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我们思考和表达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写作文就会成为一场令人头疼的挑战,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1
元宵被称为“小年”,也是一年当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成都会有哪些风俗呢?
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汤圆,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这一天我们一大早就得起来包汤圆。包汤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头一天就得把皮儿给和好,只需要用开水把糯米粉冲好,慢慢搓成团状,留着第二天包汤圆用。第二天一早外婆会把芝麻和黄糖放到一个石头做的容器里使劲捶打,直到它们充分地混合到一起,馅儿就做好了。这时候全家老小就回一起到灶前包汤圆,首先在搓好的皮团上揪下一小块,按成皮饼,握在手中,再用勺子舀一勺馅儿放到皮儿上,再包裹起来,一定要包紧,不然等会儿就会煮烂。
汤圆在锅里煮,我们在外面等。汤圆一出锅,我们眼睛都掉到里面去了,吞下嘴里的口水,拿起勺子就开始吃汤圆。小孩子都狼吞虎咽得吃,挣着抢着去舀第二碗;而大人们都会细嚼慢咽地吃,觉得好不容易过个元宵,吃个汤圆,就要细细品味。
吃完汤圆,大人们去聊天,小孩们去玩耍,一起等待着晚上的活动。
元宵节的晚上,大街小巷都会挂起花灯,有红的、黄的、绿的,有长方形的、圆形的、花型的。大人们都会牵着小孩的手,去看花灯、打灯谜。听说猜出最难的灯谜,就回得到一碗免费的汤圆,这可吸引了许多大人纷纷上去破解这个“难题”。小孩们则会去制作他们自己的小花灯,带回家做纪念。还会有小孩去找老师傅玩皮影。大街上充满欢笑声、说笑声,好不热闹。平时早早就睡了的孩子,今天精神好的不得了,大家把这个元宵节所有的乐趣都放到这个晚上了。如果自己愿意的话还可以去祈个福,祈求自己这一年平安健康、多财多福。
元宵过完,也就证明年也过完了。大家就会去工作、上学。像这样的热闹,又要再等上一年。
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2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中秋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传说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民族诗人屈原。每到五月初五人们都有吃粽子,插艾叶菖蒲,赛龙舟,饮雄黄酒习俗。
我喜欢吃粽子,也喜欢看包粽子。今年端午节嘉信茂广场举办了一个包粽子比赛活动,我妈妈帮李奶奶报了名。我们组成了一个助威团,成员有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奶奶,奇奇和夏勇叔叔。浩浩荡荡来到了比赛现场。
好家伙,参加比赛奶奶可真多呀,一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主持人宣读完比赛规则:五个人一组,六分钟时间,看谁包得多,又不洒米,还要外型美观。包粽子比赛正式开始了,不一会儿时间有奶奶包了十一个粽子,有奶奶包了六个粽子,有奶奶包了喇叭型粽子,有奶奶包了枕头型粽子,比赛非常激烈。终于轮到李奶奶上场了,我们怀着紧张心情看李奶奶比赛。开始比赛了,只见李奶奶拿了两片粽叶卷成了一个喇叭形状后,左手拿着卷好粽叶,右手放了两勺米,然后一包小粽子就出来了。李奶奶又赶紧把绳子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围着粽子绕了两圈,一用力,绳子断了。李奶奶开始有点手忙脚乱了。我们就给李奶奶加油鼓劲,她很快调整了过来。比赛结束了,李奶奶本来包了八个粽子,可一个还没扎绳子,另一个一提起来就把米洒了一地,所以只能算包了六个粽子。最后评奖时候李奶奶得了一个参与奖。
这个端午节我们大家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我喜欢过端午节。
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3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一句话二十三烙火烧。
在腊月二十三,我们家也与别人家一样,都要烙火烧,火烧与馅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烙得脆脆的面皮与中间那鲜嫩可口的馅,只是回想起来就又觉得饮肚子里的馋虫被勾起来了。
腊月二十三早上刚醒来就就能闻到已经快好了的火烧,还能听到正在厨房忙碌的爸爸妈妈的声音。
起了床。便看到把已经好了的火烧往外端的爸爸,爸爸把火烧放在桌上看见了我于是对我说:“快去喊你姐姐出来吃火烧。”叫醒了姐姐后。使看见那正在冒热气的火烧,我想也不就拿起一个吃了起来。咬上一口,那味儿真是好极了!不说那迷人的香气,也不说那诱人的色泽,还不说那酥脆的表皮。只说那美味的馅儿就令人难以自拔。
我三下五除二的吃捕掉了这个火烧,爸便无奈的说:“怎么不等它凉一点再吃呢?”我这时才反映过来那真的很热。
不过,那天我非常开心。
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4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正阳节、龙舟节……
在我们老家,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每个人身上都会佩戴香囊。
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两片粽叶折成了甜筒的样子,舀了一勺糯米,放上一颗咸蛋黄,再盖上一勺糯米,将咸蛋黄盖得严严实实的,我想:嘿嘿,看来包粽子还蛮容易的嘛。下一步要把粽叶盖过来,到这个时候粽子就有点不听使唤了,糯米总是从粽叶里跑出来,怎么也合不上,我急得满头大汗。一旁的妈妈帮我舀掉了一小勺糯米,这才把糯米安顿好,原来我装的糯米太多了。接下来就是五花大绑了,我拿起一根长长的棉线在粽子上绕来绕去,我觉得很结实了,就打了一个结,可是一提起来,粽叶里的糯米和咸蛋黄就像一颗颗珍珠伴着一块金子一样散落到地板上,最后还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包好了一个咸蛋黄粽。哎!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还是蛮不容易的。
