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的读后感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当我们阅读了有意义的书籍之后一定要写份详细的读后感,通过读后感,我对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兄弟》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兄弟》的读后感8篇

《兄弟》的读后感篇1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个兄弟鼠助人为乐,为了帮助他人。历经千辛万苦帮助别人的故事。

要是每个人都像兄弟鼠那样乐于助人就好了!但是有些人不但不帮助他人,还将别人的孩子给拐走。将这些孩子打断手脚、挖吊眼睛。并让这些孩子帮助他乞讨要钱,想想都觉得恐怖。还有一种人专门骗取他人同情心的人,你看见一个小孩走丢了,将这个孩子送回家里去。有可能你一进他家立,就将你给打晕了,等你醒来时身上的物品与钱却早已被人拿走。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上这没有同情心和不爱帮助他人的`人的当。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将走丢的小孩送往警察局。 每天,奶奶都很忙,不仅要打扫卫生还要种菜、烧菜、洗衣服……等等家务活。中午吃完饭,理完了桌子便下楼了。奶奶下楼了,看着奶奶下楼的背影三个兄弟鼠帮助他人的场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我就跑到厨房去,果然不出我所料。碗都还没有洗,我就将碗全部都给洗干净了放回橱柜。

从《三只兄弟鼠》这本书中知道三只兄弟鼠的善良与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乐于助人,而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如果我们也像这三只兄弟鼠一样话,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兄弟》的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我读了《兄弟情仇》这本小说。牧犬兄弟黑头和灰灰为了给独战野狼英勇牺牲的牧犬黑云报仇,牧工的儿子林达将黑云的儿子灰灰藏进了一个古老的陷阱里,希望传说中的驯獒法训出一只超级猛犬,不料,灰灰却堕落为比野狼还要凶残的牧场公害。而正常驯养的黑头却成为了一条优秀的牧犬。这就说明牧犬只有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才能重归物性。

兄弟之间本不应该成为仇敌的,但由于人为的因素,使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同胞兄弟反目成仇、颠沛流离。不过他们两个也有过齐心合力的时候,就是灰灰和黑头合力斗豹。兄弟俩斗豹成功后,两条狗又打成了一团,原来灰灰是想独吞黑花272呀!可是黑头却拼死保护黑花272,因为黑花272任由它吃奶,但它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善良得有些腼腆的兄长……灰灰很快就甘拜下风了,可黑头越杀越勇。灰灰看阵势不妙,落荒而逃……

作者不愧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这套“牧犬三部曲”,情节波澜起伏,主人公灰灰和黑头的命运云谲波诡,让人一读起来便无法罢手。透过一连串高潮迭起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牧犬兄弟虽历经苦难仍不屈不挠的灵魂,听到了一曲高亢嘹亮的男子汉之歌。

这本书讲述了灰灰逃入山林,沦落为一条野狗。黑头因替同伴复仇,遭人追杀,也被-迫出逃城市,黑头遭人诱捕,加入了一个马戏班。灰灰击败豺狗当上“豺王”之际,黑头逃离马戏班,随新朋友白丑去了它家,成了一条宠物狗。后来,灰灰在山中遭遇偷猎者,陷入了偷猎者布下的天罗地网……

也许牧犬根本不知道兄弟之间的情与恨,亲兄弟间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风打斗。灰灰成了牧场公害后,经常来骚扰牧场里的家畜,黑头是牧场里不折不扣的牧犬,见到外来侵略者当然会奋不顾身地保卫家畜。于是,兄弟之间的较量又一次拉开了帷幕……

后来,灰灰和黑头又迎战野狼。这次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替黑云报仇。以大获全胜的成绩告终。最后,灰灰和黑头不再是兄弟间的仇敌,它们重归于好,开始了新一轮的牧猎生涯。我被这对兄弟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灰灰和黑头这两条忠实的牧犬留下的是无尽的情感与意志。

最终,灰灰从偷猎者手下逃脱,继续它的丛林生活;黑头则带着它的新朋友白丑,回到了牧常

此书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少儿读物,故事情节生动有引人入胜,令人意犹未尽,一看便不会罢手,透过一连串高-潮迭起的故事,能我们看到牧犬兄弟虽历经苦难仍不屈不挠的灵魂,被它们所震撼。

