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助力成长,教案中应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二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

二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二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

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

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一)板书课题,读题。

(二)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

(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一)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二)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三)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四)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三)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一)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二)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1.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2.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3.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二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挨蓬”等5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

2.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3.通过老师的指导,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锻炼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

2.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挨蓬”等5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板书:荷花)

2.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3.让我们一起到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2:荷花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3:出示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4: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花瓣儿

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多音字“挨”的读音:

“挨”在这里读“āi”,另外还有一个读音,一个是“ái”,组词为“挨打”。

另外读好卷舌音“花瓣儿”。

4.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蹈止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姿、随”,翘舌音“止、胀、势”,前鼻音“瓣”,后鼻音“蓬、仿”。

(2)学生写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瓣蹈蓬胀裂姿势仿佛

(2)熟字比较。如:瓣一辨裂一烈拂一佛正一止

b.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c.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d.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瓣”——左边“辛”最后一笔是撇。

“势”——上宽下窄,上面是“执”。

“佛”——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笔顺是横折、橫、竖折折钩、撇、竖。

e.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f.展示学生作品。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6:出示词语解释)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板书: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5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1个字,了解了荷花的美,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的音、形、义,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3荷花

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激活学生情感,积极主动学习。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作者笔下,荷花尽展其美丽多姿,作者感情趋势而美好,真正是一篇美文。教学这样的文章应当充分运用有效媒体和手段,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很主动、很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文中的美——荷花的美丽、情致的美好,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叙写“我”观赏荷花,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初闻荷花清香→再赏荷花美姿→幻化荷花精灵。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好课文,品读课文,陶冶情操,感受荷花之美、情致之美。

不足之处:如何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放,放多少,扶,扶多点,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来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发挥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

2.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8)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花瓣儿

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仿佛花骨朵儿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二、品读美文,领悟语感:

1.指导朗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板书:一……就……)

(2)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跑去,说明了什么呢?(对荷花的喜爱)(板书:赶紧跑)

指导朗读: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有谁喜欢荷叶的句子,请读一读。(课件出示9)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你能告诉大家这一句美在什么地方吗?(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板书:挤挤挨挨碧绿大圆盘)

(3)有谁喜欢写荷花的句子,请读一读。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活的画)?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10)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

①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像一幅画?(抓住荷花的“颜色美:绿叶、黄心、白花瓣;姿态美: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认识荷花池的美得像一幅活的画。)

这荷花不但美得像画,而且像一幅什么样的画(活的画)?

②再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抓住“挨挨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动态美。)

(课件出示11)重点解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板书:冒)

c.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

d.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课件展示12: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e.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写后交流:例如:“……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仿佛在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等等。)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

③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不就是一大幅活的画吗?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吧!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通过读来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

④(课件出示13)解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a.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14图片:荷花的三种姿态)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板书: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全开的呢?(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将开的呢?(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

e.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一块儿站起来读读。

(5)学习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15)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千姿百态)

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下来吗?

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二段,自己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再将它们贴到黑板上。

(学生画、剪荷花、荷叶,并贴荷花、荷叶。贴的时候,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画、剪的荷花。我是盛开的荷花,我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在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荷花要有高有低,以此来加深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我们班的同学就是那了不起的画家。同学们,为我们今后会有更大的成就鼓鼓掌。

3.想象美景,迁移表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看到这么千姿百态的荷花,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一起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课件出示15演示第四自然段内容)表演引读。

作者所以会有这些想象,都是因为荷花大美了,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那让我们一块在四、五段中陶醉吧!(配乐朗诵)(板书:翩翩起舞)

三、审美表达,丰富语感:

1.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小结写作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描写得更是淋漓尽致。

2.小练笔:仿照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写你最喜欢的花的不同姿态。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审美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换词法、动作表演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课件展示,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词语的能力。】

?设计意图:画一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现出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训练了绘画能力,实现了跨学科综合学习。】

?板书设计】

3荷花

闻到花香:一……就……赶紧跑

观赏花姿荷叶: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

荷花:冒出来----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幻化荷花:翩翩起舞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了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增强视觉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美丽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观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并按这一顺序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教师引导学生用换词法、表演法、想象写话法,最后课件展示图片,从而领会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跃思维,增强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不足之处:在老师范读时,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作者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叙写,文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看荷花。“我”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直接描写荷花。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仔细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想荷花。借助“一大幅活的画”的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从想象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写作背景】

?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荷花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其他资料】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词

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3.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清.石涛《荷花》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宋周敦颐

5.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晋乐府《青阳渡》

6.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江洪《咏荷诗》

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隋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8.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唐李白《古风(其二十六)》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划去不正确的汉字读音。

二、读拼音,写词语。

zīshìhuābànliánpénɡ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本文介绍荷花,是抓住荷花的()、()、()来写的。

四、重点段落品析

读下面的一段话: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1.仿照例子,写词语

静静地:

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会你交谈些什么?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你喜欢什么花?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赞美它:

花!。

参考答案:

一、tǎnɡtúqiān

二、姿势花瓣莲蓬

三、香味颜色姿态

四、1.悄悄地轻轻地慢慢地

2.蜜蜂飞过来,告诉我一天采了多少蜜,蝴蝶在我身边飞舞,高兴地说:“荷花姐姐,您好美呀!”

