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分享教案时,常常提到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教案中的分层次教学设计,能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进步,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
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3
目标
1、乐于观察和探索白天、黑夜的形成。
2、感知白天和黑夜,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能分辨出白天和黑夜。
活动准备
1、自备材料:太阳、月亮、星星、图片
2、物质准备:白天黑夜背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情景导入;夜晚来临,小猫在玩线团,猫妈妈叫小猫睡觉。
教师:猫妈妈为什么要叫小猫睡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夜晚天空变黑了,天上出现了月亮和星星,小猫静静地睡着了。
二、活动展??
1、感知白天和黑夜
(1)出示白天图片,认识白天。
教师:小朋友,这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分辨白天和黑夜。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自由讲述。
教师:图中的画面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讨论:白天可以做什么?夜晚天黑时可以做什么?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对,白天和黑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活动结束
操作材料:给每个学生发放太阳、月亮、星星、卡片,请学生根据背景图片将星星、太阳、月亮卡片分别粘贴在白天和黑夜的图片上。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白天和黑夜,可以看出大自然的变化真奇妙,关于大自然,还有更多有趣的现象等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呢!
活动延伸: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白天和黑夜,并将看到的情景画出来。
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
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第二课时
一、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完成小练习:
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xxx是白天时,xxx是黑夜,xxx是清晨,xxx是黄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二、信息交流
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和书上第8页的内容进行交流。)
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三、作业
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
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拓展性目标: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星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活动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
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3、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4、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东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活动二:
1、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3、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
自由活动:
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白天与黑夜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词汇。
3、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白天黑夜》挂图、《白天黑夜》游戏卡(见教具盒)。
2、《白天黑夜》操作单(见学生操作包)。
活动过程
一、感知
1、依次出示《白天黑夜》中太阳、月亮、星星游戏卡,引发学生说出标志图表示的时间。
2、教师:太阳挂在天空中,说明是白天还是黑夜?
月亮、星星什么时候挂在天空中?
二、讨论
1、与学生讨论白天小朋友在学生园活动的情景,把白天区分为早上、上午、中午、下午。
2、教师: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学生园?
小朋友在学生园都做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是在白天的什么时候做的?
3、先讨论黑夜活动的情景,再出示《白天黑夜(一)》挂图。
教师:黑夜里你做什么事情?最后呢?
关灯了,你敢一个人睡小房间吗?
你看到什么东西的影子?
三、分一分
1、出示《白天黑夜(二)》挂图,请学生进行观察区分。
教师:图中画的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出示《白天黑夜》操作单,引导学生区分并涂色。
教师:下面四幅图中做的事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教师:发生在白天,给太阳涂红色;发生在黑夜,给月亮涂黄色。
3、教师说活动内容,请学生抢答来区分白天和黑夜。
2024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