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行调研报告7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调研报告应该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调研报告是对调研任务的有力总结,也是对所取得成果的有效传递,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回乡行调研报告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回乡行调研报告7篇

回乡行调研报告篇1

我长年工作在外,此番春节回到家乡,利用探亲访友的机会,通过谈话交流、实地查看等方式,感受到了家乡近年来的变化。

一是住房条件有所改善。这次春节回乡所见变化最明显的便是矗立起来的一栋栋新民居,部分群众搬进了新楼房过春节。二是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过去群众追求吃饱穿暖,而今群众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各式各样的家电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有的家庭还买了车。三是医疗条件得到改善。过去群众怕生病、生不起病,如今政府建立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乡镇卫生院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室得到普及。四是交通状况有所改观,基本实现了水泥路全覆盖。五是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农村适龄儿童上学前班、小学集中到乡镇就读,上中学主要集中到县城就读,教学条件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同时,一些问题也困扰着人们。一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由于农村年轻人长年在外务工,留守老人的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儿童的教育成长需要成年人帮扶指引。二是劳动力高龄化问题,由于年轻劳动力长年在外工作和务工,农村的劳动主要由留在当地的中老年人来完成,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将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劳动,长期下去撂荒现象恐会加重。三是由于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群众很少有机会参加文体活动,在农闲时节自发开展的打纸牌和麻将等活动,对群众身心健康没有多少益处。

建议: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落实公休假、探亲假制度,让外出务工人员常回家看看;实行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解决劳动力高龄化问题;加强文体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设立读书室和党员活动室,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1.2015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2015农民工返乡情况调研报告

3.2015年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4.2015乡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5.2015乡村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6.2015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7.2015十个全覆盖调研报告

8.2015基层三严三实教育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9.2015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回乡行调研报告篇2

今年春节期间,我回乡过年,切身感受到家乡近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现就本人调研情况,综合整理如下: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如今村里的泥路逐渐变成水泥路,改善了村民们交通不便利、雨天行走不安全等问题。二是实现了每家每户通水通电。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大功率电器和自来水,彻底摆脱了无水无电的落后境况。三是实现了全民娱乐,全民运动。村里增建篮球场及部分健身器材,村民们可在平时空闲之余娱乐健身。

(二)群众生活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户户通卫星电视,能够与外界接轨,接收各地电视台,了解世界各国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与众不同文化习俗。

2、大家电拥有率、家用车辆购置率达到70%。如今村里拥有冰箱、洗衣机、农用车辆的家庭越来越多,50%的家庭拥有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更有2%的家庭已经拥有了小面包车。

3、沼气池是我村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重大标志。由原来的粪池改进为沼气池,不仅减少了用电烧柴等资源,还能通过化粪池解决腐烂作物以及牲口排泄物无处安置的问题,改善周边环境,由杂、乱、脏变成了齐、净、美,渐渐与新时代新农村接轨。

4、全年人均生活性支出相较于前几年有了一定的改善。一是基本生活支出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了2000元。二是教育支出由原来的4000元降低到2000元,因为有了小学、初中全免学杂费的政策,村里不仅实现了适学儿童全部上学,更减轻了村民的负担。三是医疗卫生支出由原来2000元降低到1000元,随着农村医保的普及,减少了村民们了高昂的医疗费,进一步降低了农村生病死亡率。四是社会保险支出由无到有,使农村建设有了质的飞越。

5、三留守人员占比分别为留守老人占60%,留守妇女占10%,留守儿童占30%。在此之前,由于我村公路不通,很多人外出打工,致使村里大部分为老人,专门管理田地,儿童留给老人照看。

6、人均收入情况

2015年前我村人均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年总收入为20000元。其中务农收入3000元、务工收入15000元、其他收入2000元。至2015年底,村民收入有所改善,我村响应政府号召,开荒扩土大面积种植甘蔗,一年家庭增收至少10000元。

2、 中央八项规定等制度落实情况

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等制度持肯定态度。在村委及市集可看见挂有相关宣传标语、横幅,整体民风得到改善,村民们比以前节约,减少了生活中各种浪费,更杜绝了过节送大礼等铺张浪费。

3、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情况

“美丽** • 清洁乡村”活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建统一的垃圾池,安排专门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等。这些在村委的大力宣传和督促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乡里建立起了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各级清洁环境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然后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建立村规民约,建立乡村保洁队伍,落实人员和经费,确保垃圾长期有人收集、保洁长期有人管、农村环境长期保持干净清洁。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现在不管是在文化广场还是在村里的主要道路及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有关“美丽**•清洁乡村”的标语,在县里专门提供的环保垃圾桶上也印刷有“美丽**•清洁乡村”,时刻提醒着村民们注重环境卫生,美化生活环境。

