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应该明确,教案不仅是教学的指引,也是教师反思的重要工具,提前准备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课堂的整体方向,确保每个环节都充满趣味和挑战,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7篇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篇1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

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3.集体制作花圈。

教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们的解放事业,为了使小朋友都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将组织为烈士扫墓活动,现在,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 花圈。动手制作,教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把幼儿做好的小花绕在花圈上,再贴上挽联。

4.扫墓。

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然后由二位幼儿抬 着花圈,其余幼儿排好队出发。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

2、通过教育,大家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二、课前准备

诗歌、先烈事迹、跟清明有关的图片音乐、孟良崮及烈士陵园的介绍。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吗?说到清明节扫墓,我们也一定回想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们。

(二)、了解清明节

1、引入欣赏《清明上河图》

2、知识竞赛:清明节简介,清明节由来,清明节习俗,清明节食品,清明节纪念方式及国外清明节。

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日期;清明节的别名;随着网络发展,清明节有了不同的纪念方式;我们家乡清明节的食品和习俗。

3、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三)祭扫烈士墓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动程序是:全体肃立在纪念碑前演讲;全体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奏乐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参观事迹展,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注意的礼仪事项: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首先穿着整洁,要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四)讲一讲你知道哪些先烈的事迹

让学生主动发言,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先烈的事迹及自己的感想,收获。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篇3

教育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所了解。

2、悼念革命烈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投影仪《清明》引导齐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清明节的.由来

教师介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都说说自己每年的清明节怎么过的。

学生自由发言。

四、清明节的风俗

1、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2、清明节除了放风筝,还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日子。关于扫墓你知道多少?让学生自由谈以前和长辈扫墓的情形,用几句话谈谈扫墓的经过。

3、目前,扫墓的形式越来越环保,仪式也得到简化,但是,你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扫墓?(缅怀英雄品质,珍惜现在生活。)

4、你知道哪些英雄故事?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课后反思

学生的爱国热情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熏陶,在爱国这个教育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篇4

一、活动目的

通过缅怀革命先烈,追忆他们所体现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革命精神教育,让学生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设想与构思

将革命精神、现实社会及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首先,通过革命影片将学生带入革命战争的情景,感受革命先烈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以及英勇无畏等精神;其次,通过小组不同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受到感染教育;然后,通过现实生活的事例,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时代英模的无私奉献。联系自己,从小事做起传承发扬革命精神,从小立志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

三、活动准备

1.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的资料或书籍进行阅读,准备革命诗歌、宜兴地区革命先烈故事、演讲、手抄报等。

2.在班长协调下,各小组根据本组搜集的资料的特点,准备有特色的汇报形式。

3.教师搜集影片,图片,资料,制作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影片导入,引出革命精神

1.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

2.出示课件精彩文字: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吧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落叶树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指名读,齐读最后口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纪念这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田汉写下了《国歌》,听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看课件听音乐起立唱国歌。

宣布:《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德育活动现在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革命影片谈感受和唱国歌将学生带入革命战争的情景,感受革命先烈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以及英勇无畏、坚强斗志和不屈等精神。

(二)小组汇报,走进革命精神

1.课前同学们分组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做好了准备,下面就来汇报一下。

(1)革命诗歌诵读。

(2)延庆革命先烈故事。

(3)演讲。

(4)手抄报。

(5)图片展。

(6)唱歌。

2.正是因为先烈们的英勇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精神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搜集准备和不同形式的展示中,深深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并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从而产生要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的意识。

(三)联系社会,体悟革命精神

1.告别那个战火纷飞多灾多难的时代,中国人民迈进幸福的21世纪,当人民的财产受到威胁,仍然涌现了一批批具有革命精神当代英雄。看课件,播放抗震救灾精彩图片。

(1)看图片让同学用简单的话内容。

(2)看了这些图片,听了学生的介绍,你在他们身上找得了什么?

2.教师及时总结,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这些就是革命精神。其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些也是革命精神。

通过回忆雪灾地震的感人情节谈感想,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时代英模的无私奉献。让学生了解到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这些就是革命精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些也是革命精神

(四)研讨体验,践行革命精神

1.出示课件:青岛小女孩杜瑶瑶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爸爸,妈妈久病卧床不起,多么令人悲痛欲绝的家庭呀!杜瑶瑶面对严峻的考验,她没有向噩运屈膝下跪,而是顽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她也曾摔跤,也曾哭泣,但是,懂事的她多次从风雨中,从泥泞中爬起。惊人的是,这个娇生惯养的独生女,不但担起了家庭重担而且劳动学习两不误,多才多艺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评上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你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2.举例说说你的小伙伴身上继承了哪些革命精神?

3.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怎样弘扬革命精神?

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学生身上所发扬的革命精神,并向身边的人学习,从而强化传承革命精神的意识。

(五)总结升华,发扬革命精神

同学们,通过这节德育活动课,我们更了解了革命精神。让我们,从小立志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放音乐,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全体学生右手握拳,拳在头侧。教师领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少先队员回答: “时刻准备着!”

宣布:《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德育活动到此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弘扬革命精神,从小立志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意识。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诵读、想画面 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 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学生读感受。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齐诵《清明》。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组织幼儿去扫墓,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

2、培养幼儿了解我国的烈士,尊重烈士的情感。

3、教育幼儿爱国爱家,珍惜今天的和平且富裕的幸福生活。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5、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白纸

2、线

3、彩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道4月4日是什么节日。

教师介绍:4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同时还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回去扫墓,缅怀先烈,祭奠祖先。

2、引导幼儿知道为何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

教师介绍:清明节天气变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里是非常那个适合出门踏青郊游的。因此这一天也很适合去陵园墓地扫墓,也很适合组织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以及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

3、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手工制作清明节花圈。

(1)教师扎一个小型的竹圈,然后写上挽联

(2)幼儿用白色的纸做小花,然后将这些白色的花粘贴在老师制作好的竹圈上面,然后再贴上挽联。

4、教师组织幼儿去扫墓。

(1)在扫墓之前,教师先给幼儿讲解注意事项

(2)扫墓的过程中要严肃不要讲话不要打闹,要表示自己对先烈的尊重

(3)教师选出两名力气大、体力好的幼儿抬着小花圈,其余的幼儿排着队出发。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活动重点:

简单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活动难点:

体验感受清明的气氛,懂得怀念先祖与革命烈士。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古诗导入:《清明》

师:这首古诗里藏着一个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并能够简单讲述。师:为什么会有清明节这个节日呢?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到了,都有哪些习俗呢?

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播放清明节由来的视频,幼儿观看。

2、交流:

师:清明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清明节呢?在清明节这天我们都要做些什么?(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3、引导幼儿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1)出示扫墓图片。

师:瞧!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去扫墓呢?

小结:每年清明前后,为了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怀念,我们都会去他的墓前祭拜,表达哀思。

(2)出示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图片。

三、结束部分

教师播放关于"革命烈士"的事迹,请幼儿观看,引导幼儿了解"烈士":董存瑞、黄继光、消防英雄等。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7篇相关文章:

感恩祖国主题班会教案5篇

爱国主题班会教案5篇

清明节祭先烈的作文推荐7篇

国庆主题班会教案5篇

爱国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

庆元旦主题班会教案8篇

科学睡眠主题班会教案5篇

生态文明主题班会教案6篇

防疫班会主题教案6篇

我爱阅读主题班会教案5篇

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