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书籍的意义,阅读完一本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不妨写篇读后感吧,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疯子》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疯子》读后感篇1
我用了三天零散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挺震撼,想写写读后感,发现脑子一片混乱。那么按照读书过程中的感觉来记录吧!
好奇——“他们”的世界,缘何而来?同样的身体构造,同样的社会环境,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那么坚定,不会被轻易动摇,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单纯,不受各种外力所干扰?当然,排除了那些个人成长经历特殊的案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从这个疑问出发,带领我走入这个神奇的殿堂。
迷惑——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然而访谈的内容许多我都觉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啊?很认可。比如在《苹果的味道》一篇里面,主人公“闭关”寻找感觉、精神以及精神之后的东西,也并不涉及什么佛教之类的修行,要是我有这样的环境条件的话,也会试一试。
?角度问题》一篇,只是阐述了一番看问题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非正常认识。所谓患者,言辞幽默,逻辑严谨,也没有发表什么标新立异的言论,行为不过就是把家里布置得像个孩子的房间,但这对于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精神病?
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访谈录里面以对话的形式所记载,我绝对会把它划分为一篇科幻小说,可是当我回忆起曾经着迷的那些科幻小说,读起来都觉得满真实,就像凡尔纳在他的那个年代写的小说,当时的人们读起来觉得天马行空,可现在却有许多科学幻想已经成为现实。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样,想要恶补一下量子物理和什么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飞禽走兽》里面这个19岁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种动物,哇塞,这种超能力多酷!当然,排除那些过于偏执的,以及那些所谓的“有邪教教主”潜质的个例。
所以,我困惑,或许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潜质?我问朋友看过书后的感觉,她说感觉她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面对一些患者的时候,会感觉面对就是自己,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识太渊博、逻辑性太完美、信念太坚定,我甚至经常想我其实是一个不具备渊博知识,没拥有完美逻辑,信念又不坚定的精神病人。”
敬佩——一方面敬佩作者,有疑问就会付诸行动不停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一方面佩服他采访到的一些患者,比如用分形几何学研究生物进化的,还有那个自觉研究玛雅文明停不下来的……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本访谈录,而是一本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图书,从精神病患者的口中,那些量子物理知识变得形象而易于理解,分形几何学这样高深的名词也变得浅显易懂,而由完全陌生的.文字推演遗失文明的过程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从他们的角度,从花的角度看花,从云的角度看云,世界多彩而纯净;从他们的专注,执着于一件自己愿意执着的事情,认真、专注从来不是空口号,困难、束缚、环境、世俗从来都不是事儿。
而我,或是大多数正常人,往往都是看不清就模糊着吧,想不明白就迷糊着吧,生活本就疲于应对,哪来精力专注思考?
释然——作者用《果冻世界》这篇作为最后一篇,看完之后忽觉轻松很多,看了前面过多的从各种角度解释的世界,纷纷杂杂,脑子凌乱,最后却一下子又有些清明。用量子物理探索也好、时空穿越多宇宙理论也好,被噩梦缠绕也好,无穷无尽的孤独感也好,忽然都不需要再探索和解释了,时间与空间不用分割开来看,而处于其中的我们也无法跳出来看,那些依附于物质却又独立于物质的精神世界,如同果冻中的气泡。所有宇宙、文化、物质……就是一个大果冻——这样的比喻多简洁,这样的角度真是足够超脱和宏观,物质的尽头,所有困惑,也不需要再困惑了。先分解,后统一,从细节进入,从宏观走出,是一种了解和学习的方法。
很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了基于这同一物质世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过于执着,便成痴;过于不思,则倦怠。作者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结尾,是一种曾经深入地用心感悟,努力去全面了解后的俯视,而我,却是因孤陋寡闻鲜于思考惯于浑浑噩噩的无知。
此处引用文中一句话作结尾:“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大地的眼睛去看大地,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用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
《疯子》读后感篇2
读这本书纯属出于好奇,都说“好奇害死猫”,这本书害惨了我。
每次到书店或者大的图书批发市场,都会看到这本书展在最明显的位置,电子书阅读排行榜它也是高居榜首,这无疑是一本畅销书。
前几天我看电子书的时候又推送它,出于好奇没有看简介就直接读内容了。
说实话,内容很吸引人,它是研究我们既害怕又好奇的东西——精神病注意是精神病和精神有问题的人。
精神有问题的患者,在我们看来都是暴躁的,会伤害别人。不定期攻击和伤害让常人难以接受,被认为是病人。
