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的针对性,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环境保护课教案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环境保护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保护身边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了解垃圾的危害。
2、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幼儿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使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主题的有关书、图片、光碟及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实录
一、做一做《手指操》
海娃哥哥年纪小,站在山坡来放哨,爸爸叫他送情报,情报紧急很重要。
鸡毛信,不一般,三根鸡毛插上面。
海娃娃送信快快走,赶着羊群过山口。
站在山口看一看,抢粮的鬼子在捣蛋。
遇见鬼子把他搜查遍,什么东西也没见。
海娃娃送信真勇敢,闯过一关又一关。
翻山越岭不怕累,把信交给了游击队。
海娃送信立大功,人人夸他小英雄。
二、说一说
1、 教师导入:
师:小朋友,上课前老师先请你们来看一段录像。在看的时候看哪个小朋友最认真表现得最好,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
师:从这段录像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吧!
幼:“有很多垃圾”、“公路的两侧有垃圾,很臭。”“小河里面有垃圾也很臭”“水果皮、饮料瓶、雪糕袋、塑料袋、糖果纸……”
师:“这些垃圾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身边的环境呢?(幼儿自由的说)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制造许多垃圾,那将会是什么样呢?
幼:“垃圾会让干净的水变得很脏。”“小河被垃圾污染了,小鱼和小虾就会死掉。”“路的两侧有垃圾污染环境,人就会很容易生病。”“庄家被污染了就不能生长。”
三、看一看、说一说
(一)、幼儿看图片
师:“我们人类每天都会制造大量的垃圾,这么多的垃圾怎样处理呢?”
师:这些垃圾会通过掩埋、焚烧等方式进行分解。如:食物、一些自然垃圾(如落叶),掩埋一段时间就会腐烂;但有些垃圾是很难分解的,(如:塑料和玻璃做成的东西,其中有一些是可以进行二次回收再利用的。)
(二)如何利用垃圾
1、师:小朋友都知道垃圾可以回收,那究竟什么垃圾可以回收呢?
幼:”废纸可以回收。”“喝完的饮料罐可以回收。”
师:我们怎样可以变废为宝呢?
“可以用回收的纸盒进行手工制作,做很多好玩的玩具。还有很多的垃圾可以加工利用,因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师:知道垃圾有这么多的危害,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我们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乱扔纸屑、水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糖果纸……”
四、德育渗透
师:你们知道垃圾严重的影响着我们周边的环境,除了老师,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保护环境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保护环境的大行动中呢?
“我们可以去告诉身边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一起保护环境。”
五、学一学、背一背
1、教幼儿学背儿歌:
?乱扔垃圾可不好》
小猴子,蹦蹦跳,爬上大树摘香蕉;
吃完香蕉皮乱扔,不讲卫生真糟糕。
小花猫,喵喵叫,吃完小鱼胡子翘,鱼刺扔进垃圾筒,讲究卫生妙妙妙。
我们所有小朋友,良好习惯要记牢,清洁卫生人人爱,乱扔垃圾可不好。
六、小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我希望小朋友们从我做起,互相监督,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万物吐绿、百花飘香的大花园而共同努力吧!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都很爱自己的家,那么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回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父母汇报一下你心目中的美丽家园的形象吧!
1、关于环保话题幼儿接触的并不很多,对身边的垃圾与环境的关系还很陌生。我在教育活动设计中,着重了垃圾与环境的关系使幼了解了垃圾对人类的危害进一步向幼儿渗透变废为宝的意识。
2、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幼儿新的学习兴趣,使之完成教学目标。
在整个活动中突出表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利用周边环境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2、利用“问题”“儿歌”展开、扩展教育教学活动。
环境保护课教案篇2
一、目标
1、利用环保废旧材料制作服饰,体现“绿色环保,保护地球”的活动主题。
2、在活动中能大胆地展示自己。
3、感受与父母一起活动的快乐,愉快地度过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
二、准备
1、发放家长邀请书
2、场地布置,制作横幅、评分表、幼儿号码牌
3、磁带,录音机
4、活动前和幼儿一起练习走模特步
三、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在浩翰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颗星球叫什么吗?(地球)对呀,地球妈妈很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可是最近她很生气,为什么呢?