通过清洁乡村活动,村民们感受到了乡村清洁的诸多好处,提高了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积极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现在的我们村不再是只看得到农作物这样的绿色,更看得到城市中才有的道旁绿化树。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村里开始了村屯绿化,在乡村公路两旁种起了各种绿化树种。在荒山上开疆扩土,大面积种植核桃,响应政府号召努力打造核桃大县,通过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既满足了绿化的需求,又不浪费土地的价值。

(一)经此次调查,我村变化有以下几点:

首先,交通得以改善,与外界联系更密切。原来是泥路,很少有人出来走动,现今部分为水泥路,摩托车变多,私家车开始出现。

第二,经济有所增长,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由之前仅靠青壮年外出务工变成开始回到家乡种植甘蔗等各种农作物,有人开始养殖畜牧,收入门路较之前广。留守人员有所减少,创业人员逐渐出现。

第三,环境大大改善,逐渐贴近新农村。虽然还没全村硬化,可是通过接收外界信息,村民各方面意识逐步增强,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美丽**•清洁乡村”活动,美化周边环境。

第四,文化气息愈加浓烈,延续传统文化。作为壮族传承者,以前没有的科技设备也加入到其中,使得过新春佳节更热闹,唱山歌、打陀螺、抛球等等各种传统活动举办得风风火火。

(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交通还不够便利,没能实现全村硬化,通信还没解决,网络没有连接到屯户,村民没法更全面接收外界信息,空有充分的土地资源,没能好好利用。

第二,文化教育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只有村口有一所学校,篮球场等各方面教学设施落后,教师数量少,有些屯离学校路途远,偏僻,致使很多人文化程度低。

第三,空有充分土地资源,没能形成产业链。由于道路、通信等多方面落后,农作物科技含量低,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村民都满足于自给自足,没能好好利用当地资源。

回乡行调研报告篇3

春节回老家过年,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年味依旧浓厚,心中甚喜。但漫步村头,看到儿时玩耍的传统油榨坊衰败破旧、枯草凄凄,曾经这里热闹的场景、四溢的油香、孩童的欢声,如今难觅踪影、只能回味,心中不免泛起酸楚、感慨万千——经济在发展,乡愁在淡去,农村所剩不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亟需保护修复,否则子孙后代就再也无从了解家乡父辈的传统油榨工艺了。

传统油榨工艺是古法榨油的典型物理压榨工艺,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榨出来的油更醇香、有营养、原生态,是上等的名优土特农产品。而且榨油后的枯饼全身是宝,可以用来洗衣服,可以提炼茶皂素,可以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废渣是纯有机肥料。

瑞昌市花园乡花园村茶坑七组集体所有的油榨作坊,建于清朝末期1860年代,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油茶之乡。茶坑村因漫山遍野的野山茶得名,且有种植油菜的习惯,一年一季油菜籽、一季野山茶果的油料加工,成为二十世纪油榨作坊最繁忙的景象,兴盛时期全村有7位榨油师傅,且手艺代代相传。

该油榨作坊是目前瑞昌市乃至江西省,为数不多、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油料加工作坊之一,是极为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古法油榨向油料加工机械化转变的历史进程,其古老独特的加工设备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南方农耕文化研究价值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其作坊加工性能保持良好仍然具有油料加工生产经济价值。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维护不力,特别是近年来油料加工实现机械化,传统油榨作坊渐行渐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榨油师傅失业改行或年岁已高,作坊的部分设备严重腐朽、残损,油榨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了解,湖北、陕西、浙江等省已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重点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技艺项目。江西省目前已公布的四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尚未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保护传承范围。

近两年来,茶坑村民为保护修复油榨作坊奔走呼吁,并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瑞昌市农业局、花园乡政府牵头出资作了一些前期保护工作,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修复开发工作还有较大的困难。鉴于村民对进一步修复开发油榨作坊的迫切愿望,希望上级政府及农业、文物、旅游等部门伸出援手,帮助开展传统油榨作坊的保护、规划、修复、开发指导,适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将何祥发(1943年生)、徐维生(1956年生)、何祥贵(1959年生)、陈世和(1961年生)和何育钢(1965年生)等5名榨油师傅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扶持当地的油茶产业发展,使百年茶乡重现昔日繁荣,让这个载满故乡情结的传统油榨作坊焕发生机,真正成为传承赣鄱农耕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的梦里老家。

回乡行调研报告篇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根据《关于开展全市机关党员干部20xx年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在20xx年春节期间,我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深入到家乡基层群众中去,切身感受到了九江市区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素质提升,并将这些变化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横向比较,拟出了一些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城市建设大幅翻新

