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对书籍内容有更加系统和透彻的了解,读后感是我对书籍内在价值的挖掘和感悟,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奶蜜盐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奶蜜盐读后感篇1
细细品读了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奶”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描述的是对孩子的爱和陪伴,尤其孩子在婴幼儿时期需要母亲的陪伴。
“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即父母要时时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
“盐”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识的“盐”,在孩子六岁之后,父母要学会和保护自己的孩子。
奶——我家小宝现在七个月了,记得还是前不久的一天,我和宝爸带着大宝出去理发,小宝则放在家里由她奶奶带了。走之前,她奶奶抱着小宝和我们挥手道别,我笑着回应,刚开始,小家伙也对着我笑。待我们坐进车子后,小家伙便肃着一张小脸不再笑了。回到家,我问她奶奶小宝乖不乖,婆婆告诉我,我走后她带着宝宝去邻里家玩了一会,过不久小家伙便闹着要喝奶了。回到家,一个劲地东张西望找妈妈,找了会儿没找着,便哭了,我听了,心里顿时酸酸的。
张文质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本质的关系,甚至是神秘的、不可分割的。母爱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是最为亲密、牢固的,最不能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的确,生命之初的“奶”(爱的陪伴)对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蜜——我家大宝现在四周八个多月了,现在幼儿园的老师已经开始教小朋友们书写数字。前一阵开始教到数字“七”,老师在当天将写得好的小朋友拍下来传到了微信上,我一看,不由地惊讶和赞叹,几个小朋友都写得非常漂亮和工整,简直就像优秀的小学生写出来的字。再翻翻我家大宝以往书写的本子,有的写的大,有的写的小,有的还歪歪斜斜的,顿时心里有点"失味",不过一会便释然了。之后我便利用双休,陪着大宝练习写字。刚开始小家伙不怎么愿意,我便对大宝说“妈妈小时候也不会,不过后来妈妈多写写,就越写越好看了!”,小家伙听后,想了想便提起笔写了,不过写完半版就没耐心了,我便继续鼓励她,告诉她“宝贝写得非常好,妈妈相信你可以写好一版的,加油!”,在我的鼓励下,小家伙越写越好了,还整整写了一版的字,我真的为宝贝感到骄傲。
书中这样提到“要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一种推动力。”的确,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养分。
盐——书中提到现代社会要用新时代的方法,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更要孩子学会负责任,尊重老人,以及体会劳动的美德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有些父母经历了糟糕的童年,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万万不可将自己的糟糕经历复制在孩子的身上。书中还提到父母要将孩子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教孩子们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
张文质老师这样写道“孩子2岁之前,我们怀抱着他;孩子2岁到6岁,我们牵引着他;孩子6岁之后,我们与他并排前行。孩子12岁之后,他走在前面,我们跟随着。孩子18岁之后,他在远处飞翔,父母就成了守望者。”这段话很真实,却又给我们无限的启迪。
另外小锦囊中也陈述了好父母的三大准则,陪伴、耐心和鼓励,三个词却包含着很多。要做到很简单却也很难,为人父母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与孩子们一同成长。其实,在爱、陪伴以及教导孩子们同时,我们父母也同样获得了爱,智慧以及快乐。
不管怎样,我会努力地做一个好母亲。现在我的小宝儿七个月了,我会全身心地爱她,照料她,给予她生命之初的“奶”。我的大宝儿,正是享受“蜜”的时刻,我会不断地鼓励她,让她快乐地成长。待她们渐渐长大,我会给她们加“盐”,作为母亲,我会与他们一同成长,直至他们自由飞翔的一天。
奶蜜盐读后感篇2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两种营养:一种是物质营养,一种是精神营养。物质营养,比如:水果、蔬菜、肉类。精神营养,就是张文质老师说的:奶、蜜、盐。
奶
按照我的理解,张文质老师说的“奶”,从字面来讲,就是妈妈的奶水。从精神营养来定义,就是孩子0—6岁,妈妈无微不至的陪伴和关爱。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不但能提供奶水,而且能把孩子呵护的很满足。这样在妈妈的爱充分滋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有足够的安全感,表现得阳光积极,充满爱心。
如何才能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呢?