2、幼儿自由回答
3、:原来地球上的人乱砍树木,地球妈妈的绿色衣裳都被破坏了,做成的'杯子、塑料袋、报纸、纸盒呢,也到处乱扔,都快让地球妈妈变成一个垃圾场啦,怎么办呢?
4、幼儿自由回答
5、对呀,我们应该关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在幼儿园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我们该为地球妈妈做点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把地球妈妈身上的垃圾拣起来,好吗?那么,这些垃圾还有没有用呢?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小朋友都很聪明,利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了一件又一件漂亮的衣服,是不是?小朋友,今天,就让我们用这些东西来打扮自己,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好吗?
(二)、幼儿和家长制作。
1、要求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打扮好自己和孩子。
2、小心制作工具的摆放,注意安全。
(三)、时装表演??
1、师:呀,小朋友们都好漂亮呀,你们见过服装表演吗?那你们想不想上来象模特儿一样走一走呢?
2、提出要求:
①、按学号排队,两个(如大一班1号,大二班1号)幼儿和家长一起上台走步。
②、由家长(大一班两位家长,大二班两位家长)在下面打分(五分制)一位老师统计,及时相加记录在幼儿名单上。
③、最后评选“最佳模特奖”(8位)及“最佳服装设计奖”(8位)。
(四)、颁奖
1、师:今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了许多漂亮的衣服帽子,你们开心吗?地球妈妈也很开心,把她打扫得这样干净,她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礼物,你们看,漂亮吗?等一会每个小朋友自己去领一份,好吗?
2、今后我们要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呢?(不砍树木,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尽量不用一次杯子等。)
3、幼儿回答,结束活动。
环境保护课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设想
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内涵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初步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章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想的角度,制定教学策略。
本节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讨论“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列举五个生态系统的实例,并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业,并对同伴的作业作出评判。
四、教学过程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一步分析“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制作若干个不同控制条件的“生态缸”,让学生观察各个生态缸中的状况,增加感性认识。问题7是让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关系复杂,无法逐个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将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类群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其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信息传递,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观研究中也常常要应用这种方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了问题1~5后,应当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本节“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演练,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认识。
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能量在其中流动,物质在其中循环,信息在其中传递,多种多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构建起了动态平衡的关系。
一、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物的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分布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空气等。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则只属于环境因子,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子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它们本身对生物没有直接影响。
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表明,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被称为能耐受范围(这个范围又称为生态幅),而能耐受范围中又存在着一个最适范围(又称最适区),耐受范围的两端(即除去最适范围后所剩的部分)为生理受抑区,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范围后,则为不能耐受区。
生态系统的空间大小各异,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座山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各自的特定环境中,它们既利用环境资源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种群得到延续,同时,它们自身也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
通过列举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具有许多共同点。重点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阐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体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教学的难点。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关于“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说明: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联系”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其主要形式就是“食物联系”。接着以教材中的图示为例,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以食物联系连接的营养结构实现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联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阶层(营养级)。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食物链。
①牧食食物链或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小麦→蚜虫→瓢虫→食虫鸟。
②碎屑食物链或分解食物链:是以死亡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死亡的动植物残体→跳虫、螨类→食虫昆虫、蜘蛛→食虫鸟、小型哺乳动物。
③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基础,从某些专门营寄生生活的动植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鼠疫细菌。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食物的改变(如蛙)就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链才是比较稳定的。
一般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从前一环节到后一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左右(能量转化效率大约是10%)。因此,越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生物量越小,能量也就越少。处于顶位的肉食动物最少,以致于不可能再有别的动物以它们为食,因为从它们身上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搜捕它们所消耗的能量。一般说来,能量从太阳开始沿着食物链传递几次以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食物链一般都很短,通常只由4~5个环节构成,很少有超过6个环节的。
(2)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不可能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而往往同时属于数条食物链。实际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单条、孤立地出现(除非食性是专一的),它们往往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是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五、教后感:
一般地说,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食物网简单的系统,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旦消失或遭受严重破坏,就可能引起这个系统的剧烈变动。教育学生要有环保意识,自觉保持环境。
环境保护课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
(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
(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学生放录像显示他们的监测过程并进行同步讲解,监测过程略。
大气小组的同学带大家分析监测结果,实物投影显示监测结果如下:(略)
学生介绍:国家规定天津市应达到ii级标准,如so2应在0.15mg/m3以下,从监测结果看,so2与tsp都没达到ii级标准,而是iii级,再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tsp标准相比差别更大。说明天津市大气污染较严重。这三项指标每天都发布在《今晚报》和《天津日报》上。
老师讲述:大气小组同学们的走访很成功,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天津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我们再来看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的初期状况又是如何呢?