五、例如:

桃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月季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态是那样动人。

君子兰!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二上语文教案篇4

?嫦娥奔月》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aabb和abab的叠词的特点,积累这两类词语。

3、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嫦娥的品质。

情感目标: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能力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投影富于色彩感的《月之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保守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方……(让生去补)

引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在月圆的中秋之夜,天各一方的人们多么盼望能和自身的亲人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经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药,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奔,奔向。

“奔”是个多音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任务:

(1)读要过关(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自学好生字新词(会读、会写、理解),常规:比较组词、课后描红。

2、自学情况交流。

(1)认读生字词。

远古昆仑山后羿逢蒙嫦娥

敬重奸诈贪婪接济宝剑时值中秋迫不和待

威逼翻箱倒柜洒满银辉焦急树影婆娑企盼

(2)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缺乏处和时指导练习。

(3)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归为一段。

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再让学生试着用简练的语言给三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

(4)看词语串讲课文。

师:列小标题,我们是把课文读短了,这是身手;读完课文,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时能用自身的语言将头脑的印象生动地讲出来,这也是身手。这节课先来个简单的,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试试吧。

同桌共练→指名讲述

三、安排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身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3、誊写生字词语。

第二教时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什么样的画?

2、(课件出示)看,引说: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感觉怎样?(美)

3、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读一读。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板书)(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5、老师也想读:(老师读,不同,我们来对照读一下,到底有什么差异。)

飘飘悠悠——飘悠(更轻更柔、有一种飘荡的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喜爱的情感在里面)

二、揣测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人更美:心地的善良。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学生读画后:同学们一定把自身的认识化为了智慧的波浪线了,我们来交流。

先从总体上掌握。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

(1)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小朋友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小朋友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亲们都——十分喜欢她。

(2)第二件事情是关键,这件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那是一个奸诈贪婪的小人。“奸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贪婪”呢?(“把仙药交出来!”)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怎么做的?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这样,我们来演一演,我来演那个奸诈贪婪的逢蒙,谁来演嫦娥?

逢蒙:快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仙药?什么仙药?

逢蒙:别装蒜了,你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的,那天,你丈夫把药交给了你,是你藏起来了,说,藏在那儿了?

嫦娥:你一定听错了,那天是他采的草药卖了钱当我藏起来的。逢蒙兄弟,你缺钱吗?我送你一些。你先坐下,喝口水,我来给你拿。

逢蒙:哼,别跟来这一套,我不会听错的。(接着翻箱倒柜搜起来)

二上语文教案篇5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二上语文教案篇6

教学内容:

1、歌曲“上学歌”学唱;

2、综合训练

3、欣赏:快乐的一天

教学目标:

1、熟悉同学情况,建立课堂常规。

2、通过学唱《上学歌》和欣赏《快乐的一天》,培养同学听音乐与唱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3、指导同学听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表示《上学歌》活泼愉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感受到歌曲愉快的情绪,能通过演唱表示出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情绪,能自编动作表示出音乐的情绪。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常规培训(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世界学习音乐)

1、老师先讲今后上音乐课的要求。手平放在腿上,两脚平放在地上,不要乱动,背要挺直,有利于正确的发声。书放在乐椅的扶手上,今后带一只笔一块橡皮,不要在带其他东西。要保护音乐书这个朋友。再请同学自身说一说今后应怎样表示。(调动积极性,自身感受到应遵守的纪律和要求)

2、发声动作应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全体起立,跟老师找到双手放的位置,放的方式,再跟老师体会吸气和呼气的'变化,引导同学自身找到腹部变化的规律。

跟教师练唱小乐段,感受正确发声方法的运用。

(第12页发声练习曲,谱例略)

3、进教室的要求:听音乐并根据音乐节奏自编动作边做边走到自身的位置。

听音乐练习

将同学带到教室外练习,看谁做的好。

二、新授

1、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学,高兴吗?那谁能说一说你的这一天是怎样过的,你都经历了那些事。”

“好,接着,我们来听一首“快乐的一天”,看是不是你做的事情。”

2、听音乐的第一段“早早起”

请生说一说这一段听过后有何感受

看图,这一段表示了小朋友早晨起来的情景,请生根据音乐表示的内容,边听边用动作表示。

“早晨起床后应该做什么?”“上学去”“这时你的心情怎样?路上看到什么景色?”

