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写什么类型的作文,都要保持文章的中心性,作文是一种传递知识和思想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树文化作文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树文化作文篇1
近日来,中国区比基尼小姐总决赛仪式上,参赛佳丽穿着带有京剧元素的比基尼展示,这组图片在网上传开。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对文化的创新,那么,这真的是在创新吗?
当那些佳丽们穿着比基尼走上舞台的时候,观众们的目光是留在她们曼妙的身姿,还是那“挂羊头卖狗肉”的京剧头饰?当佳丽们开始展示时,观众们的注意力是在她们并不精湛的演艺,还是她们撩人的曲线?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糟踏。京剧,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国粹之一,怎可容得这些杂质?当这些杂质与国粹杂糅在一起,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像“比基尼京剧”一般的伤风败俗罢了。
换一个方面讲,红歌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了。如今,红歌依然像红色风暴席卷这几千万人的土地。红歌为何这样红?因为红歌是赞颂革命、歌颂祖国的经典,是我国历史的见证,人们唱红歌,赏红歌,实质上是在轻松的过程中默默接受红色的洗礼,激发起人们内心积极进取文化的追求。同样的,这祖国的史诗怎可容得杂质?有人将红歌改写成流行曲,这是对文化的践踏!而不是所谓的创新!
在一个利刃担忧的是汉语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吉向提出:目前中国文字已经混乱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回首留心自己的生活,那些在网络上流行的词语,像“菜鸟”、“灌水”等,还有像“克隆”、“纳米”等大量不规范的语言整合到汉字的系统里。在汉字的原本,哪有这类杂碎的词组。孩子词语的奇妙优美,因为这些非规范词语,削减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回归到现在,渊远流长的文化,不能容忍杂质的玷污,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象征,并不是说比基尼加一个京剧头饰,就是所谓的创新。
树文化作文篇2
端午记忆中的如水母爱
“一月红灯高高挂,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头挂,四月秧子满田插;五月龙舟下河坝……”小时候,唱着这首儿歌,天天盼,月月盼,直到端午节到来。
其实,我并不在乎看什么龙舟,倒是想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亲手给我搽上那带点香味的雄黄酒。不过,那时候吃粽子是很难的事。
有一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许诺,说是要吃粽子的。于是,我就天天苦盼着。到了端午节那天,我连早饭也懒得吃,一心憧憬着那用翠绿色箬叶包扎着的白生生的粽子。
一放午学,我便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可是母亲不在家,灶里的灰是冷的,桌子上放着一摞干净的碗。我知道,我那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破灭了。一种失落感立即袭上心头,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这时候,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挂上了艾草,邻家几个孩子耳根、脖子擦得黄黄的正在打闹,空气中弥漫着雄黄酒的香味。我倚着门框,望着村口那条通向场镇的大路。我不再期望吃粽子了,只盼母亲能够卖掉熬了一个通宵才做成的豆腐,只盼母亲能够快一点平安回来。
不多时,母亲挑着豆腐担回来了。我看见盛豆腐的木板破成了两块,一挑竹篮也好像被人踩过。母亲看到我难过的样子,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哄着我说:“原谅妈妈,宏儿,今天大家都吃粽子了,豆腐不好卖……”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扑到她怀里,伤心地哭着,母亲紧紧地搂住我,我感到背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在滚动……
菖蒲青青,悬于五月之门。为了班上的学生,好多年我都没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了。本想趁着第一个法定的端午节和母亲团聚,而母亲却与我阴阳两隔。不过,我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更不会忘记那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还有我亲爱的母亲!
树文化作文篇3
我通过这几天学了生活中的传统文这一课,我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剪纸的资料,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先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从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学完了这一课之后,我收获到了许多的`知识,希望你们看完这篇作文后能收获到知识。
树文化作文篇4
我的家乡在一个孤落的小村里。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城市的璀璨,但片刻的清幽、却会留住永恒的微笑和洗刷不掉的农家淳朴。
记得寒假中最让我难却的就是春节十二点钟的那个瞬间。
就这样缓缓的、我的眼神停在那根细而锐利秒针上。
那一刻我拼住了呼吸,一切仿佛都停止了,但唯有它、还在一点一点的完成一轮生命的变迁。
在整个屋子里静静清晰“滴滴答答”的回声。甚至连屋外的刚探出头的嫩草也不再舞蹈。
一缕缕皎洁的月光照射在空地上,仿佛一段光滑的丝绸搭成的桥梁,准备迎回20xx年的'冬天,送来20xx年的春韵。
快了.....快了!
十二点钟距离近在咫尺,365天的马拉松,最后到了尾声。
“滴滴答答"声仿佛细细流水般,愈来愈烈清晰,愈来愈强烈。他来了。
”当~当~当......“
春韵一乘着徐徐的微风到来了。
那风、是暖的.........
一颗绿色的种子埋在了地下,等待萌发,因为它本就是大地......
刹那间隆隆的鞭炮声洋溢在了整个村里。
绚丽的烟花,带着乡下人的完美的心愿和浓厚的淳朴,向上苍祈求,映红了半边天........
树文化作文篇5
“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畲民们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歌盘唱,怀念畲族英雄雷万兴,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因此“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如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已成为闽东的民族节庆品牌,成为民族文化展示、文化旅游融合的盛会。
活动入场处,十多名畲族女性唱着原生态的迎宾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福安市下赤村的雷自钗告诉记者,畲歌是畲族人的文化,以前在畲乡,每当客人到来,畲歌就会响起。“在‘三月三’这样的盛大节日里,我们会组织一些民间小型歌会,炊乌米饭,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的民间绝艺。”她说。
位于宁德城郊的中华畲族宫,在“三月三”的一整天里,都被挤得水泄不通。畲族群众从四处赶来,拜祭宫内供奉的忠勇王和三公主。广场上“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则吸引了上千名观众。
49岁的雷大姐家住蕉城,她穿着畲服前来看民俗表演。“我年轻的时候,姑娘们采茶、对歌、相亲都会穿上漂亮的畲服,虽然现在节俗没那么多,穿畲服的机会也少了,不过‘三月三’,肯定会翻出来穿。”她说。
“感谢有‘三月三’这样的舞台,让畲歌能有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的机会。”当天,在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举行的一场畲歌会上,58岁的省级畲歌非遗传承人雷仙梅一连唱了两首。
进学校、进畲村教畲歌,是雷仙梅一直坚持在做的事。“现在的年轻人,对畲语一窍不通,音调和词语说不准,教起来非常困难。他们平时接触畲歌的机会也少,像‘三月三’这样的舞台,看的人多,外地人也多,对我们从事畲歌传承工作的人来说,肯定不能错过。”
“不仅仅是畲歌,畲族的各种传统习俗、文化,平时都很分散,而且现在生活方式变化大,畲歌没有以前那么流行了。它们的传承需要‘三月三’这样的平台,把它们串起来,把魅力呈现出来,才会有新人加入,带来新的活力。”她说。
树文化作文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