《兄弟》的读后感篇3

故事先从小翼龙一家开始讲起:翼龙宝宝出生了,翼龙爸爸妈妈高兴得不得了,他们像任何一对用心抚养孩子的父母一样,精心地喂食、用心地爱护、尽心地教育着翼龙宝宝。爸爸教小翼龙本领,让他以后遇到危险时,可以逃走。而妈妈教他“为人”,要做一个善良的孩子。——因此,慢慢地小翼龙成为一个强壮的恐龙,同时也成为一个善良的恐龙。可是当有一天翼龙遇上霸王龙,善良的小翼龙开始以霸王龙的身份照顾真正的霸王龙,从而用爱感化霸王龙的故事。

读这个绘本,自然会冒出一个疑问:书名是《我是霸王龙》,为什么故事开头,讲了大段小翼龙的故事呢?其实,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妈妈为小翼龙遮风挡雨,用宽大的翅膀,更是用博大的爱为小翼龙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垂直的大雨在妈妈身上渐成了雨滴,似乎是妈妈的无微不至的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有妈妈的保护、守候。妈妈就像避风港,再大的风雨也能帮我们遮挡。

联系爸爸的喂食以及教他飞行,我们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悉心照顾、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份关爱、一种行为,让人感动。强壮的恐龙,面对粗暴可怕的敌人能够及时逃脱,学会本领就拥有了生存的必备技能,这很重要。“不管谁遇到困难,你都要帮助他啊!”沐浴着爱成长起来的小翼龙,后来也将这份爱传递给了曾经做过坏事的霸王龙,我们看到了爱的一种传承。

从翼龙爸爸妈妈的身上,我们能学习如何做父母。尽管心中有着很多不舍,但爸爸妈妈还是选择了离开,安静的夜晚背后是牵挂、担心、舍不得种种复杂的不平静的心境。如何做父母?爱孩子就需要放手,需要给予他飞翔的空间。爱是给孩子自由,让他经历风雨的磨练,自立自强,孩子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和父母不断分离的一个过程。

《兄弟》的读后感篇4

牧犬三部曲包含着《兄弟情仇》《独占苍穹》《欲火重生》这三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两只牧犬出生长大的故事。

“灰灰”和“黑头”,原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但由于人为的因素,两兄弟反目成仇,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灰灰经历了牧犬———恶犬————野犬的变化,从牧场来到城市,最后又回到牧场。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牧犬兄弟历经苦难但不屈不饶的灵魂。

作品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牧犬只有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才能重归物性,找回自然本色。字里行间大呼回归人性。有时,人性的丑恶让人性不如犬性。动物与人一样,同样是生命,同属于大自然。作为万物之灵长得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的生命!

我们还应学到的一点是,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不能只追利,而忘了或是抛弃了心中的真情真爱。牧铃可以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弃了城市,而你呢,当你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选择哪条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猎人和一条跟随他多年的猎犬迷失在森林中,他俩开始相依为命,寻找出路。几天之后,猎人和狗都饿得瘫软了,这时猎人有两个选择,一:和狗一起饿死,二:把狗杀死,吃了它的肉,然后继续寻找出路。他可能找的到。也可能找不到。

《兄弟》的读后感篇5

梦想使用追逐和努力地拼搏才能“抓'到的东西。有了梦想,人生的生活才会闪耀,'发出胜利'的光辉。对梦想的执着,只有努力会让自己的每一天发挥出光彩。

你还记得小时候追逐着断线的风筝,让大人们说我们长上翅膀,变成美丽的天使追上风筝。在那以后,对天空展现无尽的幻想,曾梦想着有一天人长上美丽的翅膀飞翔广阔无垠的天空。不错,他们就是莱特兄弟。他们对梦想的热爱是我们每个人所应学习的,看大街上的大人们的一张张疲惫不堪的脸,那就是他们在中途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你们可曾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在我们认为鸟类最会说话的是鹦鹉,但它是最飞不高的。莱特兄弟。不错,在人生的旅途,只说不做的人,他的梦想会离他越来越远,到最后变成了无目标的笨蛋。

我也曾经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生活很迷茫,但现在不同了,我的一直向前走,因为我知道我的梦想在不远的前方!我要奔跑起来,就像莱特兄弟将他们的飞机翱翔在那广阔无垠的天空里无尽的翱翔!他们将梦想抓住了,稳稳的抓住了。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能停留!也不能放弃!也不能休息!就像邓亚萍在信中写的一样我好像在攀登珠玛郎亚峰,我不能停留!一旦想好好休息,就会滑落谷底,永远不能到达顶峰!