放录像显示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四目市哮喘事件。
提问:这段录像反映了什么?
(答:大气污染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瘤等。)
继续引导提问,我们从深层次考虑一下,还反映了一个较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答:日本当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老师讲述:对。我们一定要记取这个教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了。
如果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很高,又遇上无风多雾的天气,污染物不易散开,则会引起很多人发病,这就是急性中毒。大气中污染物一般浓度很低,这些低浓度的污染物长期持续地进入入体,就会使人很长时间以后表现出疾病症状,这就是慢性中毒。
问: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哪个危害更严重?
(答:慢性中毒。)
老师讲述:对,慢性中毒由于潜伏期长不易被人所发现,因此危害更严重。
问:通过调查,大家还知道有什么危害?
(答:致癌。)
对,致癌。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在燃烧的煤碳、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
问:为何大气污染危害这么严重?请大家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考虑一下。
(答:略)
讲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但要排出废气还会排出废水,我们来研究一下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被污染后,会对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演示试验:被hg污染了的水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
(演示过程略)
提问:hg对水蚤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毒害作用。)
讲述:对。水体中的hg经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会使藻类植物改变颜色、海鱼大量死亡。不仅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属如pb、cr等也和即一样会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由于水污染,我们天津人守着自己的母亲河却喝着菜河水,由于水污染过去只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水俣病?现在已出现在我国松花江地区……人若食用了被hg污染的水中生物会有哪些危害呢?我们来看一段调查水体污染的同学们收集来的录像资料:世界闻名的公害事件——水俣病事件。
(录像内容:略)
问:录像反映的危害有哪些?
(答: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对,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老师进一步用书上图9—13为例来说明生物的富集作用。
(略)
讲述:大家从电视画面上可能见过赤潮现象,赤潮的形成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我们来研究一下富营养化的危害。
老师先放从环保局收集来的录像(发生在近海海域的赤潮现象),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什么是富营养化?
2.水体中过量的n、p来源?
3.什么是“水华”、“赤潮”?
4.富营养化的危害?
(答1、3、4略)(答2: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作业:调查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对策。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环境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②大气污染的危害
③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水污染的危害
①重金属的危害
②富营养化的危害
环境保护课教案篇5
一、活动背景: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课文都与环保有关,学生学习之后,有了环保意识,为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责任感,结合学校“美化校园”的活动,特组织一次环保主题的班会活动。
二、活动目的:在地球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地球,通过赞环境、忧环境、护环境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并激发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绿化,宣传环保活动,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三、活动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地氛围中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发出倡议,保护环境。
四、活动准备:
1、活动前,需要班级环保小卫士在网上搜集环保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活动前,需要班级环保小卫士调查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
3、班级环保小卫士排练好环保节目。
五、基本步骤:
(一)主持人讲话: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美丽家园,创建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保护地球,爱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今天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环保从我做起”。
(二)班级环保小卫士情景表演《地球妈妈笑了》,从中感受一些比较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我班环保小卫士所了解的情况吧。(三)请同学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说说保护环境的事例。
(三)、实践活动
为了让天空明净,让地球妈妈青春常在,请同学们以“我为环保做贡献”为内容进行讨论。
(四)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
世界水日: 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地球日: 4月22日。
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16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五)“环保小卫士”宣誓。
我宣誓:我将以实际行动做到
珍视天空,关爱大地;
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珍爱生命,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消费,绿色人生。
宣誓人: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很多事情,我希望全体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环境污染与环保的重要,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增添新绿,请班长带领同学们宣誓。
(六)谈感受:主持人:今天的班会活动将要结束了,我想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大,下面请同学们每人用一句话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并动手设计环境保护的标语,并解说。
主持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共同的绿色世界,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让绿色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小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宣布结束
环境保护课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 安全课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