我们包了很多种馅的粽子:有叉烧的,有大枣的,还有咸蛋黄的……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里溢了出来,飘满了整个房子。弄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啦!粽子终于起锅了,尽管还很烫,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小心剥开墨绿色的棕叶,洁白的糯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我包的蛋黄馅儿的粽子则像晶莹剔透的白玉簇拥着一颗闪闪发光的黄金。我大大的一口咬下去,呀!是我最喜欢的蛋黄馅儿!怪不得这么香。可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粽子!但是仿佛高兴得太早了,“谁吃到了蛋黄馅儿谁就要打扫卫生!”在我刚咬了一口粽子,满心欢喜时,妈妈在一旁宣布。我满嘴的粽子,没法说话,只朝妈妈做了个鬼脸说:“哦,好吧,吃饱了再劳动。”全家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品着美味的粽子,我不禁想起了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5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乡俗。在我家过年时,舞龙、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必不可少的。
在过年前的十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量置办年货,大人们还要买过冬的衣服呢。还要在过年的那天之前进行大扫除。到了真正过年的那天,大家都开始挂灯笼、贴春联,春联是为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而灯笼是让我们这年过得红红火火。不仅如此,还要在窗户上贴福,而且要倒着贴,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春节吃饭前要先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饭时,小孩的嘴可甜了,他们走过去跟爸爸妈妈说新年快乐,就能得到红包。吃完饭后,外面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长龙接二连三地从巷子里跑出来,彩色的龙头欢劲地扭着,在大马路上显得格外引人入胜,路旁的烟花给舞龙的人们打气,他们舞的更欢了。
每当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点真是极为热闹,一大筒烟花排山倒海得飞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群烟花飞快地冲向天空,炸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七彩的烟花炫染了整片天空,显得格外美丽,一条长长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响着,在过年时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一只叫“年”的怪兽,喜欢在过年时去村里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过年时放鞭炮。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佮,一个不一样的习俗。
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6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春节,也更让人难忘。而我最爱的,还是那甜甜的汤团。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齐包汤团,看春晚。糯米粉是现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汤团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圆溜溜的汤团,在沸水里翻滚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闪闪发亮。而那雪白中,又隐隐约约透出一丝丝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颜色,甜甜腻腻的感觉,似已在嘴里化开,给人无限的幸福感,这是让几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汤团,吃汤团,简直就是无上快乐。新年来临,家里拿出一年来辛苦劳动而得的糯米,用一个巨大的石磨来磨糯米粉。磨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在帮忙。力气大的大人们汗流浃背地使劲磨,而小孩们干不了重活,就负责把糯米倒入磨盘。糯米通常都有好几袋,还特别的重。但孩子们却依旧不厌其烦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认真地往磨盘里倒,想必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汤团给了他们惊人的力气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馅料。汤团的馅通常为黑洋酥和豆沙两种。不过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馅。拿一只小臼,盛上满满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极粗的小槌不停地捣,很快就能将其变成一碗黑糊糊。为了让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为了让它有黏性,就放入猪油。想来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现在的我并不能体验这样的活动。
准备好了汤团皮和馅料,便要开始包汤团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状,用筷子夹起一个搓好的“小煤球”,轻轻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个小球,一个汤团就完成了。孩子们前两步都做得很顺利,但到了封口搓圆时,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细不一的长条,有人捏成了椭圆,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处裂开,馅全部漏了出来,便前功尽弃,只好重新来过。但谁也没有哭闹,反而笑声连连。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满意的汤团。那小小的,滑滑的一个,放在手上舒服极了。
尽管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已难找到当年全家包汤团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个上海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幅祥和的画面,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汤团,背后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意,还有那最真挚的愿望——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我家乡的风俗的作文模板6篇相关文章:
★ 我家的年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