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差异的教案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案需要帮助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制定,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教案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
(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
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生物教案篇2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在黑板上,做到整洁清晰、大方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mn、b、zn、cu、mo、cl等
二、 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 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 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三、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 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 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
生物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
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5.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地看第二部分的内容,第四段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来了这样两句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明确:作者这样说,是模仿传统生物学家的语气,妆他们的逻辑来说的。传统生物学家们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这一事实,作者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调侃与讽刺。
6.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7、大家觉得课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明确: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9、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是、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晨,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规律总结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欺也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七)学与练: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明确: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明确: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明确: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九)板书设计
蚂蚁能思考科学发展
密蜂有智慧人类社会
生物社会黏菌靠集体探索新解
鲱鱼
生物的社会组织同人类的极为相似
生物教案篇4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生物教案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性状的调查和图片、图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运用调查、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
2。 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
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 dna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存在与染色体上。
提出问题: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间有什么关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3、认识基因与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4、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父母相同呢?
分析图21—3基因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示意图。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只有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由于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 ( )
a.染色体又叫基因 b.染色体位于基因之中
c.一条染色体上由许多基因 d.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
2)每个人都是由________发育来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见,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___________遗传给他们的子女的。
3)基因的作用是 ( )
a.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状
c.遗传给后代 d.发生变异,产生新物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也有46条染色体
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是要彼此分??
c。受精卵内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
d。生物的遗传现象多与变异现象
生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
(1)内出??
(2)外出??
生物教案篇7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生物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
★ 生物个人总结7篇