示时,教师可以自行指定等。可见运用机智方面还需要自我发觉和培养。
3.对孩子们搜集资料的知道不够到位,所以,有一些资料不够正确。
4.对生字的书写指导还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解上,没有能进一步的培养孩子的读帖能力。
植物角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