第一:提供健康的“奶”,从怀孕开始,妈妈就要调整好自我,以一种期盼的、包含浓浓爱意的状态来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孩子出生0—6个月期间尽量不要想着工作、或者与养育孩子无关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满足孩子和自我调养之中,自我调养也是为了给自己补充能量,妈妈状态好了,才能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和关爱。这段时间是孩子与妈妈的共生期,孩子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的,妈妈尽量满足,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
第二:孩子6个月到6岁期间,妈妈要和孩子一起生活,不要有两周以上的分离,要提供给孩子的成长一个抱持的环境:1,在孩子进步的时候,给予他认可和赞美;2,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他鼓励和支持;3,在孩子和妈妈相处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个精神空间,允许孩子的情感自由的、安全的流动(无论是幸福、悲伤、快乐、愤怒、安全、恐惧、骄傲、自卑等等),和妈妈的情感进行交流。
第三:家庭的其他成员,尽量支持和满足妈妈的需要。满足妈妈也是给妈妈补充能量,让妈妈以健康的状态陪伴孩子。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的爱人,这个角色特别重要,爸爸不但要给妈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自己也要学习如何养育孩子,持证上岗。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是上天赐予父母的一粒种子。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成长。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契机。没有孩子,有些父母可能就一成不变的老去。有了孩子,父母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次成长的机遇,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这方面来说,父母要感谢孩子,感谢他给我们自我改善的决心和动力。
蜜
我个人的理解:“蜜”就是来自家庭的对孩子的关爱,相对于“奶”而言,父亲的影响力愈加重要,不可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认可、赞美、鼓励、支持都是“蜜”。
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活出自我,积极进取,富有爱心的家长,和睦恩爱的夫妻关系,再加上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三者合一,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水到渠成。(父母的自我成长是树根,夫妻关系是树干,孩子的成长是果实。很多问题看上去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父母的问题,只是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
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孩子的成长是慢成长,养育孩子是慢的艺术。所以父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父母尽量都需要看到、感受到,并给予认可、赞美。这样不断被认可、被赞美、被祝福的孩子就能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成长中的挫折比较有耐受力,有勇气承担责任。有自己的主见,能够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敢于做出自己的抉择,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高级赞美的理解:先发现值得赞美和表扬的具体细节,目光平等对视(视觉的赞美),带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值得赞美和表扬的细节(听觉的赞美),倾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内心情感的赞美),最后再用身体语言(抱一抱,亲一下等)让孩子的身体也感受到爱(身体的赞美)。
比如,孩子让爸爸看他刚画好的一幅画,爸爸拿着那幅画,仔细的端详,发现色彩很协调,人物的眼神很灵动。爸爸蹲下来,目光和孩子平视,眼神的交流,面露欣喜,然后指着画,身体转到孩子身边,说:“爸爸发现你画的这幅画,颜色搭配很和谐,很有美感!嗯,你看,爸爸觉得画上的这个女孩眼睛特别有神,就像活的一样!”,然后,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哇,爸爸太开心了,你画的这么好!爸爸为你感到骄傲!爸爸太爱你啦!来,让爸爸抱一抱。”如果孩子没有表示出对爸爸抱他的抗拒,就搂住他,结结实实的抱一下。
这里有一个注意点:很多家长会在最后提出孩子的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孩子改进。这个千万不要和赞美连在一起,赞美就是赞美,单纯的赞美。如果夹杂着批评和期望,孩子会感觉到挫败或者压力。
下面我再聊一个关于专注点方向的论题,父母如果想提供“蜜”给孩子,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优势和正面价值上,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蜜”,提供给孩子。同样一件事情,比如:孩子有些内向,话不多,有些敏感。可能大家会认为这是个孩子的缺陷,大多数父母喜欢外向、阳光、积极的孩子。如果我们从另外一面看,内向可能意味着善于思考,专注力高;话不多,可能更擅长于倾听;有些敏感,可能意味着同理心高,感受力强。如果我们表扬孩子善于思考,专注力高,擅长于倾听,同理心高,感受力强。那不就是把“缺点”转化成优点,把性格转化为长处,把花粉酿成花蜜了吗!