在农村,这样的人经常被关在一个房间或者是一个笼子里,靠投食生活。
在城市,大部分都被送进精神病院,也有小部分没有攻击性的自己呆在家里。
作者花了四年的时间,接触这些病人,和精神病人沟通,录音,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说,里面有很多超懂科学的`患者,他们的逻辑性很强,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的甚至比正常人的知识储备还多,但因为别人听不懂、不理解被认定为精神病人。
但也有患者确实有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的人会杀人、会认为这世界有鬼,精神分裂的人会认为有很多个自己在撞墙。
其中有个患者自己照了两天镜子把自己照疯了,也有杀人后觉得被杀者没有死,而是喜欢自己反复的杀她。
总之这些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杀人犯让我很恐怖,很害怕,因为我是从来不看恐怖片的。
我也会想精神病人说的话,但是作者已经反反复复强调了,千万不要想精神病人的话,不然你也会成为精神病的。
前两天害怕自己一个人睡,怕有鬼;这两天又害怕照镜子,刻意的回避,我要暗示我自己,我很健康,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镜子里就是一个人的映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切都很正常,不要再想这本书了,我真心的奉劝,胆小的人不要看这本书,虽然它能增加我们的认知,但这并不是一本积极向上的书。
《疯子》读后感篇3
其实这本书不是因为我想看才买的,而是因为我妹想看我买给她看的,当然我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我相信每一种类型的书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书到的时候是下午,我先看的是另一本书,比较枯燥乏味,之后就拿这本书来看了,在昨天下午终于看完,和看完每本书一样,有一时间的空虚。当我开始思索这本书看完后给我带来的影响时,我的感受是信息量太大了,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了,无数个真实的案例,无数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相信我的一遍阅读印象并不会太深,有些案例也没有理解透彻,毕竟其中量子物理学,三维,四维,粒子,我真的无能为力。所以我选择用记录下文字的形式再一次回忆其中带给我震惊的故事。
?爱情公寓3》里有一句话“永远不要歧视疯子,他只是和你的世界观不同而已。”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拥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天赋。因为我们接受了惯常的教育,所以我们对与我们不同的思维,行为要进行压制,可是如果这些我们认为的不正常行为是群体行为,而我们所谓的正常行为才是非正常行为呢?因为大多数这样做所以这样就是正常行为了吗?
书中提到不要细想精神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也会变成精神病人的。精神病医师最后自己反而有了心理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我们足以看出其实有些精神病人根本不是疯子,反而是天才,他们其中有些人的智商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而他们的逻辑思维,甚至比我们自身的思维更加清晰和具有说服力。记得在四维虫子中那个年轻的少年,他提出的想法甚至让量子物理学家惊叹。那个能将人看成各种动物的女孩,她所看到的动物(人)全是对这个人性格的反映,即使她对这个人才是第一次见面,一点也不了解。那个提出精神能力的女人……书中的案例太多,实在无法一一说明,因为其中还有太多我自己也在疑惑的问题。
那个多重人格的男人,因为孤独感造就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后来因为想要一个去疼爱的对象,造就了他们的妹妹“她”。其实我们又该怎么去评价这种行为呢?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同情,他是被孤独感所迫害的那个人。而我对孤独感的理解在另一个案例中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个案例是孤独的守望者,一个男子梦见自己一个人出生在一座小岛,这里没有其他的人,他也逃不出这里,我的文笔不足以让我将那种绝望的孤独感描述清楚,可是设身处地的想想,你知道你是这些“蛋壳”中唯一活下来的人,你面对这无边的大海天空,你努力想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可是在这梦里,你永远都是一个人,没有体会孤独的人无法体会那种绝望之感。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想法,我们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案例中有一个男子提出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个场景莫名熟悉,觉得自己经历过,甚至自己能够预见接下来的情况,我想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他指出在人死的时候会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个场景熟悉是因为我们正在回顾我们的一生,我们是本体正在死亡中产生的回顾,而由于我们是回顾当中的人所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是不存在的,我们没有觉得时间迅速的流逝,因为我们存在于回顾的时间当中,而至于这是我的回顾还是你的回顾我们无法知道,只有等这个回顾结束,我们才知道这是谁的回顾历程,我们从什么方式得知我们真的存在?
其中有些病人的案例,我完全无法分辨他说的究竟是真是假,有人说自己与外星人沟通,说这个地球现有的文明是被伪装的文明,实际上地球科技和文明都高度发达,而我们普通人即是用于伪装地球文明的牺牲品。有人说他是从多宇宙中另一个比我们现存的宇宙更先进一点的宇宙来的,现在回不去了……
相信我,在我没看这本书里这些病人的思维,解释之前,我也会认为这些人想的太多了,想的太复杂了,为什么钻牛角尖,为什么这么极端,是在博取关注吗?可是当我看完我突然想到是他们想的太多了,还是我们想的太少了?