梦想?在无尽的生命里永远伴随着你。

《兄弟》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青少年科普书籍——《莱特兄弟》。大家知道,莱特兄弟中哥哥是威尔伯,弟弟则是奥维尔。本书详细地描写了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起因、过程与结果。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兴趣改变人生,一个良好的兴趣经过努力奋斗最终会得到成果。

书中讲述了莱特兄弟为什么会有发明飞机的勇敢想法呢?因为莱特兄弟的祖先都是勇敢的冒险者,顽强的拼搏者。因此莱特兄弟得到祖先遗传,也具有机智勇敢的拼搏精神。莱特兄弟家有五个孩子,第三个叫威尔伯,第四个叫奥维尔,威尔伯和奥维尔与兄弟姐妹不同。其他孩子只知道读书,莱特兄弟却在课余时间做小制作,常有造飞机的梦想。虽然他们造飞机的梦想得到家庭的支持,但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他们只能以卖旧货维持生计,来成就他们制造飞机的梦想。终于有一天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制造完成了,但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只能是废铁一堆。之后,在兄弟俩的再三努力和坚持下,终于向世界证明了动力飞机的存在。在1912年,威尔伯逝世,36年后奥维尔也离世。航空界的两颗巨星殒落了,但他们的精神与智慧不断的激励着更多的科学家。

莱特兄弟造飞机的起因是因为对动力飞机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制造过程中努力坚持。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坚持,也不会努力,所以兴趣能改变人生。

生活中,兴趣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要坚持,努力去做。

《兄弟》的读后感篇7

看完了《兄弟》下部。

看得心里百感交集,对兄弟二人的人生感慨万千,此刻看到最后心里特别难受,无语而沉重。

脑子里老在想着这样两个问题:书中,宋钢与李光头的兄弟情遭遇了什么,走向了哪里?书外,每个平凡人的一生要遭遇些什么,要走向哪里?

兄弟!这个温暖的字眼,令人想到亲情,想到发小,想到死党。而这里,宋钢与李光头的兄弟情始于父母的二次组合——宋凡平与李兰的爱情,使没有血缘亲的两个孩子有缘碰到一起,成为兄弟。在动荡的社会中父母的悲惨遭遇下两兄弟患难与共,携手走过了一段刻骨的童年岁月,兄弟情在此种下后便根深蒂固。

接下来他们走过了断续相关的童年与少年时期,虽不在一起相处,却依然情意深厚,想想两兄弟那一个个温暖的画面吧:

宋钢和李光头相识后第一次分别时,宋钢和爷爷在一起,挥手向李光头和李兰道别,李光头被李兰拉着走去时一直扭头看着宋钢,看到远处的宋钢向他挥手,他的手也抬到肩膀的地方挥动了。那个时候,小小的他们对彼此已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宋钢带了五颗大白兔奶糖走了一上午的时间长途跋涉来看李光头,当时李兰怕李光头出门受伤把他锁在家里。两兄弟久违后再次相见时的那番兴奋完全溢于言表,他们终于在最后一个窗格互相看到时,宋钢仰脸对李光头说:“李光头,我想你了!”李光头也哇哇叫着:“宋钢,我也想你!”然后因为大白兔奶糖塞不进去,宋钢说你先闻闻。李光头闻着奶糖激动得一会儿哭一会笑。然后两个孩子隔着门板亲密无间的说起了话。一说说到了太阳西斜。这是一幅多么温暖的画面,无论是成年后的主人公,还是局外观看的我们读者,当返回来看到这一切时,简直无法不让自己流泪!