奶蜜盐读后感篇3
作为一名家庭工,家庭的书籍读了许多,有不少是顺手翻翻随便看看。张文质先生的《奶蜜盐》,翻了几页,竟然有些爱不释手了,一口气读完,仿佛找到了一个知音,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奶蜜盐”,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让人看了便要想一探毕竟。原来笔下的奶,是父母要从满意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头,给孩子供应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环境;蜜,是父母的鼓舞与确定,让孩子熟悉与观看“好的世界”;盐,是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与智识。这便是爱、赏识与。
书中有许多与我不谋而合的观点。比如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与被,而是共同成长;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训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育一个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长得快也会老得快。 只要有机会,我总会在家庭讲座中强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详细可见的,“父母能赐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许多许多个晚餐。”也引用了美国食物专家莫里斯说的':“一个孩子,假如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饭,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个,只有一餐在一块儿吃饭,都不简单出现逃课、撒谎、抽烟、酗酒、提早性行为、吸毒等问题,更简单养成良好的品行,以及在学业上取得好成果。”
我也多次讲到家庭不是让孩子成才,而是让孩子成人。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x省一所乡村学校,墙上写着三条:
一是要学会走路;
二是要学会吃饭;
三是要学会说话。我们有了同样的感受,最终在渐渐走下神坛,回归真实。 功利化的让我们都打着鸡血般的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护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也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推崇赏识,而我却觉得是因人而异的,每一种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并无肯定之说。不过,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了、思索了,并是一种提高。
在家庭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摸索不断纠错不断领悟,最终得到成长。这将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奶蜜盐读后感篇4
如果一辈子只看一本教养书,那它一定就是《奶蜜盐》。我是对照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看这本书的,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甚至于孩子成年之后的幸福,根源都来自父母,来自家庭,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奶、蜜、盐”,孩子必然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优秀的人。
本书便是围绕孩子所必需的“奶、蜜、盐”这三部分来展开讲述的。
“奶”最原始的是指母亲的奶水,更深层的意思,就是指母亲的爱和陪伴,是父母用爱为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
在我大女儿两岁的`时候,我们准备生二胎。那个时候,二胎政策还未放开,周围朋友中几乎没有生二胎的。在我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奶奶们便开玩笑似的对我女儿说:你妈妈要生小弟弟啦,到时候就不要你了!女儿听完便嚎啕大哭起来,从那时起,她便时时粘着我,一步也不离开,还时不时的哭闹。(她自小是一个乖巧,不爱哭闹的孩子)最后愈演愈烈,一直到妹妹出生后,她也不喜欢妹妹,更不允许我们抱妹妹。当时的我们真是手足无措,我们只能假装疏远妹妹,每时每刻陪伴着她,渐渐地,她感受到了我们对她的爱并没有因为妹妹的到来而减少,慢慢的恢复了原来的乖巧,更是成为了最喜欢妹妹的人,但是,这前后经历了痛苦的一年多的时间。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孩子的哭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她没有了安全感。由于怀孕肚子变大,我几乎不再抱她,和她的互动也越来越少,我没有意识到这时候的她是多么地需要母亲的关爱和陪伴,而邻居的话就像是导火索。也许,当时的她会产生“我不再被爱了”“我不重要了”“我是多余的”这种认知,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也许,当时就有《奶蜜盐》这本书的话,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痛苦的经历了吧!