《疯子》读后感篇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与其说是国内第一本记录与精神病人访谈语录的书,不如说它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
本书内容是作者高铭历时4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门等机构,对这群“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加工、整理而来。
书中内容分为多个小故事,故事之间没有关联性,内容让人匪夷所思,却又是这群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如果你按照这群人的逻辑去推理,那么这也将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如:梦的真实性,她整日生活在恐惧中,不相信任何人,她的恐惧来源于她的梦境,她记得她从小到大的梦境,梦里的生活和现实的生活基本一样,随时间流失,后来她逐渐接受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梦境生活。梦境中有一位影子先生每次拉着她跳楼,而且影子的先生的五官,还在不停变换着形状,仿佛很多人的面孔。看到这里,我身上也仿佛冒着一股寒气,如果我是她,我也会恐惧。
又如:超级进化论,她觉得我们从胚胎时期起,就已经微缩了整个进化过程。胎儿寄生在母体内最开始母体不适应,后面胎儿就释放出化学物质让母体认为胎儿是个器官,躲避了免疫系统的追杀。
人类之所以进化得这么成功,是因为我们有进化的大脑。有了优质的大脑,我们就不需要獠牙,不需要尾巴,也不需要游泳,不需要夜视,同时我们还可以藐视周围任何生物。
今后的人类,因为大脑进化更高级,于是她大胆推测,会有很多器官退化,但是都无所谓,嘴巴可以变成吸管,只要食物是流质的;眼睛可以更小,因为不用警惕周围的环境;手指可以变成多个,方便打字,腿可以更小,因为油门刹车全用手解决,脖子要更粗,这样才能托住那个大脑......看完之后,我也觉得好开心啊,和书中的精神病人一样,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
再如:人间五十年,她精通与预测有关的一切,四柱八字、星座等。她讲着讲着,她的很多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她觉得她能窥探未来只是某种统计学,就像一颗熟透的苹果必然会落地。命和运,交汇在一起就是命运,你的性格和选择、机遇和胆识,虽然选择和机遇有变数,但是它们会交在一起,形成一个必然的点,很多点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命运。绝大多数这种变化会很小,但往往这种很小的变化却对未来有深刻的影响。从很小的一个点开始,一毫的偏差,整个人生完全不同,正所谓:一念之间,万物生或死,一芥之间,宇宙存或灭。一切变化,有时候只是始于那一点点。
她有段时间为此迷茫,不过后面,她就想通了,如果你因为一句话而坐享其成,那么即使机缘巧合得到了什么也会从指缝中溜走,因为你不配拥有它。如果你对未来渴望恨不得从喉咙里伸出一只手去抓住它,那么你得到的往往超过你的期许。
最后她说,命运,很多时候掌握在自己手里,人间一世50年,不要为了活着而活着,要为梦想而活。看完这个故事,我也相信,命运,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注定的,但实际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这群特殊人群的故事,如双子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姐觉得过世妹妹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还有一个患者的关节站立法,他认为只要找到关节的节点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包括自己的血液的流动和血小板的聚集;还有一个人他能预见未来,他说了很多关于他预知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他却只能疯狂、无奈、绝望和疲惫,事后,作者问了他的主治医生是否相信,医生说他信;生化奴隶中,这个病人每天会洗n次手,而且必须用各种杀菌的东西洗,不计代价的洗手,因为细菌很强大很危险;还有一个人转世了很多次,记得前世发生的很多事情......
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我是正常人,里面的人是精神病人这种心态去看的,可看着看着,固有的观点却悄然发生着变化,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玛雅文明及预言等众多领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奇妙,宽广而辽阔;这个世界很系统,严谨而规则。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深处这个世界中,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点点,更多的事我们一无所知。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了解的越多,你就知道的越多,相反,你了解的越多,你质疑的越多,未知的更多。当有人问作者《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会出第二部吗?作者说不会。
因为好奇,作者决定接触这群人,而四年之后的某天,作者决定结束,停止这种因好奇而引发的接触。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挺好!
《疯子》读后感篇5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疯子》读后感篇6
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我便试着读了,读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其内容的真实性我并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是真的,我觉得他们是早出生的天才。(出生的时间合适的是普通人,早一点的是天才,再早的是精神病,我认为。)
我不认为他们说的都是子虚乌有,只是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但我们不知道的就不代表没有或不正确,只是我们的见识达不到而已,就像书中说的:蜡烛照不到的地方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
当看完几个关于物理科幻的章节时,我感觉他们所说的内容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解释一些科学谜题,不管正确与否,思路很新颖。我总是边看边想,仿佛看到了世界真相。对蚂蚁,石头是另一种生命形态的说法让我惊呆了,想法新奇,但逻辑却无懈可击,我们过去的`观念太循规蹈矩了,就像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生命必须要有水,总是用自己来做标准,难免有些狭隘。另外一些哲学的东西也使我欣喜不已。而这书中的好多东西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一边看一边笑一边醒悟,感觉很好。其中有些做法我真是想尽快尝试(是不是我也有精神病啊)。
这本书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毕竟不是谁都想听这些怪人在想些什么又说了什么,但或许只有这些人才能摆脱常规思考吧。即便书中内容不是真的,当本科幻小说看也是不错的啊!
《疯子》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