乘坐着行驶在家乡翻新水泥路上的新大巴,感受着浓浓的新年气氛,许久未回的家乡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来了新的一年。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九江正在其旅游城市的发展道路上大步行进,城市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翻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历史文化古迹的翻新和整修。著名景点如锁江楼、烟水亭、周瑜点将台等都得到了重点关注,在旧有景点基础上进行了整修,并通过对游客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对不文明行为罚款等方式,使这些景点比过去更加干净整洁,游客参观更加井然有序,古迹建筑少损毁,风景名胜少污染,彰显出了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旅游城市应有的精神文明水平。

2.实现了旧街道及旧居的翻新和整修。历史悠久的步行街及老城区整片整片的老式建筑都被拆除或翻新,关于步行街内禁止车辆通行的规定也得到了真正的贯彻执行,步行街成了名副其实的步行街。过去车水马龙、垃圾成片、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大街,虽被称作步行街,但经常因为其安全和卫生问题让游客和市民敬而远之,现在道路得到了整修,周边的危房得到了拆除和重建,交通状况也得到了管制,引得游人如织,真正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实现了各项基础设施的翻新和整修。交通站台不再是露天站台,添置了遮阳遮雨的棚子和供候车人休息的座椅;郊区路边的垃圾桶不再百里难寻,而是处处皆有,并将可分类回收与不可分类回收的标志做的非常清楚明白;公共厕所也不再是臭气熏天让人难以忍受,得到了很好的卫生保障,并且杜绝了公厕乱收费的现象。

二、城市居民素质提高

走在年味浓浓的大街上,周围摩肩接踵,市民和游客的热情高涨。在这样喧闹的人群中,地上竟几无一片纸屑,无一个食品包装袋,不禁让人唏嘘,乡亲们这些年的素质变化不可谓不大。这些年,在市领导的重视和大力宣传教育下,除了政策上已经同全国同步保障义务教育的不收费,对其他教育如高校教育、成人教育等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数量得到精简。近年来,为改善高校盲目追求生源数量和校园建设规模,导致生源入校门槛低、质量差、“关系户”多,很多校园内建设用地空置的问题,保障高校教育团队质量和教师收入,许多不达标或效益不好的高校被合并,教师队伍被精简,教育质量得到了保证。

2.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趋势下,市领导也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对本地的职高职大进行了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甚至有超过本科教育的势头,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技之长,而且在毕业后都得到了较好的就业去向,就业率提高了很多,相应的城市发展也更稳定,犯罪率也更低。

3.各类教育水平上升。幼儿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兴趣班多样化,并都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年轻一代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成人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为成人高考服务,也为很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提供基础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倡导全家教育“齐上阵”,共同步入终身学习的年代。

三、总结和建议

总的来说,春节回乡调研看到的家乡变化就是“新”。一是物质文明的“新”,包括历史文化古迹、旧街道及旧居和各项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二是精神文明的“新”,高校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类教育都在与时代接轨。横向比较家乡变化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1.做好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它承载着这座城市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是一个城市的旅游产业资源,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才能保护好一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也是促进城市居民团结发展的动力。

2.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想致富,先修路”,对于一个城市的居民来说,基础设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甚深的一部分,事无巨细,都决定着一个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交通和服务设施便利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的经济和文明。

3.做好城市各类居民的教育工作。学习是终身的,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社会地位,不分经济条件。在知识文化普及的年代,教育不仅仅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更从根本上影响一整个城市的居民素质,改善教育结构,精简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宣传,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教育工作。

回乡行调研报告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机关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根据都昌县直机关工委《关于在全县机关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利用春节回乡时机开展调研活动,针对家乡的发展变化、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情况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状况汇报如下:

一、家乡的变化与群众生活情况

(1)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前些年道路几乎全部是泥巴路,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平房,90年代村里只有一栋二层楼,万元户屈指可数,全村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如今私家轿车都有好几辆”、“改革开放后,务工的人多了,如今小工都有一两百元一天,都是年轻人的天下,我们看厂门的一月都有一千好几百”、“破旧的老屋早已被二层楼、三层楼取代了,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了,都赚了钱,大部分都在城里买了房,都成了城里人”......

(2)群众生活情况

“网络发达了,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国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与众不同文化习俗了”、“生活改善了,鸡鸭鱼肉天天有,不再是过年的专属了”、“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生活便利了”、“现在的生活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政策好,我知足了”、“村民办事方便快捷了,现在又有了便民联系卡,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反映了,政府好啊”......

