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兴趣,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制定详细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歌唱教案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歌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图谱,理解歌曲内容,学唱歌曲,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曲调。
2、会根据歌曲节奏,利用身体和生活乐器,创编不同的敲鼓动作。
3、积极参与并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能大胆自信地表演。
活动准备:
大鼓一个;歌词图谱;筷子、牛奶罐、盒子等废旧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歌曲旋律与节奏
(一)律动,感受歌曲旋律。
1、幼儿当神气的小鼓手,合着歌曲旋律入场。
2、提问:刚才,我们合着《小鼓手》的音乐走进来,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呢?
(二)利用图谱,练习歌曲节奏。
1、出示图谱,讲解节奏。
2、练习:集体学大鼓唱歌,用“咚”声来表示。
3、利用身体部位练习节奏。
二、学唱歌曲
(一)完整地欣赏歌曲。
1、教师第一次范唱(清唱),鼓声用敲鼓的.方式表达。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第二次完整地范唱。提问:大鼓是怎么样唱歌的?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
(二)根据图谱,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1、教师指图谱,幼儿跟教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2、重点练习:渐强(利用图谱法——鼓的从小到大来表现音的从弱到强)和休止符节奏(利用图谱法——没有画鼓棒的鼓表示)。
(三)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轻声跟唱一遍。
2、幼儿用好听的声音跟唱一遍,放开唱。
3、幼儿独立演唱歌曲一遍。
4、提升要求,幼儿背唱三遍:
(1)拿掉两张图片,幼儿演唱歌曲。
(2)拿掉所有图片,幼儿演唱歌曲。
(3)拿掉节奏图谱,幼儿演唱歌曲。
5、幼儿边唱边表演歌曲一遍。
6、分男女幼儿合作演唱歌曲:女孩当小鼓手,男孩当鼓,第二遍交换。
三、利用身体和生活乐器,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1、请一名幼儿当小鼓手,边唱边敲大鼓;其余幼儿把肚子、膝盖、肩膀等当作大鼓边唱边敲打。
2、提问:我们可以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当作大鼓呢?(可把牛奶罐、盆子、盒子等当作大鼓)
3、幼儿表演:
第一次表演,请幼儿边唱边敲;
第二次表演进行提升,敲鼓的地方不能发出声音,直接用“鼓声”表示。
四、结束:幼儿再次当小鼓手,在边敲边唱中出活动室
大班歌唱教案篇2
动作建议:
[1-20]小节:跟着老师一起边唱歌曲边做手势辅助歌曲。
[21-28]小节:拿起拨浪鼓、拍打大腿、依次传递。
游戏玩法及配器说明:
一个拨浪鼓。
[1-20]小节:幼儿及老师围成圆圈坐在椅子上,双腿放松,拨浪鼓最先放在老师的大腿上,带领孩子做手势演唱歌曲。
[21-28]小节:一边唱咚吧部分,一边拍一下自己的大腿再将拨浪鼓传递给右边的小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念咒语的游戏,掌握“咚吧咚吧咚咚吧……“的歌词节奏,在游戏中快乐的记忆歌词。
2、感受京味童谣的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黑板一张、马克笔一支、大白纸一张
2、拨浪鼓:一个
经验准备:
和同伴合作过击鼓传花、拍腿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被藏起来的拨浪鼓盒子,激发幼儿兴趣
(1)引入咒语,讲述故事,幼儿第一次感受完整歌词
2、以游戏为载体“传位拍打”的方式激发幼儿念诵歌词的兴趣的,感受歌词难点“咚吧”段
3、幼儿回忆歌词内容,老师小结做重复练习,重点讲解咚吧咚吧的节奏
(1)根据幼儿在作出的正确回答请全体幼儿念诵
(2)根据老师做的动作发现咚吧的不同
(3)集体跟着老师边游戏边完整念诵歌词一次
(4)老师示范演唱歌曲的“咚吧”难点部分
4、老师示范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根据回忆记忆歌词
小结:完善歌谱,闯关才算完成!
5、师幼共同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加强对歌词的记忆
(1)幼儿集体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
(2)观察老师画的歌谱有什么特别之处,特殊符号代表“儿化音”的重点演唱方式。
(3)幼儿集体一边游戏一边演唱歌曲
6、出示拔浪鼓,再一次吸引幼儿视线,激发幼儿兴趣。
7、幼儿集体完整演唱一次歌曲,师幼互动。
8、总结:孩子们,你们喜欢拨浪鼓这首歌吗?它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意谣,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愿意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回家把这首好玩并且具有挑战性的京歌儿唱给你的好朋友和家人听好吗?