3、直接听第二段,请生边听边做动作表示。

“那么在上学途中,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4、学唱《上学歌》

① 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跟琴用“lu”模唱歌曲。

② 读歌词,注意咬字要清楚。

③ 跟琴唱歌词,注意情绪,要活泼欢快。

④ 歌曲处置:

中速、充溢朝气地演唱。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 连贯舒展

“小鸟说:早早早” 轻松、亲切、富有弹性

“我去上学校……爱劳动” 情绪丰满、富有激情、

节奏明快。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坚实有力,表示出决心

注意以上几点,教师范唱后,同学练唱。

⑤ 请同学根据歌词给歌曲编舞蹈,

边唱边跳,看谁扮演的好。

5、分别听“来学习”、“做游戏”、“放学了”、“静静睡”,

并请生边听边根据乐曲情绪、表示的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听后,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段的情绪是怎样。

6、完整复听乐曲,并做动作。演奏到“上学歌”处齐唱,做动作。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上学歌”,也欣赏了“快乐的一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好好学习;长大立功劳;养成良好习惯;热爱学习等)

希望同学们今后向歌曲唱的那样好好学习、快快乐乐。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上学歌

情绪 欢快、富有朝气

中速演唱

二上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字形美。认识一个部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认识方位。

3、激发学生识别方向的下兴趣以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方位。

教学准备

教师:1、在太阳的早上把学生带出教室,面向太阳站好来确定学校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

2、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学生:1、回家了解自己家的大门朝什么方向,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自制太阳形状的生字卡片。

建议教学本课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始游戏,感知方位

1、在《健康歌》配乐下,让学生练习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看,初步感知方位。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对照图画,自读课文,想办法认识生字。

3、听到大家的读书声,课文里的一些词语高兴地跑出来了,你认识他们吗?

4、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2)摘掉拼音小帽再读;(3)交流自己最得意的认识拼音的方法;(4)同桌利用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5、生字开花游戏:给生字组一个词语或说一句话,它就开出花朵来。

三、读中感悟,指导背诵

1、边读边借助动作表演,感知方位。

2、学生试着在书上的插图中标出东、西、南、北的位置,互相交流,说出理由。

3、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傍晚时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哪个方向?

2、让学生说说自己座位前、后、左、右各是哪些同学,转身后再看看,前、后、左、右又是哪些同学。

3、在生活中你还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点拨。如:用部件法记忆早字

3、重点指导书写早、后、西字。

4、学生练习,自评互评。

六、个性练习

1、请学生谈谈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又从哪里落下去。

2、让学生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附:板书

二上语文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读3个新字。

2、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理解诗句意思及描写柳树的美的`特点是难点。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察柳树。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或放幻灯),激发兴趣

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在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板书课题。

解题。学生试说“咏”的意思。教师小结:“咏”的本义是歌咏,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等职。晚年不拘礼节,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指导看图

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人在干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听录音,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标出句子)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bì chuí sī cái sì jiǎn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4、分组读课文,男女生各读一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去掉音节读。(注意“垂、似”的读音)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师生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

碧,bì,上下结构,注意写好上面的部分,“王”的底下一横要变成提。

垂,chuí,读准翘舌音,8笔,注意写好中间的部分。

丝,sī,5笔,要读准平舌音,注意上面

的写法。

裁,cái,12笔,读准平舌音,注意里面的写法,和“栽”要区别开。

似,sì,6笔,读准平舌音。

剪,jiǎn,11笔,上下结构。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做找朋友游戏,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2)组词练习。

五、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汉字卡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一点就说一点)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万条,柳树枝条多。在古诗中“百”、“千”、“万”经常泛指数量多。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子,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细叶,指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

三、想象情景,朗读、背诵课文

1、自由读全诗。结合看图及在户外所看到的柳树,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写的是实景,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多。虽然是对静物客观的描写,但是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蕴含着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诗的第二句,是作者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拿剪刀的能工巧匠,把在春风吹拂之中的柳树想象为经过巧手剪裁的艺术品。这种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诗赞美柳树不是作者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凭借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四、课堂练习

1、写一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生写话

1、启发学生说说在户外看到的柳树。同桌互说。

2、小组推选代表说,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

例:春天来到了,柳树的枝条上长出了一片片长长的绿叶,近看好像绿色不是很深,但是当你远远地望去的时候,整棵柳树就被一层绿色的雾包围着。一阵微风吹过,柳条随风摇摆,就像在欢迎我们似的。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观察春天的柳树,或者其它景物,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七上语文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高一语文下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七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小学语文组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8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工作总结精选8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沉与浮教案精选8篇

四上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二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