后来宋钢每次进城都会给李光头带去几颗大白兔奶糖,用梧桐树叶包好了压在门口的`石板下面。李光头看到奶糖就知道宋钢来了,便飞跑了去追他,在南门他们兄弟短暂的相见后又难过的道别……大白兔奶糖,如同电影的一个特写镜头,成为了兄弟间深厚感情的信物、纽带和见证。

李光头十五岁,宋钢十六岁那一年,李兰弃他们离开了人世。李兰去世前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说给他们两个人的:你们是兄弟,你们要相互照顾。第二句是单独说给宋钢的,因为李兰对李光头的不放心,所以希望宋钢照顾李光头。当时宋钢抹着眼泪点着头说:“妈妈,你放心,我会一辈子照顾李光头的。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会让给李光头穿。”宋钢将这句话不仅记在心里一辈子,也一辈子为此付出行动。

当宋钢的爷爷去世后,宋钢与李光头成了这个世界上彼此相依为命的人,青年的他们又得以在一起生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细心的宋钢掌管着两人的生活,粗犷的李光头在宋钢受到刘作家污辱时为他出气……兄弟两人依然亲密无间。

至此,我们一直为两兄弟的患难深情而温暖与感动着。

可是,任何人的生活都无法不被社会环境和成长后的复杂影响着,于是,宋钢与李光头的兄弟情在种种复杂起来的生活细节的介入中也开始复杂起来,众多其他不得已的情感开始在两兄弟间慢慢渗入:矛盾、尴尬、痛苦、无奈、压抑、背叛、伤害、愧疚……这一切与无时不在的兄弟深情撕扯着,纠结着,最终让两人都走向了崩溃:一个直接走向了死,一个苟且活着却亦对生了然无趣。

究竟是什么成为兄弟情意最终瓦解的杀手锏?

是在命运的捉弄下让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人后所遭遇的尴尬吗?

是组建家庭后的宋钢为生活所迫家庭与兄弟不可兼顾时的疏远吗?

是宋钢生活的潦倒与李光头发迹后的巨大差异吗?

是大起大落的李光头在巨富后顺应了众生万象的时代过上纵欲狂欢的日子后泯灭了人性吗?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又都不是!因为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尴尬,经历了多少次表面的分道扬镳,经历了多少生活的迫不得已无可奈何,但他们心里都装着彼此:宋钢结婚写礼单时对林红说:“这个世上我就一个亲人,就是李光头。”李光头落魄回来宋钢一次次将自己仅有的钱和粮票送给李光头,并天天中午跟吃不上饭的李光头合吃一盒饭。

而李光头在穷的吃不上饭时还没忘把自当宝贝的捡到的无针手表送给宋钢;李光头发了第一笔大财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宋钢,他穿上宋钢为他织的“远大前程船”毛衣,满腔热情的去找宋钢让他当“大副”;最后潦倒的宋钢无奈终于去找了巨富李光头,期待已久的李光头骂了宋钢无数个“王八蛋”,尽情宣泄那种积蓄已久又爱又恨的情感,给宋钢副总裁的职务,在不伤他自尊心的情况下拿钱让他去治病……这一切无不显示着,那份兄弟情其实依然在,一直都在。

可是最后,还是李光头拿一把刀生生插在了宋钢的心头上!李光头的确泯灭了人性,都说朋友妻不可欺,况且这是兄弟的妻子!再怎么爱,都不是理由!该怎么解释李光头最后的万恶行为?包括林红的!也许,唯有一种解释:在所有的人性里,在正直的光影下总暗藏着巨大的龌龊,一旦有了促成的环境,那龌龊便跳出来绑架了灵魂,任躯壳胡作非为!所幸,宋钢的死终于刺醒了李光头麻木的躯壳,破碎的灵魂在他身上得以复苏,兄弟情在伤痕累累后依然残存在李光头梦幻般的忏悔里……

《兄弟》的读后感篇8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兄弟》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飞翔的教室读后感6篇

金色鱼钩的读后感5篇

女儿的故事读后感7篇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6篇

逆而向上的风读后感7篇

金色鱼钩的读后感精选6篇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6篇

今年你七岁的读后感7篇

艺术故事的读后感6篇

读艺术的故事读后感6篇

《兄弟》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