大班歌唱教案篇3
一、作品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在会念儿歌的基础上学唱a段歌曲,用歌声表现歌曲优美温馨的情绪。
2、理解歌词,尝试创编a段歌词,大胆表达对身边人的情感。
3、感受和表现歌曲中“爱”的情感,体验师幼、同伴之间互动交往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幼儿自制的爱心卡;幼儿已学会儿歌。
【活动过程】
1、幼儿安静(闭上眼睛)欣赏钢琴演奏,初步感受旋律的情绪情感。
2、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按节奏复习朗诵儿歌(前半段歌词),体验随乐朗诵诗歌温馨的意境。
3、出示图谱,教师范唱歌曲前半部分,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中温馨的意境。
4、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5、引导幼儿创编动作表现“我爱你”。再次演唱前半段,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我爱你”。
6、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理解后半部分歌词。
7、幼儿唱前半段、教师唱后半段接唱歌曲。
8、尝试创编前半段歌词,并将同伴的名字编进歌曲,幼儿俩俩相对演唱歌曲,引导幼儿用歌声、表情、动作大胆表达自己身边人的爱。
9、出示爱心,以传递爱心的方式让幼儿体验对身边人爱的情感。
(1)这是我们市一幼小朋友制作的爱心,他们让我把他们的爱传给你们。(强调:每一句唱到我爱你的时候传递爱心)
(2)小朋友边唱边传递爱心。
(3)写现场老师对唱,并传递爱心。
三、友情提示
按照歌曲结构继续创编歌词演唱歌曲,引发表达对身边人和物、家乡、祖国爱的情感。如:我要对着××说,我爱你;我要对着××说,我爱你……
大班歌唱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用响亮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三拍子的旋律,学习强调句头重音演唱三拍子的歌曲。
3.体验多种形式集体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我们大家跳起来》、幼儿自制面具若干、三拍子节奏卡一张、图谱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引导语:(出示面具)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将要举行欢乐的假面舞会,我要邀请一个朋友作为我的舞伴哦,听,舞会的乐曲响起来了!
教师随着音乐做三拍子的邀请动作(重音拍手,后两拍邀请),让幼儿直观
受三拍子音乐的特点。
师:看清楚我是怎样邀请舞伴的吗?一起来学一学。
二、完整欣赏歌曲,熟悉歌词。
a、欣赏歌曲,熟悉歌词
师:欢乐的舞会自然少不了优美的歌声
师:你听到了歌曲里唱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内容出示相应的图卡)
b、第二遍倾听歌曲,学习歌曲。
师:现在我要跟着优美的歌声来邀请舞伴咯。(教师完整清唱歌曲一遍,并邀请舞伴)
师:我是在歌曲的哪一句之后做出“请”的动作?
三.在游戏中学习歌曲
1、邀请舞伴学习歌曲
师:在舞会上每个人都要邀请一位朋友作为舞伴。谁学会邀请舞伴了?请他来试一试。(其他幼儿小声跟着唱)
2、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四.创造与表现。
1.幼儿为歌曲编配邀请动作。
2.鼓励幼儿大胆的表演唱,把自己创编的动作展示出来。
五.集体表演。
幼儿自由选择歌、舞、乐的表现形式,全班进行表演唱,充分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
大班歌唱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借助情境导入、图谱演示、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感受歌曲的趣味并学唱歌曲。
2、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同伴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母鸡头饰若干,农场和歌词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乘着音乐火车去农场
1、听音乐律动进“农场”。
2、发生练习:母鸡怎么叫?
二、母鸡的喜事
1、聆听第一遍音乐,让幼儿初步感知音乐的旋律和内容:今天大母鸡有一件喜事要告诉你们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她有什么喜事!
2、引导幼儿带着问聆听第二遍音乐:
大母鸡是在哪里下的蛋?大母鸡下蛋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下蛋以后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3、边提问边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大母鸡坐在哪儿下蛋呀?
(2)大母鸡下蛋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教师引导幼儿表现高兴的样子)
(3)大母鸡生完蛋之后怎么告诉人们呀?
3、唱唱大母鸡的喜事:大母鸡想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它“下蛋啦”的喜事,让我们来做它的宣传员,唱给大家听!
三、我们一起来“下蛋”
1、教师当母鸡,全体幼儿当草窝,边唱边表演:
2、请个别幼儿尝试当母鸡,其余幼儿当草窝。
3、自由合作表演。
(1)交代游戏规则:自由组合以5个孩子为一组的表演队,一个孩子当母鸡,四个孩子当草窝,边唱边表演。
(2)幼儿自由组合并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合作游戏。
四、游戏:母鸡孵小鸡
1、大母鸡想要有自己的小宝宝了,你们知道它们躲在哪里吗?对啦,鸡宝宝躲在蛋里,要鸡妈妈坐在上面孵20多天才能出来呢!