“蜜”指的是父母用赞美,鼓励等有益的互动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童年幸福,才能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
我的两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姐姐性格开朗,热情,阳光,兴趣爱好广泛,家中自然不乏对她的表扬和鼓励。可妹妹生来比较内敛,什么事也不积极,我们就很少去表扬她。可张文质老师说:丑小鸭并非生来就是丑小鸭,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于是,我改变了方式,试着找她的闪光点,鼓励她,我发现了许多我之前没发现的优点,一段时间以来,她的进步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了,也许这就是鼓励的力量,爱的力量。
“盐”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
对孩子加“盐”的必须得是孩子的父母,现代社会较我们幼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再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方式来我们的孩子。现在的社会存在着许多危及孩子生命危险的隐患,我们首先得孩子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的正确方法,拒绝盲目的英雄主义。其次,就是要适时的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劳动意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慢”过程,如同竹子一般,用漫长的时间把根延伸数米,才能茁壮的成长。在孩子扎根的过程中,父母就如阳光雨露般,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
奶蜜盐读后感篇5
孩子三岁八个月了,她一天天长大,而我也有越来越多的困惑。以前会看一些美文和一些心灵鸡汤,学一点,就赶紧用起来,而且自认为有科学理论的支撑,长久下来,孩子没有变成我希望的样子,反而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变得身心俱疲,而孩子也不高兴,我变得焦躁,甚至还揍了她,唉······
班主任工作室给我们分享了《奶·蜜·盐》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先看了书中的小本秘诀,一下子便被它吸引了,这不是我常遇到的问题吗?奶、蜜、盐,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普通的东西,恰恰家庭也是如此平淡缺不可小觑的,这样的比喻贴切又恰如其分。
奶的本义一般指母亲的乳汁,但在书中却有更深刻的比喻,指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爱孩子,就要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始。
我小时记事儿就是父母因为忙生意,把我送到姥爷家去住,唯一记忆就是这些场景。姥爷、小姨都很亲我,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妈妈在我心中的位置。记得有一次,妈妈说要来看我却没来,托人把好吃的带来了。我巴巴儿地等了一天,得到这个结果,就开始哭了,以为妈妈不爱我,不要我了,闹了一夜要回家。后来长大了,妈妈说只让我去了半年,我觉得不止半年,是好长时间,好久好久,或许是因为我刚刚记事儿吧,所以印象特别深。我长大后,会自卑,会不自信,会很敏感或许和这些有关吧。我的性格缺陷使我特别在意对孩子的,想多学一些东西,把好的给孩子。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整个身心都处于打开的状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眼神出去。但如果孩子受到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这个比喻真的很贴切,看到这一句话我就觉得深有同感,孩子需要做家长的小心翼翼的呵护。
这本书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比如说,孩子想要什么而没有被满足就会闹脾气、哭,一次比一次严重,该怎么办,以前我就会任由她哭,但她越哭越痛,一会儿就会想吐,我疼在心里,但想想如果满足她,下次会变本加厉,会摸透脾气······就会忍者采取冷处理,今天才知道这是不科学的,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会判断才是重点,引导很重要。
每次领她出去玩,她总是什么都想要,比如买奇趣蛋,实际上没什么好玩的,打开后,一半巧克力,她也不爱吃,另一半玩具很小,她他玩一会儿就丢一边儿了。但每次到超市看到就要买,我抓住这个机会,又给她买了一个,打开后,她就不感兴趣了,我就尝试和她交流,问她喜欢这个吗,她说不喜欢巧克力,也不喜欢这个玩具,我就不断地和她交流。现在,她再看到奇趣蛋也不会哭着非让买了,会选择一些真正喜欢的。所以,我觉得沟通真的很重要,坚持适度的交流,让孩子觉得安全,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而这正是现在家长们最缺乏的爱,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买贵的、好的就是爱,其实不然,爱是一点一滴的关心,不要等孩子出了问题才给予关心,那就晚了。
坚持对话、陪伴,给她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有充足的的原动力。即使不在家,也要想办法跟孩子沟通,这才是真正的“做朋友”,真正的陪伴。我要做的,要学的还有很多,在你最困惑时候,能得到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真的很幸福。
奶蜜盐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