二、乡村变化有以下几点:

首先,交通改善、网络发达,与外界联系更密切。

第二,经济增长、务工创业机会多,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第三,环境改善、绿化面广,逐渐贴近新农村。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首先,农村偷盗现象还存在,村民自我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法律知识还比较缺乏。

第二,部分偏远的村庄交通还不够便利,没能实现全村硬化;村里电力设施不是很好,电压不够,平时风扇都转不起来;新增人口无土地,荒田荒地多,没能好好利用空有的土地资源;小村庄没有统一规划。

第三,懂得心存感恩、心存孝老,心存行善,关爱老人,关注留守儿童。

第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困”活动和“进百家门、知百姓情、解百姓难、聚万人心”活动,通过走访慰问、思想引导等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

第五,加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逐一梳理,认真答复,落实责任加以解决,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强化矛盾排查调处。

回乡行调研报告篇6

按照厅直属机关党委的统一部署,2017年春节期间,我局党员干部利用回乡探亲访友的时机,走访了浮梁县茶业生产的典型企业和农户,开展了当前茶叶品牌建设情况调研。

当前,浮梁全县茶园面积13.6万亩,茶叶产量6520吨,产值8.6亿元,茶产业保持了稳定较好的发展势头。浮梁茶是我省重点整合的“四绿一红”茶叶品牌之一,存在的问题具有较高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整体实力弱,进取意识不够.缺少旗帜性人物、旗帜性的企业,一些茶企老板满足于小富即安,拼发展、闯市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各自为政、不愿抱团发展。生产科技落后,同价位竞争力不强。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偏低,用工成本过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营销乏力,品牌带动力不足.产品市场开拓与占有能力不强,提升品牌的办法不多,宣传不够,投入较少,联动机制尚弱,制约了茶叶品牌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带动提升。

为推进我省茶叶品牌建设,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大力招商引资,做强企业主体。要牢固把握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良机,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高质量、专业化的招商引资,引进实力强、思路广、敢于做的领军企业,同时充分利用兼并、重组、合作、上市等方式方法,加快形成企业集团,打造茶产业龙头。

二是发展现代生产,提升产品品质。一要推进茶树良种化。要健全完善茶苗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茶苗,加快培育地方特色的群体种良种,扩大高产优质茶园面积,提升茶叶品质。二要推进基地建设绿色化。要加快推进标准茶园改造和建设,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力度,推动茶叶基地绿色化发展。三要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初制茶厂改造,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

三是拓展宣传渠道,开展多样营销。一要健全市场网络。要在全国茶叶主销区建设一批品牌门店,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茶叶交易网络。二要发展电子商务。要大力推广“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模式,鼓励开办茶叶销售网店;三要做好结合文章。要做好与文化的结合,系统地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品味。要做好与旅游的结合,打造独具江西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

回乡行调研报告篇7

春节去鄱阳县田畈街镇农村过年,与当地村民唠家常,真挚淳朴的乡音,道出了新的一年大家对新生活的期待。

期待之一:项目落实更及时。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能否及时落实到位,依然是村民最关心的话题。村民告诉我:“现在各项补贴都能及时发放到位,可村里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三年还没搞好。看着田不能种,心疼。”始于2012年下半年的长方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进度缓慢,2013年有50%的农田无法耕种,至今水渠、机耕道等都还没有完工。村干部表示很无奈,解释说是项目资金没到位,希望省有关部门继续简化相关环节,尽快把好事办实。

期待之二:乡村公路更宽阔。村民反映:“买辆车回家过年已经不稀罕,全村90多户,有27户买了车,可通往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好车都怕颠坏了。”从省道通往长方村的水泥公路完工于2007年,长4.5公里。随着建房拖水泥、沙的大吨位车和大型农用机械的增多,已不堪重负,破败不堪。没有专项养护资金,村级财力有限,养护成为难题。年前刚买车的石岭村一村民也深有体会:“村路只有4.5米宽,会车时要特别小心,大年初一我在村道上堵了半个小时。希望政府把乡村公路再修宽点,路面再建好点。”

期待之三:村居环境更优美。一路走来,设施齐全、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村让人不禁驻足。长方村的一对夫妇深有感触:“现在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有卫生间,生活方便得很。村里组织了腰鼓队、广场舞队,也有娱乐的地方,不比城里差,空气还比城里好。美中不足就是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乱扔乱堆,影响环境,应该好好管管。”分管农业的刘副镇长表示赞同,他说,“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高了,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应提高,镇政府正在探索建立卫生环境整治、垃圾无害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农村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回乡行调研报告7篇相关文章:

安全生产月和行活动总结推荐7篇

文明健康行活动总结6篇

安全生产月和行活动总结5篇

美丽乡村行作文800字5篇

青年行演讲稿模板5篇

行文明事心得体会优秀6篇

校园行心得体会通用6篇

校园行心得体会6篇

敬老行活动总结5篇

乡村行活动心得体会5篇

回乡行调研报告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