2、教师当母鸡,幼儿当鸡蛋,在游戏中结束本活动。
大班歌唱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曲调,学唱歌曲,并尝试用常见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能分辨歌词中勤劳与不勤劳的动物。
活动准备:
挂图3号《小朋友的书。美工》磁带及录音机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预设):
1、复习一组学过的关于劳动的歌曲。
复习《勤劳人和懒人》等歌曲。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唱过哪些关于劳动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可进行集体演唱或请熟悉此歌曲的幼儿单独表演唱,演唱时,引导幼儿关注歌曲所表达的劳动内容)
2、欣赏歌曲,了解歌词含意。
提出欣赏要求:现在我们来听一首关于劳动的新歌曲,听听这首歌曲里唱了什么?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可根据幼儿的需要反复多听几遍歌曲)教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幼儿欣赏。并在欣赏中,让幼儿说说有哪些听不懂的词句,如:梳妆、说不尽、要靠劳动来创造等,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
(教师要遵照歌曲的节奏型来念歌词,可适当加入一些衬词,如:在雄鸡唱三唱后面加上“喔喔喔”在鸟儿忙梳妆后面加上“叽叽喳”)幼儿跟着教师学习朗诵歌词一遍幼儿说说喜欢歌曲中的那些小动物?不喜欢谁?为什么?
3、继续欣赏歌曲,尝试跟唱。
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向幼儿提出欣赏的要求:乐曲听上去有什么感觉?
再次欣赏,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活泼和有力。
教师示唱,幼儿跟唱。
4、尝试为歌曲伴奏幼儿跟唱,教师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幼儿分组跟唱,并互相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紧紧遵循《纲要》所提倡的“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和“教师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的理念,紧紧抓住幼儿的“心”。“听一听,找一找”中有匹配成功的乐趣;“学一学,唱一唱”中有自主学习的快乐;“试一试,合一合”中有同伴合唱的喜悦。
在设计、组织老教材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认真解读教材、解读幼儿,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大班歌唱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小黑眼儿和小白眼儿》,尝试用苏州方言拖长腔调说衬词。
2、初步了解苏州茶馆文化,学习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歌曲中的高兴、着急和生气。
活动准备图谱、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唐老师请来了两位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黑眼、小白眼)
——他们俩有个共同的爱好,喝茶!那你们知道用苏州话说喝茶怎么说吗?(吃茶哉~出示图片)
——小黑眼和小白眼来到了一个苏州的茶馆,可是却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这该怎么办呢?苏州话说怎么办怎么说呢?(哪吭办呢?出示图片。加动作)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学学看。
——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我出示图片,你们说出相应的苏州方言。
(二)感受乐曲
——小黑眼和小白眼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呢?请你们来听一听。(第一遍)(孩子们说出什么就贴出相应的图示)
——故事里有谁,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事?(第二遍)(边唱边出示所有图示)
——这次我会在儿歌里加上苏州话,请你们听听看我加在了哪里。(第三遍)
(三)学唱歌曲
——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我们一起唱歌,到说苏州话的时候听我来说,听听是不是加在你们说的这些地方。(第四遍)
——这次我和小朋友们继续合作,但是要请你们来说苏州话(第五遍)
——我们一起唱,个别说苏州话(第六遍)
——刚才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里有点一样的?他们真的是一模一样吗?(出示感叹号“!”表示“哼”)
——两句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哪个快?哪个慢?慢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慢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茶馆店的小老板,跟我一起唱唱这两句。
——我们一起来完整唱一遍,要唱出小老板不同的心情哦!
——这首歌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我们这几张图藏起来,看看你们能不能完整地唱出来。(第七遍)
——这次难度更大了,我们一张图都不看,向后转!面向客人老师来表演一下。(第八遍)
(四)延伸
——小朋友们真棒!这样都没有把你们难倒!其实这首歌是一段四川的名族音乐。(完整四川口音,加儿话音)那么请小朋友听听看这次唐老师唱的和刚才我们一起唱得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一起来加上儿话音,用四川话来唱一唱。
——我们班除了有来自苏州的小朋友,还有其他地方的小朋友,你们会用自己老家的方言来说说喝茶、怎么办呢?怎么说吗?
