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系统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关注个体差异的教案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生物教案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物教案篇1
植株的生长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_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_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_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_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_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_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生物教案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
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生物教案篇3
【显微镜操作口诀】(记一记)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课堂探究
1、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
?指点迷津】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反物正”,即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 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越_________,细胞数目越________)
3、视野中,物象在左上方,你会如何移动玻片,使它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同方向移动装片(例如:物像偏左,则向左侧移动装片,会把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课堂检测
引导并组织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体分析帮助解决,教师补充并加以肯定。
我的收获
1、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2、计算物像放大倍数
3、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个数就越少,反之则反。
课后巩固
答案:
课前充分预习课本10分钟,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标记疑点。
对照教材图及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作用。
尝试说出正确的操作步骤,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动手操作并注意观察。
注意规范操作步骤,默记操作要领,通过操作观察,解答问题。
自己动手操作,及时询问老师不懂的地方。
生物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生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能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按照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准确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战争”一词,让学生说出看到后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可以小组竞争,说出不同的词语)(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由次你会联想到那些战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呢?领土、尊严受到侵犯时战争就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是发生在人与生物之间的,板书课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展示目标(生认真识记)
三、实施目标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说明文的三大要点: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文和。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
2、给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劫掠藩篱厄运归咎斑斓物竞天择
(二)根据目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自己读课文情况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5、针对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三)小组对抗,释疑问难(小组为单位,组长纪录,然后提出,让小组解决,教师点拨)
小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交流。
(四)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问题及收获?
(五)形成测试:生物入侵者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小组为单位)
生物教案篇6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生物教案篇7
单细胞生物体
本节通过讲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安排了两大类活动:观察和探究。通过第一个观察活动,说明草履虫是一种生物;通过第二个观察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草履虫既是一个细胞,同时这个细胞还能完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吗?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说明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在这两大类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平时对草履虫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动难以理解。
设计理念
本节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题,采用的是美国教育家萨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技能性目标
提高制作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通过科学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本节教学需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①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糖、食盐水、牛肉汁。
②挂图或录像(有关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方面)。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一种藻类植物小球藻,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导入:象这种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今天我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放置的培养液,你知道里面培养的是哪种生物吗?
学生状态:观察、思考,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还可利用学生自编的有关人得了某些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培养的也是单细胞生物的一种草履虫。这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已给的实验仪器(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设计实验:怎样才能观察到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实验、观察。
教师引导:老师观察到每组同学都操作地非常认真、仔细。有的组实验很成功,有的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可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的或请教其他组同学帮助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吸取教训、学习经验。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外形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它是翻转着向前运动的,由此,可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我们共同分析了判断生物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再谈一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设疑:其中判断标准之一是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学生状态:思考。
教师引导: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结合技能卡和小词典,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此问题。
学生表现:自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看到绝大多数的同学实验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请小组代表总结一下你们组探究后得出的结论,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作出评价。
学生总结: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承转:同学总结得非常好!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从草履虫的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判断出它是生物。那么,你们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吗?
(可能有的小组由于草履虫运动速度过快而没有观察到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通过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活动并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组织交流,重点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对有特色的设计方案要给予肯定性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表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究竟哪一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要求:总结从录像中获取的信息,然后,通过从中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判断草履虫的身体是否由一个细胞构成。
(放映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的录像。)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总结信息、作出判断。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身体里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也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所以说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另外,它可以通过身体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缩泡、口沟、食物泡、胞肛等结构帮助它来完成生命活动。
教师讲授:所以,我们把这种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其中,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动物体叫做单细胞动物,例: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植物体叫做单细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师承转:其实,像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还有很多,并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上网。
教师评价:很好,同学们知道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通过以上途径,亲自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手抄报(或电脑打印)在班内展示。
教师引导:在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板书设计:
与人类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
草履虫
单细胞 生物
练习巩固:略。
课后实践:完成试试看。有条件的学校可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利用挂图或课本彩图。
生物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 生物个人总结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