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课文教案精选7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时,建议考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在教案中,建议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促进讨论,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春的课文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春的课文教案精选7篇

春的课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春的课文教案篇2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春的课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春的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教学准备:

燕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同学们,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三、 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 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同学们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出示自学要求: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检查自学:

1、 分段指名读课文,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相机用小黑板出示易读错的字词。采用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的方式。如圆晕 、翼尖、横掠、似的等。

2、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些自然段留给你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息。并板书:外形、飞行、休息

3、课文主要讲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六、 讲读课文。

第一节.

1、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后学生口述。

2、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学生读一读。

3、指名朗读第一节。

4、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 翅膀 尾巴)

5、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6、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起轻轻地读课文。

7、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

8、 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9、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乌黑光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10、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1、另外,这一节两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两个?(一身一对)

12、 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1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春的课文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继续开展“浓农乡情”的活动。

学习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学习准备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梅花三弄》,引出“梅花”与“魂”。(自由评说自己的感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初读提示”,组织学生按照初读提示来自学课文:自读课文,字字入目,句句入脑,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或者查字典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三、交流反馈,体会情感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自行解答,留做思考,下个环节解答)

2.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能够梳理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老师提出: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能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谁先写完谁站起来读给大家欣赏。(学生静静地写,老师巡视)

3.学生读话,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导怎样写得既简单又明了)

四、回顾课堂,再次记忆

1.接上一环节,依照学生理解,再次总结课文大意。

2.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但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还得接受一翻挑战。挑战成功,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吐字归音关:正确读字词;

书法比式关:正确书写字词;

收藏展示关:摘抄感动句段;

第二课时

一、歌曲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送歌曲

上节课大家表现非凡,个个闯关成功,恭喜进入下个环节学习。为了祝贺与鼓励,老师带来这首歌──《故乡的云》。

2.回顾课文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歌中这样唱道,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上节学的什么呢?

设计思路:以歌曲制造声势,营造思乡氛围,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味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课文,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用什么来书写“魂”,哪些“魂”感动了你?

2.朗读句段,展示“梅花魂”。

学生反馈“找”的结果,师生共同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方法。(此环节结合上节课内容,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

3.铭心思考,书写“梅花魂”。

“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不便于详细设计,只是设计了大致的环节。在实施以上各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评价功能,多方面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文本]

三、阅读链接,拓展理解“魂”

1.读一读,读通读顺。

2.说一说,你读到什么?

3.想一想,这里有没有魂?

[设计思路:将阅读延伸,将思绪延展,进一步理解感悟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课文所写的关于梅花魂的段落分五部分朗读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友情提示:

1.允许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思考完成;

2.可以参照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所查到的资料(诗歌、音乐、图片)以及生活经历。

3.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小结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通过分段朗诵,来回味文本,同时也是为下个环节进行文字资料与情感渲染做铺垫。也一定得落实好评价功能,允许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阐述。

春的课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 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 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 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 谈话:大家刚才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 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 检查读课文情况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 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新词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1、 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 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放风筝)

学习“怎样放风筝”的部分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自己的观察所得。

2、 图文对照,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1) 合作学习第三自然

同桌同学按照下列步骤,合作学习。

a、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 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2) 表演复述。

a、 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b、 对比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 拽着风筝 才收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朱雀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 学习“‘大蜻蜓’放飞前”的课文内容

1、“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1) 观察画面说一说。

(2) 对照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的?

a、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 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或切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表现了风筝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形态。)

c、 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示:

( )的老鹰 ( )的鹦鹉

( )的仙鹤 ( )的蜈蚣

用“( )的( )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 学习“‘打蜻蜓’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过渡:“大蜻蜓”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么风筝?

1、 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1) 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有哪些风筝?

(2) 你觉得哪一只风筝最好看?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 对比句子,体会写法。

金黄的小蜜蜂,在空中飞来飞去。

金黄的小蜜蜂,翘着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小结:第二句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风筝的样子和好像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鲜艳美丽的图画。

3、 想象续说。

(1) 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课文描写的这些风筝呢?从哪里看寻出来?

(2) 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学习作者的写法,画一画,说一说。

三、 总结全文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欢乐的情形和各式各样的风筝

在天空中争奇斗艳的景象,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课后,让我们一起去放放风筝吧!

四、 作业

1、 摘抄课文中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预习第二课。

4、 (选做题)小练笔:把自己课外放风筝的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 放风筝

放 举 跑 放线 松手

高兴

风筝 多 热闹 鲜艳 美丽

春的课文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怒、暮、燥”等8个字,会写“梦、醒、嫩”等14个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表达方法表达的妙处。

4、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生字词卡片分析生字结构,引导学生巧妙识字。

2、组织学生多读课文,巧读课文,读懂内容。

3、通过分析比较,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法。

4、师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记观察日记。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课的教学中,渗入“细心观察”的意识,使学生探究自然和身边事物奥秘的欲望被激发,体会到观察发现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乐于观察。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激发观察兴趣,培养好的观察习惯。

2、体会文中用不同说法表达不同花开放的妙处。

3、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并学习应用。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1、板书“钟”指生读字,说说“钟”为何物,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2、指生说说它的作用有哪些?

3、用“钟”字扩词,先和同桌同学说,再汇报。

4、师在“钟”字前画一朵花,板书“花”。同学们喜欢花吗?老师这里收集了很多的花儿开放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注意观察每一个画面不同的地方。

5、小组讨论说说看后有什么发现。

6、根据课文题目,结合所看的画面,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二、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与你想象的课文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和你小组的同学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生字词。

3、师检查:⑴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艳、内、梦、醒、苏、湿、娇、嫩、强、适、昆、播、修、致”指生当小老师领读。⑵生字去掉拼音开火车读。⑶游戏(摘苹果):出示生字词指生读,读对苹果落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⑷对本课生字词,你觉怎样识记好?先小组里讨论,再汇报。

4、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正确。

5、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模仿读通、读顺。

6、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把知道的和同桌讨论。

7、汇报情况,师小结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生:我知道了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牵牛花是在凌晨四点开放。……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这一段,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段的中心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都写得很美,我很喜欢。

生:我发现有一个句子不太美。“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生:我发现那些有关花儿开放的词用得很恰当。

3、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对小组的同学说说喜欢的原因。

4、练习:比一比,填写下面的表格,看看那组最快最准。

5、你喜欢这些句子吗?和同桌同学多读几遍能把它背下来吗?

6、你还知道哪些花儿开放的时间和样子呢?能仿造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吗?

7、课件欣赏,这么美的花儿我们同学们一定很喜欢,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呢?(有感情地读、并到背诵、用画笔画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有没有还想问或者还想说的话。

五、留心观察会让我们有很多发现,你有这样的体会没有,有的话把它写出来。如果没有你也试着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也许会有发现。

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在谈及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去保护他们,让花草树木受到每个人的保护,并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内容,有法律的意识。

七、作业:在田字格里正确地书写生字词。

春的课文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故事中班教案7篇

钓鱼作文精选7篇

认位置教案7篇

铺面合同精选7篇

小班新年教案7篇

设备合同精选7篇

安装合同精选7篇

《谁来了》教案7篇

蛋宝宝活动教案7篇

区域活动小班教案7篇

春的课文教案精选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