——那我们下课后可是把自己那的方言带到我们的歌曲中唱一唱。
大班歌唱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演唱歌曲,增加对中国传统儿歌的了解。
2、体验想象的乐趣,尝试创造性地表现大头在雨中的快乐心情。
3、感受歌曲的幽默和风趣,体验歌曲主人公的乐观生活态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人:
幼儿围坐成半圆,老师以节奏游戏导人,分别用广东话、普通话交替问候,让幼儿在相互问候的游戏中感受歌曲三拍子节奏。
(教师轻声哼唱歌曲旋律,并配以简单有趣的手指游戏,其价值有二:一是吸引孩子进入聆听和专注的状态,为建立清晰的听觉表象做好准备;二是通过有节奏的互动问好,拉近师幼情感距离,为练习三拍子节奏做好铺垫,这是一个互动积累,节奏前置的环节。)
二、创设情境:
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边讲述故事“下雨的时候”边绘画,引起幼儿对“大头”的兴趣。
(在舒缓的钢琴伴奏下,教师以自然的,像妈妈一样的口吻带出了音乐情境申的故事,起到了以情动人,引人入胜的课堂效果。紧接着,老师用像声词“嘟”哼唱旋律,并用简单的美术线条勾勒出音乐情境中的主人公:幽默可爱的大头娃娃,自然而不着痕迹地帮助幼儿进入歌曲,创设了音画结合的课堂效果。)
三、感受歌曲。
1、第一二次感受歌曲。故事讲到结尾将歌曲带入,幼儿聆听老师完整演唱歌曲。
师:这个大头可真有意思,不怕雨淋。“我”也想来当大头(伸出大拇指)。
2、第二次感受歌曲。借助手指游戏(小幅度手指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歌曲。
师:刚才大头都唱了些什么?
幼:下雨不愁!人家有伞!下雨能洗澡!……
(幼儿回答后老师用歌声及动作回应,引导其他幼儿一同模仿,帮助理解歌词。)
3、第三次感受歌曲。师幼一边玩手指游戏一边倾听老师歌声进一步理解歌曲。
师:我的“大头”在这,把你的“大头”也拿出来。
4、第四次感受歌曲。利用桔子道具引导幼儿跟唱歌曲。
师:你的头大,我的头更大。(伸出戴有桔子的大拇指)
在“大头”唱歌过程中,老师用动作引导幼儿:一起来!
(①简单装备,化繁为简。简单的“大拇指”,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成了大头娃娃:老师的手掌和大拇指连接变成了雨伞……跟随歌曲旋律进行的手指游戏吸引着孩子的眼球,激荡和点燃了孩子无穷的想象,简单的装备创造了快乐歌唱的价值。②逐层递进,练习积累。从大拇指大头转换到桔子大头,从个体手的`动作过渡到操作桔子教具,从徒手练习过渡到配乐操作,从慢节奏到快节奏……是一个逐层递进,练习积累的过程。)
四、学唱歌曲。
1、师幼操作“大头”指偶学唱歌曲,进一步体验歌曲韵律和内容。
师:刚才小朋友说“老师你有‘大头’,我们也想有个‘大头’,别着急,看看这是什么?
幼:橡皮泥。
师:我们用橡皮泥做个大头吧!师幼用团的方式制作橡皮泥“大头”,注意跟随韵律节奏进行。
2、教师借助橡皮泥“大头”与幼儿一起游戏歌唱。
师:我们都有了“大头”,看看谁的“大头”最会唱歌。
(①播种“想象”的种子。橡皮泥大头的引入,满足了孩子探求、想动的期望,并进一步启迪了孩子的迁移能力:原来橡皮泥也可以当大头呀!②变化带来热情。变则通,不停变换的游戏情境无疑能够保持孩子学习参与的热情,并有效促进歌曲听觉表象的形成。)
五、表现歌曲。
情境:雷声响起,雨点从天上落下来,大头娃娃们,一起去雨里玩玩吧……
1、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1-2次。(教师带领)
2、幼儿熟悉动作和韵律后,空间位置可以比较自由和开放,可以跟随琴声自由表达。
(教师给予动作提示)
尾声:天晴了,大头玩累了,跟着妈妈回家了……
(①自由表达,释放情感。自由放松的身体表达环节,让幼儿从小的手指游戏过渡到大的身体韵律,是一个节奏积累到韵律和谐的过程。孩子可以轻松跟随歌曲表达情感,既释放了学习过程中的疲倦,又体验了收获的快乐。②榜样示范,秩序学习。带头人教学策略的引入,避免了孩子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迷茫和混乱,有效将孩子的想象内容整合和再现,保障了学习的秩序。
从实录中可以看出,这是一节质朴、自然的课例,相信每位老师看完后都能够效仿和尝试。活动中不需要精美的教具准备,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一个桔子,一根粉笔,一块橡皮泥。一种妈妈的心态,就能把孩子带入想象和愉悦的音乐境界,我想,回到“简单”,应该是童谣传承的最佳方式之一吧!)
大班歌唱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